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 22页

  • 141.50 KB
  • 2022-08-23 发布

高考文言文翻译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知己知彼,三思而行——高考文言文翻译\n1、奚足以语文事?译文1:哪里足够用来语文的事情呢?译文2:什么足以谈论文章的事情呢?答案:哪里够得上谈论语文的事情呢?以今训古残留不译1分1分1分2006年湖南高考翻译题:\n这样的情况实在让考生伤心头痛。仔细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是高考文言文翻译实行踩点记分,而许多考生就是不知道“字字落实”,不知道踩点。翻译要“踩点”,关键是要做题时做到知己知彼,三思而行。所谓“知己”就是清楚自己文言字、词、句知识的储备,并能适时调遣,用以解题;“知彼”就是要读懂文本,并揣摩命题人命题意图,抓住给分点逐一落实。为此,动笔前必须三思。\n答谢民师书 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n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n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n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1、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2、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3、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n译文一:而又何况能够使它在口中和手中的笔下明白通晓呢?译文二:更何况能够在口和手上非常熟悉呢?译文三:更何况能够在口上和手上都了解的人呢?译文四:然而何况能使它了解在口上和手上的人呢缺乏联系2分以己解文2分以己解文2分主观臆断1分\n以上这些问题,很多是思维问题,或者说是解题思路问题,如果我们的解题的时候三思而行,翻译的正确率就回大大提高。具体三思是:一思命题给分点,明确答题的着重点;1、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而况乎使()了然常见的命题给分点有三方面的:1、文言特殊用法(活用词,包括通假字)2、句中关键词(理解句中重要实词和虚词)3、特殊句式\n二思联系已学知识,正确落实以旧解新;题中“而况……乎”在《石钟山记》中有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其中“而况……乎”解释为:何况……呢;“了然”一词有成语“一目了然”等保留了文言原意的例子,“了然”解释为:清楚、明白的样子。“于”有两大主要用法:一是解释为“在”,一是解释为“到”,当解释为“在”的时候,常常就是状语后置。由文意推知此处应解释为“在”,所以,本句有状语后置的句发特点。\n三思文句上下联系,正确落实以文解文本题中的“使”在文言文中常常有名词和动词两大用法,根据上下文,此处只可能做动词,而它的后面又缺少一个宾语,翻译时必须补出,翻译成“使它(代上文的“物”)”,于是本题中的省略句式也就清楚了。\n2、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一、能因为它象赋就说它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吗?二、可以因为他的文章是赋就说是雕篆刻的人吗三、可以认为他的作品象赋就说那是刻意雕琢吗四、可以凭借它象赋就说它是雕虫吗?可以雕虫缺乏联系2分望文生义2分联系错位1分残留不译1分\n3、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一、扬雄的缺点是这样,比他好的人有很多。二、象杨雄一样粗陋的人比比皆是。三、有杨雄文章这种缺点的人还有很多。四、杨雄的文章浅陋到这样,能够比得上的很多。比者陋1分0分1分2分众\n知己知彼,三思而行一思命题给分点,明确答题的着重点;二思联系已学知识,正确落实以旧解新;三思文句上下联系,正确落实以文解文\n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不立志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n①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俺)饯行。 ②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吊,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于国门\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后面的文句。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n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注:①韡:繁盛,音wěi。](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n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2、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3、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n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译文:无可奈何,花开了,薄得象蝉的翅膀,比较以前的大不相同。答案: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象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牡丹。亡何()薄古今语序变化\n2、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译文:残暴地摧残它们,移栽它们不按时令季节,牡丹花的怨恨和死也确实适宜。翻译问题部分: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之,主谓间助词以,表修饰的连词也,助词,无义宜:应当、应该牡丹花含怨而死实在理所当然\n3、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译文:生物的习性不知道,土地是否适宜不分辨,高兴就以它为小,生气就以它为大。问题一:宾语前置句式未到位问题二:”左“”右“两词语未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联系上文可知,”左“”右“的意思解释是反的,本句翻译为”高兴就抬举它,生气就摧残它“答题三思:思考联系上下文,谨防脱离原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