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诵读法 5页

  • 28.42 KB
  • 2022-08-23 发布

浅谈文言文诵读法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文言文诵读法潮阳黄图盛中学郑丽苹2012年7月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诵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从诵读法的重要性、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贯穿诵读法等方面对文言文诵读法作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文言文诵读兴趣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老师说「语文教育的创新,就是回归传统文化。”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见,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情况如何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言文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目前,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除了高一的许多文言名篇之外,高二还有专门的《唐宋散文选读》。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文言文教学工作较为困难,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不容乐观。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改革之路该走向何方?对于这些问题,针对以前教学中只注重分析语法、修辞特点、通假字、词类活用,要求学生记住多少个知识点、训练点的教学方法,许多教育专家提出文言文应提倡诵读教学法,把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把有别于传统的仅仅作为一种方法的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基点,这无疑是为现在文言文教学树立了新的路标。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阅读始终应该“读”字当先,篇篇都要求熟读,甚至于成诵。最好是凡名篇佳作都要求背诵。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存在不重视诵读的问题。课后要求诵读的不读,要求背诵的也不背,或者背不下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弊病。\n诵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岀了严格的要求,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重要的经验之谈。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了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气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赤壁赋》里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劝学》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句式铿锵有力,节奏琅琅上口。不通过反复诵读,怎能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文与质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底蕴,丰富其情操,进而使之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再者,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靠长期诵读、感悟培养出来的。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也就记住了,记得多了,就能够触类旁通了。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如此下来,何愁不能使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得以提高?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诵读法的兴趣\n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促进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然而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验,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抱着一种反感、甚至恐惧的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自己的诵读能力,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诵读课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诵讲读看成是自己内在的认知需要,这是摆在教学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大的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因素: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不明确;学生诵读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学生诵读文言文缺乏感情。因此在抓住学生的心理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趟首先,给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明确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无论是词汇的积累,语言构成习惯的掌握,还是思维与技巧的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的增强都与诵读密切相关。同时,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就是在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名人轶事的介绍,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装在脑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学生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要多读、多背。其次,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提出诵读过程中要“读进去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指导学生体味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出诵读的兴趣。也就是说把语文教学活动看作是学生作为\n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其中必须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教师以声传情的范读,指导学生诵读涵咏,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学生作者三者产生感情共鸣,犹如物理学上讲到的共振现象,才能激发起教和学的双重积极性,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沉浸其中。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没有老师范读的学生朗读,学生兴趣不高,读起来感情不够丰富。但假如老师先范读一遍,借着老师已经造成的氛围,学生们也时高时低,时轻时重,读得津津有味,声音格外有感情,接下去的课堂分析讨论,也似乎意外的顺利,1到难处,老师只稍微做点拨,学生就领悟了。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就是凭借老师真实、生动复现岀来的古文调子,走进了作者设置的意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自身情感也受到了陶冶。可以说,在诵读教学中假如不激发出学生的感情的话,再好的文章对学生来说也是套在头上的枷锁,读的再多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终只会陷入枯燥乏味,令学生望而生畏的地步,更不用说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了。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贯穿诵读法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也就是说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诵读文言文,才能使诵读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新的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文言文篇目的增加,而且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背诵的段落,很多甚至是全文背诵,而诵读任务的加重,文言文理解的加深,学习困难的增多,容易影响学生诵读兴趣的持久性。根据这一情况,对要诵读的文言文,采取了注重整体感受、理清思路的措施,以求自然成诵。(一)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象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n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背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觉,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诵读起来往往是不假思索的。这一步往往得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通过早读、课前三分钟等时间,让科代表带读,不停读,反复读。抓住时间的缝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做到“出口成章”了。(二)掌握文章思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君口”。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之后,对于文言文中的语句有较深印象了,但要串起整篇文章,还是有难度的。这时,就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所以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时,特别注重理清思路。归纳完作者的思路之后,一定会留时间让学生按照作者思路进行诵读。时间短,见效快。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两者的综合运用一般表现为:开始注重口熟;待到半熟之后,在着重利用文章的思路来达到连贯背诵。例如《劝学》的教学第三自然段,在教学时,在教师的领读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语句停顿有基本的把握。而在多遍的朗读之后,段落的思路自然也就显露出来了,在把段落分成几个层次之后,每一部分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背诵,然后再把整段文字连贯起来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两个自然段。总之,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学习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只有老师们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诵读文言文由“苦趣”变为“乐趣”,才能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最终走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