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文言文基础 15页

  • 110.50 KB
  • 2022-08-23 发布

8上文言文基础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桃花源记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潯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出园诗人。不满当吋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山居》。?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了。[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暑]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憾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u)]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至IJ。[诣]至I」。[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一词多义】[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Z)[为]①(w&)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e)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e)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具中往來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岀路的境地。L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冇走完或穷究根源Z意。[尽]完,文中冇消火Z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了。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示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卅:界。1理解探究(-)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屮闻有此人,咸來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岀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冇良出美池桑竹Z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看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屮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漁人背信弃义的<iJT: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笫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n事出偶然,意料之外。1.“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具异之”,想探个究竞。2.“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3.为什么村人“见渔人,〃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界,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主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口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7.桃花源屮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8.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屮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屮再过痛苦的牛活。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冇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0.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忐,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1.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屮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4.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和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n咅社会形成鲜明対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梢神寄托,是对当时黑喑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人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乂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屮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冇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対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楮炼有意境。“黄发垂辔”乂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n围绕“在人牛•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而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3.每个人心中都有口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自我做答)&爱莲说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本文选H《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2文言词语u常规词语【蕃(fd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冇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e)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u词类活用【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了。1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彖,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血,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屮的“陶”指准?文屮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屮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口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徳。6.“予独爱琏”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口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彖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白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口白己不愿隐逸的牛活态度,写牡丹表口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莲Z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徳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牛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乂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A的操守和正直的殆徳。\n14.用原文语句回答。1)莲彖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徳。2)文屮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乂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徳和坚页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人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了志洁行廉,又冇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Z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Z君子者也。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木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屮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1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Z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伤〈赞成哪-种说法?谈谈看法。(白圆其说既可。)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批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恥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菊花。在万花纷谢Z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屮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Z歌》中的林道静。&陋室铭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1.木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冇《刘禹锡集》。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口己或者称述功徳的文字,后来形成-•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徳馨(xin)】品徳高尚。馨,香气。【鸿儒(⑴)】烛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u)]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徳馨(徳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而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陲室的景色Z雅、交往Z雅、情趣Z雅,见“惟吾徳馨”,而明“陋室不陋”的。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片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n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1.写室中事,突出情趣Z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Z乱耳,无案牍Z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血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2.以古代名贤白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川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徳馨”。3.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徳者居之,则陋室不陋。”4.木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阴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木文以冇仙Zili,冇龙Z水比喻陋室,弓I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6.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口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了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Z冇?”7."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8.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木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迁移拓展1.木文屮含有''有徳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岀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上人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3.从文屮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述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悄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英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口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口己的看法)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岀來,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三峡1基本知识*文学常识《三峡》选白《水经注疏》。三峡,崔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d)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r-r多条大小河流及冇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学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述记录了不少碌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缺”,空缺。【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J②绝蠅多牛•怪柏[极」③哀转久绝L停止;消失]【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冋清倒影[清波]【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I属(zhd)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弓I,延长。【具他词语】\n孵(zha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l)]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ang)]上。[沿]顺流而下。[溯(sU)]逆流而上。[或]有吋。[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口色。[回]回旋。[峨(ya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ti)]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dn)]婉转。[沾]沾湿。L三]表示概数。1理解探究*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犬蔽FI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人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力•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期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片而乂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口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1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栈分不见曦月)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刀”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山的“连”“高”“窄”。1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1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1总括春冬Z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1“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界的特点。1“渔者歌”有什么作用?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犬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n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1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1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1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本文多用四字句式,乂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來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1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瞿塘峡、西陵峡。&记承犬寺夜游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口《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隧]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1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i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结构提纲欲睡——(刀入)——起行——(念)一一寻友——漫步——抒意(少闲)III!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刀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冇灵犀。7.“积水空明,藻若交横”分別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特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8.木文描写了哪些景物?H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屮的植物;实景:竹柏Z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n1.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2.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主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4.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5.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Z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见“月色入八”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1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2.从文屮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屮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冇进取Z心,他刀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口然的美景小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丁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牛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答谢中书书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木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6)陵(今江苏南京)人。冇《陶隐居集》。*文言词语【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和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竟跃】争相跳跃。竟,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d)】参与,这里指欣赏。1理解探究*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來的林泉高丄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呆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Z感,期与谢公比肩Z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口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來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牛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亳不雕琢。*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介度:由仰而俯;最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來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來的林泉高上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片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Z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彖景彖的对偶句是什么?\n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1.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H之美,传达了牛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实是欲界Z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冇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Z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Z感。为谢公比启Z意溢于言表。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歇”“颓”拟人,赋了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1.本文是在是-•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辰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貝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扌舌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屮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四、课内文言文阅读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冇小口,仿佛若冇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Z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椁,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來,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屮闻有此人,咸來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口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加点字⑴具答之()⑵有良|1【美池桑竹之属()⑶屋舍俨然()⑷各复延至其家()⑸乃不知有汉()⑹便要还家()2.下列加点字与“皆叹句屮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冇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Z并驱如故D、黄发垂看并怡然自乐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阡陌交通B、率妻了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D、设酒杀鸡作食5•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2)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來此绝境译文: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n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徳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了云亭。孔了云:何陋Z冇?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的写法。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徳馨()(4)无案牍之劳形()2.“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Z不以其道B.予独爱莲Z出淤泥而不染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屮。B.自己的师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口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冥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來,世人冥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屮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Z隐逸者也;牡丹,花Z富贵者也;莲,花Z君了者也。噫!菊Z爱,陶后鲜冇闻。莲Z爱,同予者何人?牡丹Z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可爱者其蕃()⑵濯清涟而不妖()⑶香远益清()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翻译文言语句菊Z爱,陶后鲜有闻。莲Z爱,同予者何人?3.选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4.短文赞扬莲“岀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5.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岀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止直,人格高尚的君了。造句:我爱,因为它。(四)明冇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Z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筈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來,水波不兴”,石青移之。1•解釋下列加点的词⑴为宫室、器皿、人物()⑵中轩敞者为舱()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⑷高可二黍许()2.翻译下血句子⑴尝贻余核舟一\n⑵中轩敞者为舱,咎篷覆Z3•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梢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屮的话冋答)2.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別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五)大道Z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归()()1.找出文■11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通解释\n通解释1.翻译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选贤打能,讲信修睦2.选文是从哪儿个方面说明“人同社会”的特征的?(六)口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干-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螺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⑵晴初霜旦()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B.C.D.或:A攵:绝:素:或王命急宣故渔者歌口哀转久绝素湍绿潭或以钱币乞之故余虽愚,卒获冇所闻沿溯阻绝可以调素琴2.翻译下面的句了。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⑵素湍绿潭,冋清倒影3.文章花了人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笫四段屮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川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冇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界的松柏。(七)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犬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町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八)山川之美,古來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口欲颓()⑷沉鳞竞跃()\n2.翻译文屮画横线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來,未复有能与具奇者。3•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了所呈现的杲象。1.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九)浙江Z潮,天下Z伟观也。口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逕,震撼激射,吞天沃口,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朧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朋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T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疔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解禅加点词的意义。(1)方其远出海门()⑵每岁京尹()⑶为火所焚()⑷四马塞途()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口为盛仅冇“敌船”为火所焚B.天:天下之伟观也吞天沃日C.百:朦脸数百腾身百变D.而:溯迎而上而僦赁看幕3.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A.犬卜-之伟观也势极雄豪B.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C.吴儿善泅者数百溯迎而上D.分列两岸江干上下十余里间4.翻译下面的句子。⑴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十)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親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了烧酒炉正沸。见余,人喜曰:“湖屮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冇痴似相公者!”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⑴是口更定()⑵余拿一小船()⑶拥冕衣炉火()⑷客此()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了的意思。⑴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口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⑶见余,人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n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人片而别B.余:余住四湖上下十余里间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及郡下2.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A.舟了:舟了喃喃曰左右舟了各一人B.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D.饮:拉余同饮余强饮三人白而别3.简答。%1文章的文眼是%1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4.请你写岀两句写雪景的诗句。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四、课内文言文阅读篇参考答案(一)1.详细类整齐的样子邀请竟然通“邀”,邀请2.C3.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4.D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來。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了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1.只要所选Z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Z苦。(-)1.托物言志2.⑴出名⑵简陋⑶高尚、美好(4)使……劳累3.B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5.C(三)1.(1)多⑵美丽而不端重⑶更加⑷亲近而不庄重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Z后就很少听到冇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冇什么人呢?3.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4.言之成理即可。5.略(四)1.⑴雕刻(2)是(3)零数⑷左右2.(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2)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罔不因势彖形,各具情态。4.大苏泛赤壁5.构思的巧妙说明是在泛游赤壁(五)1.⑴以……为亲⑵职业女子岀嫁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与,通“举”。选拔3.(1)(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亨用⑵把有贤徳、有才能的人选出來(给人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1.(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尿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六)1.⑴飞奔的马⑵早晨2.B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吋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2.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七)1.(1)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耍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豁达(八)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血2.(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來,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略4.略(九)1.⑴当……时⑵年⑶烧⑷堵塞2.C3.C4.(1)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⑵几百个善于\n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十)1.⑴完了,结束⑵撑,划⑶穿⑷客居2.(1)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燉,船上的人看起来只冇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⑶看见我,I•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3.D4.B5.⑴痴⑵由面到点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