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來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岀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屮,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界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分析:上面语段屮,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断句如下:管宇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來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如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徳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贝IJ、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抨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H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注:打蔽一一屏障。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二、找句式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n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贝IJ”等);“不亦…一••乎”“孰与・•_•・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一••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一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吋很好的“帮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又如:而蔺相如徙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三、看对话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屮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屮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徳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F1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Z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F1事不谐矣分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又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口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口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Z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Z乎王曰寡人信Z矣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此段断句如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Z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四、据修辞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來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最后,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n高考文言断句方法探讨一般来说,文言断句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帮助。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月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口”“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例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塩,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号或逗号看情况。6.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如: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答题时,考查还要清楚文言断句题的评分标准。如2010年北京卷文言断句的评分标准是:①答对两处得1分;②断错两处扣1分。对于确定读不懂或没有把握的句子,宁可少画斜线,\n也不多画斜线。突破难点翻译和断句都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断句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语感,隐性地考查了文言翻译的能力,只是不需要表达。可以说,“文言翻译和断句”这一考点的复习重点、难点还是進确地翻译文言语句。要提高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了解有关文言翻译和断句的方法。如断句的方法:①通读全文,弄懂大意。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③寻找标志,各个击破。④通读全文,查漏补缺。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屮分析难断的句子。对文言翻译,要重点掌握在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2)要经常做一些口译、笔译练习。高考要求考生翻译一段或一两句文言文,而要想译得准确流畅,归根结底是靠平时的翻译训练。笔译练习时,应多采用直译法,争取字字落实,不可大而化之,有太多的随意性。(3)剖析高考试题,把握考查重点。我们发现,北京高考文言断句常选择那些带有停顿标志性词语和对称性句子的材料;高考文言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为高考阅卷的给分点。文言翻译屮的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一一实词方面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一一偏义现象、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为此,我们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大类、七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系统地加以梳理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4)翻译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要注意将关键词译出,译后还要读一读,看是否与上下文协调,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有语病。题组训练一、基础过关题组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孟子口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闿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Z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E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解析找出对称性句子,即两组“……者……也”;再看“曰”“也”“焉”等断句标志;其余略加翻译即可断开。【参考译文]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操守简约而利益广博,是善道。君子的言论,浅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惠及天下。很多人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耕地而去耕耘别人的耕地.要求别人的重而要求白己的轻。”2.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叶廷哇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Z名曰《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硅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n/问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名口《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儿遍,了解人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和顶真修辞断开儿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硅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幺为《海录》。”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Z为观也深矣(取材于《吕氏春秋•音初》)答案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口/乐之为观也/深矣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木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先从对称的句子开始断,如“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再根据“……者……也”句末词断句,余句根据翻译不难断开。[参考译文]大凡咅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中有所感受,就会在咅乐中表现出来,咅乐表现于外而化育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不肖、君子与小人都会在咅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映的是相当深刻的了。2.在下面短文中用斜线(/)断句。楚厉王有警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答案超厉王有警/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F1/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先大致翻译整个文段,然后根据“也”“曰”等标志性词语断开部分句子,再仔细翻译断开余下的句子。[参考译文]楚厉王和百姓约定,如果遇到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來守城。(有一次,楚厉王)饮洒,酩酊大醉,误击了它。百姓非常惊慌,(楚厉王)派人制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迫的侍从开玩笑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过了儿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吋,百姓就都不来了。于是,(楚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民众才相信了他。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Z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Z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子,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n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口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止。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锂铢相负揭②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选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注]②负揭:秤杆的下垂与翘起。答案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锚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此题先翻译整个文段,则不难正确作答。[参考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亳。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Z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白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取材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答案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FI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FI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先大致翻译本段,然后再根据“者”“也”“乎”“焉”等标志性词语断句,其余通过翻译断开。[参考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即使有人要自绝于日月,时H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答案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首先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矣”“者”和“云”可先断开一部分,再根据对称句式断开“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等句。【参考译文]忠臣侍奉君主,没有比进谏更重要的,臣子能进忠言,君主能采纳忠言,那么君主用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就会发扬光大了。在事情发生Z前进谏的是上等的进谏;对已有明显迹象的事进谏的是次等的进谏;对已经执行的事进谏的是下等的进谏。看到有违背正道的事却不进谏,就不是忠臣的职分。刚开始用谦逊的言辞來进谏,(如果不被采纳)这时就要用激烈\n的言辞來进谏,坚持正义,不屈服;如果还不被采纳),最后就要冒死进谏,维护正义。以用来成就君王治理天下的美名,使国家和平安宁。《尚书》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君主能够采纳好的谏言就会圣明。”1.在下面短文屮用(/)断句。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FI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答案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解析大致翻译后可以断开一部分,再根据“曰”和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鲁有丑男,其父外出见到商咄,回家后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儿子啊。”实际上他的儿子是最丑的。商咄是最美的。他认为最美的不如最丑的,错在爱啊。所以,知道美屮的丑,知道丑中的美,然后能知美丑啊。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Z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Z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I、可相去何远哉!(収材于司马光《谏院题名记》)答案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这道断何题同时考查翻译能力和文言语感。其中“天下之政”与“四海之众”、“志其大”与“舍其细”、“先其急”与“后英缓”都是对称的句式,考生只要稍有语感,就不难正确断句。其余句子就靠翻译能力断句了。【参考译文]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i争的官,从公卿大夫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百姓,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屮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算够重的了。任此官者,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奔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衷于追求私利Z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Z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Z多见识Z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取材于《颜氏家训・勉学》)答案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暧而惰裁衣也。(“/”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本题难度属较易,边读边翻译原文,即可读懂并断出大部分句子。再加上“者”“也”这类标志性的词语,不难正确作答。[参考译文]\n懂得“六经”的要旨,弄通诸子百家的著作,即使不能修炼个人的德行,改变社会风气,也算是掌握一门学问。可以靠它谋生。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赖,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一旦颠沛流离,无人庇护,应当求助于自己。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枝在身。”技艺中容易学习而且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一样。1.阅读下而短文,按要求完成①一②题。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①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②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答案①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②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曠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解析两处《春秋》后断开很容易。根据“前有”“后有”可知两句对称,应在“后有”前断开;由“而不知其宜”“而不知其权”可知两句对称,应在“遭变”前断开。翻译时注意句中第二个“君”“臣”“父”“子”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参考译文]君主不可以不了解《春秋》,(《春秋》中)前有奸臣进谗言误国而不能发现,后有贼人危害国家兴事作乱却不能察觉。做臣子不可以不了解《春秋》,固守常规却不知常规适用的原因,遭遇变乱却不知道变通世事的方法。高考题组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Z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吋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來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句段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笫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屮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2013高考)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Z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n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來/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Z幸/守其所志而已矣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2012)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Z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口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Z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2.(2011北京,10,5分)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如“然后”“然”等,也要注意句式的对称,如“以修其身”“以钓声名”。[参考译文】我私下探察古代圣贤教人求学的目的,没有不是让人(按照儒家思想)探究名理,来修养自己的品行的,然后推广并用它来影响别人,并不是只想致力于死记硕背,写出华丽的文章,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罢了。现在做学问的人,已经违背古代圣贤的旨意了。然而古代圣贤用來教育后人的方法,都保存在经书典册中,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本來就应当熟读,深入思考并加以探讨辨别它。3.(2010北京,11,5分)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儿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0不存鹄/十发十中矣。解析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在正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参考译文]孟子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而射不中,就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看靶子,手顺看方向対去,十发九不中,射中的一箭,也是由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手握稳机关,双脚站得合乎规矩。\n四肢和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个姿势做不好,就会有一种毛病随之而來。所有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学完备了。这时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中,眼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发十屮。1.(2009北京。11-5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Z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Z/下者举Z/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Z/天Z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是一种综合能力,其难度高于阅读有标点的文言文。正确的断句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的,仅凭一些所谓的断句技巧也可能做对,但存在“蒙”的成分,并不足取。我们主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断句,而正确理解全文离不开词汇、语法、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知识。本题中,可以先判断其中结构相同的句式,如“……之”,在“之”后断开;还应通读全文,找出常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如“天之道”“高者”“下者”“有馀者”“不足者”“人之道”“天下”“有道者”,然后依此断句。【参考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多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多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