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语 19页

  • 182.50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常用语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2)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古: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23)两股战战(《口技》)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无须,不要。今: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愁什么。今: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对......说话。今: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35)令名不彰(《周处》)\n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其实:古:其:它的;实:果实。今: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小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41)请献十金(《公输》)金:古: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金银的金。(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大约。今: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盖:古: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盖住、盖子。(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47)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表次序。(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恶:(古:读wū,怎么,表疑问。今:罪恶,厌恶。)(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经纶:古:治理,筹画。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池:古: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59)子何恃而往(《为学》)子:古义: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走:(古义:跑。今义:行走)(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67)惟吾德馨(《陋室铭》)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形:(古义:身。今义:样子。)(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形)(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曾:古:并,尚且,连......都......。今:曾经。(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72)征于色(《孟子》二章)征:古: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73)发于声(《孟子》二章)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74)而后喻(《孟子》二章)\n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钟:古: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78)引喻失义(《出师表》)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80)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古:差异,偏义复合词。今:不同与相同。)(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8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85)临表涕零(《出师表》)涕:(古:眼泪。今:鼻涕。)(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情:(古:实情。今:感情。)(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n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n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3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n41.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42.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3.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44.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45.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46.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47.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48.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49.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50.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51.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52.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53.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54.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55.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n57.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58.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59.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60.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61.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62.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63.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64.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65.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66.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68.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69.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70.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71.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72.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73.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74.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n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为了便于学习掌握,现结合文言文的实例,将文言中一些常见的表官职的词语整理如下: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n《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考纲列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乃、乎、乃、其、若、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详细]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A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n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准备)  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毕 (1)毕力平险(尽)    (2)群响毕绝(全部)  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C 长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 (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 (1)方其出海门(发、起)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4)计将安出(产生)  从 (1)木兰从军(参加)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D 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    (4)锐不可当(抵挡)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E 日 (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n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文言文中常用词语(2006-04-2811:12:22)\n1、狷洁:洁身自好。《国语·晋语二》“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例如:常衮,京兆人,性狷洁,不妄交游。2、警悟:机警聪明。例如: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3介然不群:耿介,坚贞。(杨琼注:介然,坚固貌)例如:山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4、聪敏:聪明敏捷,伶俐。例如: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姿态俊秀,神采奕奕)。5、审慎:慎重。例如:性审慎,不妄交游。6、质厚少文: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例如:(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辞以自达。7、宽裕:宽宏大量。例如:(牛弘)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8、峭直刻深:严峻刚直,酷烈苛刻。例如:错为人峭直刻深。(《史记·袁盎晁错列传》)9、温厚:温和宽厚。例如:(樊宏)性温厚,有法度。(《后汉书·樊宏列传》)10、介立:孤高独立,多指操守清高。例如:弱冠而介立,有清操。(《晋书·吴隐之传》)11、直质木强:刚直倔强。例如:罴直质木强,处物平间,州闾敬惮之。(《北史·王罴列传》)12、笃仁:诚实仁爱。例如:旦为子者,笃仁,异于群子。(《史记·鲁周世家》)13、倜傥:卓异,豪爽,洒脱不拘。例如:远本倜傥,尚轻侠。14、贞正:坚定不移,刚正。例如:性贞正,干局(才干气度)明强。(《新唐书·戴胄传》)15、敏悟:聪敏。例如: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皇帝的侍卫官)。(《宋史·吕端传》)16、负气:恃其意气,不肯屈居下人。例如: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戚戚于贫贱。(《宋史·忠义传》)17、至性:纯厚的性情。例如:少丧父,事其君,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四库全书·尧峰文钞》)18、至行:卓绝的德行。例如:(郭原平)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南史·卷七十三》)19、刚明勇决:刚正勇敢明智果断。例如: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郭永传》)20、贞介鲠直:方正耿直,不附权势。例如: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李文博传考文言文中常见高频词   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常用字的教学,将常用字看作是学习汉字入门途经。我们熟知的传统启蒙教材“三、百、千、千”,充其量就是古人的识字课本;而流传颇广的《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著),则是提高人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实事上,精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后,就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字,文言文水平自然能得到飞速提高。“文选烂,秀才半”(指《昭明文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用计算机对汉字进行查频(查找不同汉字的使用频率)工作,可以得出汉字的使用频率。据统计,通读古代汉语所需常用字的数量不会超过1367个。剔去那些古今差别不大的常用字,文言文常用字当以1000字左右为宜。部分专家认为:那些古今词文差别较大及古今用法不同且使用频率极高、或字频不算太高,但在读通古籍时却不可或缺的字都应算作文言文常用字,如“度”、“除”。笔者所说的“高频词”仅指在高考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先看一下近年高考试题的选文的出处及历史人物类别:年度题目出处类别1993年姚崇灭蝗《旧唐书·姚崇传》直臣1994年子平孝母《宋书·孝义传》孝子1995年郑母教子《隋书·列女传》清官1996年郭永执法《宋书·郭永传》直臣1997年仁杰直谏《大唐新语》直臣1998年若水拒降《宋书·忠义传》忠臣1999年循吏苏琼《北齐书·苏琼传》循吏2000年胡质父子《三国志·魏书·胡质传》清官2001年田单复国《史记·田单列传》名将2002年名将李广《史记》名将2003年裴矩事君《旧唐书·裴矩传》名臣2004年疏广高见《汉书·疏广传》名臣\n显见,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鲁迅先生在《然想忽到(一至四)》一文中曾说到:“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相斫书”,意思是记载互相杀戮的书;(语见《三国志·魏书》卷十三注)“独夫的家谱”,意思是记载帝王一姓世系的书,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笔者在此处引用这番话,无意于对《二十四史》来一番褒贬的功夫。但这些论断足可以说明:高考文言文既然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既被目为“帝王家谱”,则可以肯定地说,选段的内容说来说去都是皇上的家事(皇上的公事私事都算国家大事)及王朝改姓和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儿;在行文上囿于这个“圈子”,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大批和官员(包括君王)相关的“高频词”。如果不对这批高频词进行研究和梳理,不进行集中识记和把握,学生对史传散文是相当隔膜的。因为这类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并不多见,仅有《史记》和《资治通鉴》等书中的数篇。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大致说来,中国古代职官有以下三类:   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五类: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下: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同上)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n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起:任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署:遂署(龙丘长)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列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四是降职: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n左迁:予左迁江郡司马。(《琵琶行》)五是调动: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六是兼职: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n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不过地方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即贷而后闻。(《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贷,饶恕)(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旧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如: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世说新语·仇隙》)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旧唐书·郭子仪传》)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卒伍。(《史记·项羽本纪》)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看1992高考卷第18题:\n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日:“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之。(《晋书·陈寿传》)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褒贬不同,侧重各异。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表面看起来,这一道光是考查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实际上只要懂得一个褒贬人物的“议者以此少之”的“少(轻视,看不起)”字,便可获知正确答案为B。以上所述,多为文化常识。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己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尽管2004年高考文言阅读的选材已有所扩大(广东省的文言试题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湖南为苏轼的《放鹤亭记》),但仍以史传散文为主。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限于水平,笔者所录,挂一漏万,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文言文“高频词”这一提法也未必妥当,但整理、识记相关词语能够尽快提高学生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则是毫无疑问的。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一、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n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语气助词,补充音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二、而:(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三、以:(把拿用给靠因为根据按照来用来)1、投以骨:把2、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凭、用、按照\n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4、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5、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6、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①属予作文以记之。7、动词:译为“认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8、“在”、“从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