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9.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之断句\n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趣味导入\n考点解析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从2005年至2010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湖南卷2010、2011、2012、2013都考了断句,全部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那么2014年会不会考主观题呢?\n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凿壁偷光)\n前提:读文段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n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n例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2005年北京卷)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方法探究\n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n文言文常见代词吾、予、我、余、吾属、吾侪chái(我们这些人)第一人称汝(女)、若、其、而、乃、若属、汝辈、尔曹(你们这些人)第二人称之、彼、其、或(有的人)、莫(没有谁)、相(互指代词)第三人称皇帝自称:寡人、朕、孤、不谷男性自称:臣、仆、不才、鄙人、愚女性自称:妾、贱妾、婢子和尚自称:老衲谦称王或帝:陛下;君称臣:卿一般人:子、公、君、夫子、足下、贵执事对和尚的尊称:长老、师父尊称(1)人称代词\n“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还常作指示代词问事的有:“奚”“胡”“曷”“恶”“安”“焉”“何”等。⑵疑问代词⑶指示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常见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n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n例2,(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n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n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⑴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⑵句末语气词:“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n⑸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⑷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n总结归纳:句尾标志词主要是一些常见的语气词,如者、也、矣、哉、耶、耳、而已、乎、焉、欤(与)、耶(邪)等。\n4.方位词领句断句 东、西、南、北、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5.谦词领句断句 下官、微臣、窃、寡人、寡君、不谷、孤、仆、愚、贱妾、奴、小人、小的等6.叹词断句 嗟乎、呜呼、呜呼噫嘻、呜呼哀哉、嘻等7.序数词断句 一、二、三……(句首句尾均有出现)8.呼语断句 直呼对方名字,如:子曰:“求(冉有的字),无乃尔是过与?”\n9.关联词领句断句:故、然、虽、况、抑、顾、如、苟、庶、若、纵等10.复音虚词领句断句:其唯、是以、以是、岂唯(岂特、岂独、岂徒)、岂足、所以、然且(然犹、然尚)、然而、然则、故夫、大抵、得毋(得无)、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何以、何必、何不、何故、何乃、无乃等\n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同步练习\n例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n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n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同步练习\n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n例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子《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n总结归纳四: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n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同步练习\n参考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君主听到这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色。\n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顶真\n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n规律五:依总分,定句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例: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n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同步练习\n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总结归纳六:.辨句式\n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n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n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n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4、依句式,定句读5、依总分,定句读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3、抓对话标志,定句读6、辨句式,定句读\n总之,正确地点断的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古文断句标点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综合运用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能力一定会有提高。课堂总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n【典题】(2013·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n【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1.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2.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本文段中“既”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3.先易后难,逐步断句。\n【答题】题文对应,由文及题【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文段中的“既”等虚词对正确断句很重要,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规范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每处0.5分)\n【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1.对题中提供的阅读文段语意弄不明白,词性、句法知识浅薄,不能快速寻找出一些断明句读的标志性词语,如文中的“既”等。2.文言文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薄弱,不能在语境中结合文意对自己的断句文段进行分析推断,以验证其正确性。\n【我来评卷】现场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得分:2分理由:不能较好的理解文意,不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断句。\n【方法归纳】1.解题方法根据文意,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既”等前后斟酌断句;在明确的句意后断句。2.答题步骤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n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本文段中“既”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文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n附【译文】希宪公的母亲去世,他率领家族亲戚举行古代的丧礼,多日不吃不喝,一痛哭就吐血,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母亲已经下葬,(希宪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修了一座房屋,住在里面守丧。诸位臣相认为居父母之丧没有先例,想尽全力起用他,一起来到他的墓庐,听到他痛苦的号哭声,竟然不忍心说出他们的想法。\n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n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9处停顿,错1到3处扣1分,错4到6处扣2分,错7处及以上该题不得分。)\n附【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n2.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n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11处停顿,每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n附【译文】天道,就像是拉开弓弦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用力大了就要加以减损,用力不够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而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n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王戎死孝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n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8处停顿,每错2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n附【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n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①殷将佐②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③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④,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①收:逮捕。②将佐:将领和僚属。③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④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n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12处停顿,每错2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n附【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和僚属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n5.(2013·武汉三模)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定公)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选自《论语·子路》)\n【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每处0.5分)\n附【译文】(定公)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失掉,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但有与之相近的话。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人敢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的话不对却没人敢反抗,不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失掉吗?”\n6.(2013·雅安三诊)阅读下面一个语段,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分)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n【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然后,在画线句段中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士”“则曰”“女”“兰”“自古”“不待”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答案: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断对两处得一分,满分3分)\n附【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n1.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实战演练将下面几个文言文段用斜线断句\n1、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n2.(2008年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n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的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n3.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n3、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n4.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n4、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