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 9页

  • 50.50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阅读训练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陈涉世家》(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比至陈()(2)被坚执锐()(3)刑其长吏()(4)皆来会计事()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复立楚国之社稷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n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①原因:②启示:(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n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上,指刘邦。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估计B.不及以闻,自追之:听说C.若亡,何也:你D.王素慢无礼:一向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B.不战而屈人之兵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D.素善留侯张良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丞相何亡②吾为公以为将A.①丞相为什么逃跑②我为公家让他作将军B.①丞相怎么逃亡了②我因为你让他作将军C.①丞相萧何逃跑了②我因为你让他作将军D.①丞相逃到哪里去了②我为公家让他作将军4.从上文看,“于是王欲召信拜之”(文中加粗加斜的句子)表现了刘邦(    )A.虚怀若谷,从谏如流B.求贤若渴,闻过则喜C.随心所欲,喜怒无常\nD.善纳忠言,素慢无礼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最根本原因。(不超过15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语段阅读(13分)(甲)韩信受胯下之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④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⑤,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注】①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②屠:屠宰市场。③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④中情怯:内心害怕。 ⑤能死:舍得死。(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n”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1.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若虽长大                           (2)众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13.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历史上哪个类似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4.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11.(1)若:你 (2)众;当众(3)熟视:仔细地看(4)估计\n12.(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2)(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13.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14.(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文的继承学习。近三年来,北京各区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考查所占分数在6—12分,占试卷总分的5%—10%左右。初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设置了范围,重点着眼于:诵读方面,也就是对文言文的读音的考查;理解内容方面;背诵,即积累方面(该类题专设在积累默写一类,故不包括在文言文阅读中)。比较近三年的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呈以下几大趋势。  一、平实基本的考察仍是主要内容。  平实基本的考察即指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义的考查,这在各区中考题中均有显现。考查音、义的词语多为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或多义词。  例: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素:sù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亡wáng死亡  C.尉果笞广笞:chī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被:bèi同“披”(2002年朝阳区中考题《陈涉世家》)  例: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2003年北京中考题《桃花源记》)\n  1.翻译句子的目的在于考查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例: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  这道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无论”的含义。  2.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  例: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2001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陋室铭》)  3.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  例: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001年东城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4.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  例: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2年宣武区中考试题《醉翁亭记》)  该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在翻译时既要将语言组织好,还要注意句式的对称。  二、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在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中考题中,每一个区县都涉及到这一考点,有些区的文言文阅读甚至只设了理解性阅读题,可见该题型的重要程度。各区理解阅读的题型有以下几个特色。  从答题形式上看:  (1)从原文摘取信息点。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2002年海淀区中考试题《出师表》)  (2)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2001年宣武区中考试题《活板》)  从答题内容上看:  (1)概括选文内容。\n  例: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__,自娱自乐,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2001年朝阳区中考题《陋室铭》)  例: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2003年北京中考题《桃花源记》)  (2)对文中人物(或主角)的理解。  例:押选段表现屠户的特点是狼的特点是。(2001年崇文区中考试题《狼》)  例: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002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例:结合本段内容简要答出:曹刿“远谋”体现在哪?(2001石景山区中考试题《曹刿论战》)  例: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  三、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  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场。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简要回答“叹惋”什么?(2002年丰台区中考试题《桃花源记》)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后,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具体情况来合理设想桃花源中的人叹惋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一、(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3分)韩信拜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n”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20.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②诸将亡者以十数()③王必欲长王汉中()④上许之()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22.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3分)【】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23.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20.①估计②计数(计算)③为王(称王)④答应(每小题1分,共4分)21.(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3分)22.D(3分)23.(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以上意思对即可,共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