- 98.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点文言文导读 (八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2007年2011年已考】《细柳营》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史记》,本文的作者是西汉(朝代)的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二、通假字:军士吏被甲改容式车可得而犯邪古今异义:使人称谢虚词:天子为动:被已而之细柳军:到词类活用:军细柳介胄之士特殊句式:天子为(之)动(省略+被动)重点实词见注释三、翻译: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将军有规定,军营内不准骑马奔跑。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天子被感动了,改变了神情,在车上俯身扶着身前的横木(表示尊敬)。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四、文章解析:“天子先驱”被阻的心理活动:周亚夫好大胆,竟敢如此放肆!“既出军门”“群臣”的心理活动:这个周亚夫如此狂妄,皇上竟表扬他!文中将细枊军与霸上、棘门军加以对比: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直到天子诏书,才进去,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天子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驰入”,“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次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一、文学常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编纂“五经”略二、古今异义:博士词类活用:自相鱼肉虚词:蒙乃始就学但当涉猎因起舞重点实词见注释三、翻译: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吕蒙啊!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四、文章解析:《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突出学习给人带来的转变,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劝诫他人。《祖逖北伐》通过“闻鸡起舞”和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两件事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公输》一、文学常识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子》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通假字:公输盘不说子墨子九距之已持臣守圉之器公输盘诎词类活用:吾义固不杀人不能绝也古今异义:舍其文轩短褐待楚寇虚词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焉为合用,表疑问的语气)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必为有窃疾矣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宋何罪之有/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三、课文理解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记,古代一种文体,即记述事物的文章。本文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二、重点实词重点翻译见注释古今异义: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芳草鲜美豁然开朗间隔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 省略句:如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三、文章解析:1、文章第二段,作者是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3、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5、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6、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7、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桃源中人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8、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9、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在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10、《桃花源记》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1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得;无人问津12、问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豁然开朗。13、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作者是北宋范仲淹4\n二、重点实词见注释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百废具兴古今异义:气象万千微斯人词类活用:百废具兴谪守巴陵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课文解析:1、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应该充分肯定,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2、迁客骚人两种览物之情: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3、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5、由“渔歌互答”能联想到《三峡》中(巴东三峡巫陕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本文中心: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本文线索:事——景——情——理;两种情(阴冷、晴明)激发(感极而悲和喜洋洋)之情。9、表达方式:⑴段记叙;⑵、⑶、⑷段描写抒情;⑸、⑹段议论。《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作者是北宋欧阳修二、重点实词见注释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词类活用:翼然临于泉上名之者谁自号曰醉翁也至于负者歌于途山行六七里杂然而前陈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重要句式:醒能述以文者省略:醒能述(之)以文者倒装:醒能以文述(之)者 三、文章解析:1、谋篇立意: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课文通篇采用“剥芛法”,即句句用“也”字(说明句式),从容婉转,一气呵成。全篇表面上在写“醉”,实际上是写“乐”。因为“醉”与“乐”其实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乐”。全文以“乐”贯穿始终,各部分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2、文章脉络: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一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二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三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时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情形,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3、文章特色:1、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2、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闷的,所以虽游览山水、饮酒作乐,也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乐其乐”,以“滁人游,众宾欢”为乐,表明他寄挂民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愿望。四、成语:觥筹交错峰回路转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前呼后应《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张岱,明末清初山阴(籍贯)人。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二、语音重点实词见注释更(gēng)定余拏(ná)一小舟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三、课文内容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显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6、拿、拥、往、看动词表现作者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同时还可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九年级上)《秋水》一、字音:①泾(jīng)②渚(zhǔ)③殆(dài)④涘(sì)二、词语见注释三、通假字:不辩牛马古今异义:至于北海百川灌河旋其面目词类活用:东面而视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天下之美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子之难穷虚词: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四、理解课文:1、文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见到海神后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两个成语 :望洋兴叹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多比喻做事情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 指让内行人笑话。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5、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还比一山高。《愚公移山》一、通假字: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古今异义:投诸渤海之尾山之一毛北山愚公长息虽我之死惧其不已也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山而居特殊句式:告之于帝(介宾后)焉置土石(宾前)帝感其诚(被动)如……何4\n二、文章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3、围绕愚公移山有三种态度: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4、寓言里的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5、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含褒义。《扁鹊见才桓公》2013年已考《捕蛇者说》一、字音:①蹙(cù)②号(háo)③隳(huī)④缶(fǒu)⑤食(sì)⑥俟(sì)二、词语及翻译:见注释古今异义:久已病矣向吾不为斯役尽吾齿旦旦有是 读音有变的词:腊之以为饵xī几死者数矣jīshuò谨食之sì相藉jiè词类活用:腊之以为饵哀而生之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岁赋其二乡邻之生日蹙时而献焉特殊句式:复若赋,则何如?(“何如”是宾语“何”提到“如”前面了,也可当做固定短语处理,以后看到“何如”就译作“怎么样”)(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省略句)三、理解课文:①一句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中心句: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乡邻的情况与蒋氏的情况对比见书③“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作用是收束往事,由此转入议论。④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作为立论的根据,证明论点。⑤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余闻而愈悲。作者发出慨叹进而揭露赋敛毒害的语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⑥“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⑦蒋氏的大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非死则徙尔 ②悍吏来乡逼税 ③平时的生活④先死与后死《论语》十则一、字音:谋móu 喟kuì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二、多音字:省(三省吾身 省份) 传(传不习乎传记) 恶(凶恶 不成人之恶 恶心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冠(衣冠整齐 冠者)三、重点实词见注释词类活用:吾日三省乎吾身见贤思齐子贡问君子风乎舞雩特殊句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后)浴乎沂,风乎舞雩(状后)四、文章解析:1、成语: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2、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3、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第一则到第三则)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到第八则)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九则到第十则)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鱼我所欲也》文体:议论文一、字音:苟(gǒu)箪(dān)弗(fú)蹴(cù)羹(gēng)欤(yú)向为(wèi)身死而不受舍(shě)生而取义者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解释见注释重点语句翻译见书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特殊句式:万钟于我何加(倒装:于我加何)向为(之)身死而不受(省略句)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与“嗟来之食”一致的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五、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2、3节):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3、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7、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订鬼》一、文学常识: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流行的对鬼的认识。二、重点实词见注释通假字:昼日则鬼见人据案其身,哭矣词类活用:初疾畏惊古今异义词: 由于疾病(原因在)觉见卧闻顾玩所见三、文章解析:1、中心论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2、论证过程 :(1)第一段提出论点,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 (2)第二段举例论证。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类比的方法证明世界上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3)第三段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分析了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证明了“存想所致,未必有其实”。 (4)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马说》【2010年已考】一、字音:①祗(zhǐ)②骈(pián)③一食(shí)④食(sì)马者⑤外见(xiàn)二、词语:①祗:只是。②策之: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三、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四、理解文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n(九年下册)《古文二则》《四知》2012年已考一、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二、重点实词见注释词类活用【怀金十斤以遗震】古今异义【举茂才怀金十斤以遗震暮夜无知者吏人奏记及便宜者性质悫每三公有所选举】特殊句式:其无私若此4、课文感悟:前一篇主要赞扬了杨震深夜拒贿、不欺暗室的高贵品质;第二篇主要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赞扬第五伦质朴、诚实,无私奉公的性情。《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作者:南朝梁·吴均,以小品文著称。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二、重点字词见注释重点语句及翻译见书词类活用:风烟俱净任意东西皆生寒树互相轩邈望峰息心横柯上蔽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有时见日三、课文感悟:1、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2、作者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3、作者表现“奇山”:①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4、“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5、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四、拓展延伸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想及①“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联想到生活中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3.《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是三篇典型的骈散结合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常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序:文体名,分为书序和赠序,这是一篇赠序。 二、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古今异义:走送之 日再食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外人多以书假余词类活用:手自笔录腰白玉之环緼袍敝衣处其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三、文章分析 1、统领全文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2、宋濂写此文的目的是 运用现身说法,借回顾自己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以及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来勉励马生及后辈应勤奋努力学习。追究精神富足。 3、作者从以下方面谈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 ①抄书之难:因家贫无书,只得借书抄录; 天气寒冷,手指不可屈伸。 ②拜师之难:快走到百里之外,向乡里严肃的先达执经叩问。 要偶尔面对先达的叱咄。 ③行路之难:冒严寒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四肢冻僵。 ④生活之难:每日只吃两顿粗茶淡饭,穿破旧的衣服,寄居在旅店里4、本文写作手法:衬托 用寒冬抄书的情景衬托作者刻苦求学的精神; 用深冬求学路途的险恶衬托作者刻苦求学的精神。 对比 写老师严厉的态度和作者谦恭的态度作对比,反衬作者求师的诚恳、谦恭、对老师的尊重。 用同舍生富足奢华的生活与自己艰苦贫穷的学习条件作对比,突出自己求学条件艰苦,表现自己刻苦勤奋的精神以及不慕虚荣,一心向学,以精神富足为追求求学品质 。借此勉励马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更要勤奋求学,要以精神富足为追求。 四、拓展 1、刻苦读书成语典故: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圆木警枕、 头悬梁,锥刺股。 2、年龄的称谓 ①襁褓:小于一岁 ②齿龀chèn::换牙 ③总角垂髫:幼年 ④孩提:2——3岁 ⑤豆蔻年华:13岁 (女) ⑥及笄jī :15岁(女) ⑦冠:加冠,弱冠(guān):20岁(男) ⑧而立之年:30岁 ⑨不惑之年:40岁 ⑩半百、知命、知天命、知非命之年:50岁 ⑾花甲、平头甲子、耆qí:60岁 ⑿古稀:70岁 ⒀耋dié:70—80岁 ⒁耄mào:80—90岁 ⒂期jī颐:100岁《与妻书》重点为注释《庄子》二则一、重点字词见注释(注意此课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反走矣二、重点语句及翻译:倏与忽时相与遇……倏和忽时常一起在浑沌那里会面,浑沌款待他们很好。“几矣,鸡虽有……”差不多了,即使有别的鸡在鸣叫,它已经没有反应了。4、课文感悟:前文表明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好心也会办坏事。后文表明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周公诫子》2008年已考,仍需仔细记其注释《 出师表》2009年已考6、7、8段一、《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二、重点字词见注释通假字 :必得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古今异义: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诚宜开张圣听三、课文感悟: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侫。《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答司马谏议书》文体:驳论文一、重点实词见注释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今异义: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故今具道所以度义而后动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二、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PS:复习时以书本为主,此资料可作为辅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