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8.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编专题整合与训练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n这回,愚公真傻了!【画面描述】画面上,曾经“挖山不止”,以自己的坚韧,感动天帝的愚公,从没有为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而叹息;但面对“官僚主义”这座大山,愚公无计可施,他只能仰天长叹!【寓意点评】官僚主义是一座横亘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大山,一日不除,则我党的改革事业就会付出极大代价,就会阻碍事业的发展!\n华罗庚评卢纶诗歌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了此诗,认为大雪纷飞之时不可能看见大雁的踪影,于是写道: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他在质疑之后未停止思考,并询问了有关专家。至此,华罗庚才明白卢纶没有错,是自己观察体验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塞外气候变化莫测,经常在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大雪。比如有一年十月一日正是中秋节,而燕山北麓大雪纷纷扬扬,化了一天尚未化透,大地白茫茫一片。而这时正是北雁南归的季节。到了晚上,群雁都憩息在草丛里,间或有掉队的孤雁在空中飞过,常发出寻伴的嘹亮叫声。这时夜黑,人们看不见雁飞,却能听到雁鸣。点击此处进入考题精练\n整合1筛选归纳,分析概括这一部分考点分为三个主要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分为明示性信息和隐含性信息两种。筛选明示性信息,高考多采用分析材料属性的形式,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念)、特点、品质,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这些材料或是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或是表现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或者证明作者的某一观点),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按照所给的指令进行筛选。\n筛选隐含信息,高考多采用辨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正误(对人、事、理的分析)的题型。这种考查方式,筛选文中的信息与文意理解密切相关,往往和对文章的把握密切相关,难度较大。筛选关键信息是解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选择。归纳起来,命题人设计雷区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n1.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n2.方式误导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n3.内涵不清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限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也是隐含的,需要考生细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n4.主旨杂糅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暗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很“看好”这一点,“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殊不知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造成了“主旨杂糅”的筛选误区。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n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看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概括中心意思”是看所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现了什么。近几年考查侧重于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复述或分析,这也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可以分为分述式和综述式两种。分述式就是四个选项分别从不同方面或角度进行叙述,综述式就是四个选项都是对全文内容进行的综合概括。“归纳概括”在测试中设置问题的六大陷阱如下:\n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却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事实。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陷阱。2.弄错时态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陷阱。\n3.曲解文意这类试题的编拟方式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读者望文生义的毛病,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去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陷阱。4.颠倒顺序史传文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情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试题对选项的表述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陷阱。\n5.弄错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每年都设置一个题目。题干要求针对某人根据某角度进行信息筛选,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这个人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6.弄错信息筛选的角度这类陷阱常常出现在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的试题中。题干明确要求根据某角度进行筛选,要选出与题干所提供的角度相关的内容。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该角度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n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主张,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感情态度在文章中的反映,属于作者主观的东西。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出来。高中的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文,因此须了解所写人的品质和功德;议论文以论据证论点,要弄清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采用论据的性质及论证的方式等。\n【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授登封县,单骑之任。至县三日,拜岳,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衙前树巨石,镌曰:“永除私派。”设柜,民自封投,无羡①折。招集流亡,督之耕种。相其土宜,课植木棉及诸果实。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宋四大书院之一也。延耿介为之师,导诸生以程、朱之学。自县治达郊鄙,立学舍二十一所。课童子②,以时巡阅,正句读,导之以揖让进退之礼。间策蹇驴历诸郊问所苦,有小争讼,辄于阡陌间决之。西境有吕店者,俗好讼。埙察里长张文约贤,举为乡约,俾行化导,浇风③一变;里长申尔瑞负课且受杖,路拾人输④税金,返之,宁受责,不利人财。埙义之,旌其门。乡民高鹏举死,妻孟年少,舅欲强嫁之,孟哭夫墓将自缢。埙适微行,问其故,给以银米,劝还家而免其徭,岁时存问,俾终其节。县故多胥役,时狱讼日鲜,奸伪无所容,诸胥多自引去。其更番执事者,退则操耒耜为农,以在官无所得钱也。在官五年,民知向方⑤,生聚日盛,大书“官清民乐”于门。耿介尝叹曰:“年来嵩、洛间,别一世界矣!”二十二年,以卓异荐,擢广西南宁通判,去之日,民遮道哭,立祠于四乡,肖像祀焉,榜曰“天下清官第一”。(选自《清史稿·张埙传》)\n【注】①羡:剩余,超过。②童子:童子科。始于唐,宋以后15岁以下通经善诗赋者,应试合格给予出身,享有参加高级考试及授官的资格。③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④输:缴纳。⑤向方:向,趋赴;方,准则。引申为走正道。\n小贴士节烈观之祸文中的孟氏年少但是誓死不再嫁,张埙也鼓励和支持她。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清代妇女所受到的封建礼制的束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严重。宋儒建立的贞操节烈观念已深入当代社会,清代节烈女子远多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清史》所收的节妇、烈女传比以前任何一代正史的总和至少要多出两倍。\n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张埙治理地方政务时所采用的措施的一组是()①衙前树巨石,永除私派 ②招集流亡,督之耕种③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 ④举贤任能,以变浇风⑤更番执事者 ⑥大书官清民乐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解析:①张埙衙前树巨石,一则是表志向,二则是为警诫自己,不是治政措施。⑤是那些胥役自引去的,并非张埙所为。⑥是学子所为,为的是表示对张埙功绩的赞扬,也不是治政措施。答案:B\n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埙单骑之任,轻车简从,不事张扬,说明他为人朴实。B.他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举张文约,旌表申尔瑞宁受杖责,不利他人税金的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C.胥多自引去,更番执事者退则操耒耜为农,张埙对百姓虽好,但对属下过于严厉,以致他们难以忍受而离开了,或者以降低身份从事农业劳动表示默默地反抗。D.“年来嵩、洛间,别一世界矣!”引用耿介之言,说明张埙的治理是颇有成效的。解析:诸胥多自引去,是因为案件一天天减少,小吏相对过多,于是有人自引而去。属下从事农业劳动是因为“在官无所得钱”,故只得从事农业生产。这句话反衬出了张埙的治理是很见成效的,正像后文诸生所书“官清民乐”。答案:C\n【参考译文】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县,一个人骑马上任。到县三天,祭拜中岳嵩山,发誓不收一分钱的贿赂,不冤枉一个好人。衙门前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字:“永除私派。”设收集意见的柜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进去,从来没有剩余的信件。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们耕种田地。他考察那里土地的状况适宜栽种什么作物,然后督促百姓种植木棉及各种果树。又大修学堂,修复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张埙聘请耿介做老师,用程朱理学教导学生。从县城到边远地区,建立学校二十一所。他考察学生,按时巡视,校正学生的句读,用揖让进退的礼节来教导他们。空闲时间,他骑着毛驴到各地访贫问苦,有小的争执,就在田间解决。县西边吕店这个地方,一向好打官司。张埙审查里长张文约贤能,推荐他做乡约,使他教化引导百姓,不淳厚的民风完全改变了;里长申尔瑞欠税将受杖刑,路上拾到别人用来交税的税金,就归还给人家,宁愿受责备,也不拿人家\n的钱财获利。张埙认为他品德高尚,表扬他。农民高鹏举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轻,公公想强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将要自缢。张埙恰巧改变服装出行,问他哭的原因,了解情况后,送给她钱和米,让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问她,使她保全节操。县衙门里过去有很多差役,当时官司一天天减少了,奸邪欺诈的事没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轮换执掌仪仗的,(没有事情的时候)回家就拿起农具做农活,因为在官府里没有办法挣到钱。张埙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积蓄一天天多起来,就在门额上写下“官清民乐”四个大字。耿介曾感叹道:“近年来嵩、洛一带仿佛变成另一个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张埙因为才能卓越而被推荐提拔做南宁通判,离开的那一天,百姓拦路哭,在各处给他建祠堂,为他塑像祭祀他,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n整合2文言传记阅读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传记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在阅读中要学会把握传记的基本构思和阅读重点。1.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高考史传类文章一般是经过加工整理过的人物小传,此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记叙,阅读时可从四个方面把握:(1)明确主要人物是哪方面的人,如朝廷官员、功臣烈士、文人高士等。(2)明确所记是哪方面的事情,如官场运作、官职升迁、对上进谏、宽爱士卒、勤政为民等。(3)理清事情的时间、地点、情节、人物的动机和态度。(4)分析事情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人生意义。\n2.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人物及其余要事基本清楚后,还要认真分析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哪方面的性格特点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传记受篇幅所限,对传主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作者只选取人物一生最重要的事迹加以介绍。高考选文思想性较强,一般突出表现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质和卓异的才能。近年高考文言文中记叙的人物,或保持操守、善于破案,或处事高明、勇而有谋,或清正廉洁、性行俭素,或重视教育、举荐人才,或严于执法、惩治恶霸,或勤于治政、劝民农耕,包含着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积极因素,有一定教益作用。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特点,仔细分析人物话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所体现的社会意义。\n3.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传记除了主要人物外,还要明确涉及了哪些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能突出主要人物的个性品质,这些都不能忽视。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无疑有较大的帮助。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1)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2)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n5.熟悉用语造句、叙事行文的特点从近年高考题看,史传文章先介绍主要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和才识,再围绕人物性格、品质叙写主要事迹,叙事概括简练,常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少有细节描写,常把人物置于矛盾中表现其思想品质,常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特点都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此外,官职变动的词语在文段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必须重视复习。特列举如下:(1)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2)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3)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4)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5)“知、行”虽然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用,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n6.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此类文章的目的是了解事情的梗概,理清叙事的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总体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据此目的,考生可按下面的步骤来阅读:一读文章,基本把握人名、字号、籍贯、官名、地点、朝代,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大致了解人物和事件,明确文章的梗概,特别要注意发生的多个事件的时间、地点、先后顺序;再读文章,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分析这些事情表现了主要人物哪方面的性格、品质和才能,可充分利用概括与分析题帮助阅读理解。一般情况下,整篇文章可分为多个小层次,为了便于梳理和记忆,我们可用斜线把各个小层次划分清楚。\n【示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书沈通明事汪 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n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n1.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考查重点是“有情”“有义”,而③表现他的有谋,⑤表现他行为有异,⑥表现他有心机。答案:A\n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解析:原文中先“默不应”,后“乃大喜吐实”,“居久之,遇赦始得出”,可知,C项“一见如故”“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答案:C\n【参考译文】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远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和孩子藏匿到其他地方。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闭门在家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喝了数斗酒,然后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拿着弓箭出来,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打算射那些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退却。沈通明上马飞驰,和他的爱妾都得以脱险。他租住在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想到自己没有什么寄托,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寻访老朋友。\n沈通明本来就是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有漂亮的胡须,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后感到惊奇。探听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后来询问到这个人就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有些不同一般,一定有搜捕你的人,不是我,还有谁能够做鲁国的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沈通明在彭家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时以勇力著名,曾经和敌人作战,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铠甲和衣服裹好他的创口,然后去追射箭的人,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全军将士都认为他很豪壮。如今年已八十多岁,体力渐渐衰弱,饮酒还不减少时,自爱行侠仗义,还像过去一样。\n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同寻常之人,这都是我经常听说的。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来的人,又不知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当这个时候,有的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有的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在朝堂上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相互勾结就是拿着俸禄沉溺宠幸的人。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仅仅是拉别人胳膊,干扰别人,一定还借机诬陷别人。等到有一天国家灭亡,束手无策,就会一概地欺骗说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n整合3其他类文体阅读其他类文体阅读包括狭义的文言散文阅读和小说类阅读。我们以文言散文为重点来谈。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解题时要关注三个方面:主旨、结构、表达方式。\n一、主旨读文言议论散文要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n二、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一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三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体会文意了。\n三、表达方式1.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来比喻论证观点。如《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对比论证,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论证的效果。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先强后弱、先胜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现出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如《六国论》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赵、齐、燕三国势力随之被削弱而被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n2.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项脊轩志》“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以下文题目为例,谈谈文言散文的做题技巧和步骤。\n【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n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n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n步骤如下: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如上文,可以筛选每段信息,实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看1~3段可以发现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所以分别抓住“予少家汉东”“予亦方举进士”“后七年”从三个阶段写出欧阳修对韩文的收藏、阅读、校定。后两段进行议论可以抓住分论点“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最后一段写自己对韩文的增补,至此思路就清晰了,对全文把握也具体了。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是理清文脉,整合信息。\n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择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拿B项来说,前句对应的是第一段,后句分散在一、三、六段和题目,仔细推敲准确辨析,就能筛选出三个关键句:少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所藏”“旧物”可以看出三本与“旧本韩文”都指同一本书。\n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择项与题目是否完全吻合。拿D项前一句来说,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点,讲到“修订”的是第三段和第七段。虽提到了善本,但自己所藏的旧本“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可见并非善本,与题目不相符。所以抓住关键处,加以一一对应必能分辨出正误。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拿C项来说,找到对应的信息“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只要准确翻译“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就能判断答案了。\n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推理必须综合全文分析,尤其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拿D项后一句来说,结合第一段和第三段判断,第一段有“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第三段则说“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我们要注意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其后”相随,弄清“其”指代义就能判断,“其”当是指作者与诸人三十余年的倡导,可见作者的倡导也是韩文“行于世”的一个原因。\n【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偏僻闭塞无学识渊博的人,我家又穷困没有藏书。州南有一大户姓李,他的儿子尧辅好读书。我还是孩童时多次到他家玩耍,见到在隔壁有许多旧书贮存在破筐里,打开一看,是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篇页脱落,页章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就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读后,发现它语言深厚,主题雄博,但我还年少,不能全都明了文章含义,只不过看它渊博浩大,很可爱的样子。在那时,天下都仿效杨、刘作品,称为时文,擅长者便可考取科举,换得功名声闻,用来在当世炫耀,却从没有人称道韩愈的文章。我才要考进士,用礼部中的诗赋为范本。十七岁参加州试而被废黜。于是就取出珍藏的韩愈文章再读,不由喟叹说:“学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竟奇怪当时的人文不载道,而回忆自己没有时间学习领悟,只是白白的在心中怀念。因此说:我考进士是为得俸禄养活双亲,如果得到名利,便会尽力于这种文章,来报答它实现了我的志向。\n以后七年,我考取进士,在洛阳为官。那时严师鲁的徒弟都在,就与他们一起写古文。我趁机拿出所珍藏的《昌黎集》并补充、修订它,寻求别人或别家中有的旧版本来核定它。在那以后,天下求学之人,渐渐开始趋向于仿古,于是韩愈之文流行世间,至今大概有三十余年了,求学之人只学韩愈古文,可称得上盛况空前了。唉,文道本来就有在年代之远时盛行,在近世却凝滞不前的,有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却被世人认为珍贵的区分,并不是世俗之人的好恶使它这样的,是这文中蕴含的道理令他如此的。况且孔、孟之道称雄一时,而效仿其方法的千世万代。但是韩愈的文章隐没于凡世二百多年,以后影响力又大于现今,这并非只是大家的喜爱、厌恶所致,而是因为时间越久,文道越清楚,不可磨灭。即使一时间光芒被遮蔽,但最终也会光耀万世,文道也是同样道理。\n我从韩文那里起步,那时正是它沉废之时,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追名逐利,于是深入地学习它,那我所学到的,会是急功好利之人的用处吗?学的志趣久了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为仕,得志时不狂喜,不得志时不惧怕,大概是立志在先,那么所学者也就平静如此了。集本在蜀地问世,文字的刻印比现在俗本精美,但错误多。在这三十年中,只要听说人有好的版本,我一定找来校定。在它之后的版本卷供不够的,现在不再增补的,我都增补上原有的内容。我家里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版本。唉,韩氏的文章、道理,万世被人尊重,天下人共传扬。我对于这本书,只因它是旧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点击此处进入板块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