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 63页

  • 114.94 KB
  • 2022-08-23 发布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5—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散开〉(被子〉(覆盖〉(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n3鄙人:自称的谦词\n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C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f果真,如果〉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蒔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n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淨阳城(告别,鋅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一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国的策略〉10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6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7犯法当死G判处,判罪)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9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0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1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n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3度义而后动(考虑〉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7—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8常有大度。(度量〉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们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12春风不度玉门关(it)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f不是〉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复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5王辞而不复(回答〉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n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稅徭役〉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n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盖以背载物〉承担〉辜负〉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C大概,大约〉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连接上文,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10,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秦孝公据唏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坚守、安定〉顾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2顾野有麦场(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f探问,拜访〉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n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但是〉7顾玩:仔细端详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国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f国家,国家的〉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城〉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3—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8—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5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6如太行王屋何(如一何:把—怎么办》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8何蓑何笠。(背、扛)恨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遗憾,不满意〉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胡1国胡以相恤(什么》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从困于所溺(祸害,灾祸》\n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7茜有眼患(病〉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或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3—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6或五命急宣,有时朝白帝f如果〉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疾1君有疾在滕理(疾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7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及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2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们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表他转,至于〉即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n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既1言未既(尽,完〉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一以后〉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三军既惑且疑(既一又-并列关系〉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5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交书》(假令:假如〉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间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6遂卢外人间隔(隔离〉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们骨微伤,病间月f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1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1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14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16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见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f见解,见识〉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n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8军无见粮(现成的〉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6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8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10胡虏益解(松解,懈怠〉就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绝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2、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7、绝代: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10、抢呼欲绝(绝命〉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山肖的〉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克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n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4、引申为担当.胜任子克家(肩负〉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类仁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怜仁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3、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5、士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f可惜〉弥1、夜雪初霁,养弥望《满,遍》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莫仁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乃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却,竟然〉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内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I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4、距关毋内诸侯(通“纳”》5、内狼于囊(放进》6、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期仁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奇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2、大将军邓鸯奇其才(以--一为奇,惊异》\n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4、此奇货可居(珍贵的〉5、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迁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劝仁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却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使-退,击退)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f回头〉贻: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如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一去,往》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6、其如土石何(如一何,对《把〉--怎么办〉贼仁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2、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3、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5、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f假如,如果》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5、若夫靈雨靠靠,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一“的意思〉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7、若一何”对一怎么办八对—怎么样”善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n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小对“)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少仁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C少数人〉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涉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胜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2、刑人如恐不胜(尽〉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使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5、大王派一干之使至赵(使者〉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是仁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蝶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n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适仁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5、适为虞人逐(刚才》书仁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5、拜送书于庭《国书〉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孰仁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一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属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5、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定数,命运〉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f法则、规律〉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技艺、方术》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率仁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4、将率不能(主将〉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n贼仁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2、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3、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1.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5、若夫靈雨霏靠,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7、若一何“对——怎么办…对一怎么样”善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f好事,好的行为〉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少仁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涉仁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胜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2、刑人如恐不胜(尽〉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n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5、予观夫巴陵腔状(优美的,好的〉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使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5、大王派一干之使至赵(使者〉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是仁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蝶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适仁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5、适为虞人逐(刚才〉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f书信〉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5、拜送书于庭(国书〉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孰仁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一-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属仁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n5、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定数,命运〉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技艺、方术》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率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4、将率不能(主将〉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G顺着、沿着〉说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f言论,说法,主张〉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4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素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汤1臣请就汤馋(热水,开水》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3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4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涕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n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徒1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王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望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恶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微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4动刀甚微(轻微,轻〉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悉1赵王悉召群臣汉(都,全》2古之治天下,至悉也(周全,详尽〉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n4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相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7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谢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7及花之既谢(凋落》信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4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5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6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5夙兴夜(起、起来〉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行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6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n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4绶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修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4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5掌修国史(撰写〉6恐修名之不立(美好〉7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徐1不徐不疾(迟缓〉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许1均之二策,守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赞许,同意〉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阳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要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4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宜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3今阴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易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5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阴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n右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再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2—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造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一去〉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7悲歌鋅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8绝宾客之知(交情〉9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致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6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7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8先享无穷逸致矣(意志,意境》质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G资质;质地〉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6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7质明,避哨竹林中(正.刚刚〉治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第r相对〉\n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4君有疾在滕理,不治将恐深《医治〉5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整理〉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诸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2投渤海之尾L之于”合音词〉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L之于“合音词》族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T2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卒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2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3初,鲁肃闻刘表卒(死》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5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走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C古代指疾行,即跑〉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左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少《左边〉2人莫能左画方可画圆也(左手〉3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4古代以右边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较低的地位〉5古代车上以左为尊。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的尊位〉附录: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n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第五类:其它。可灵活翻译为执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O)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2•古代管辖一方的长官。3•排行第一的,老大。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传:1•阐述经义的文字。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传记。记载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童区寄传》。3•驿舍,客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怠:懈怠、松懈。《游褒禅山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2•怠慢、轻慢。短:诋毁,说别人坏话。《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多:称赞“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名:占有。如:一文不名。遂:成功。如:功成名遂.引:1•拉开弓:引而不发。2•伸长、延长。如:引吭高歌。\n2.带领,引导。如:引狼入室。4•退却,避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5•拉,牵。《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6•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狱:案件,官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拔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2•攻取。“拔二十城。”暴1.PUo晒。"一暴十寒。”2•欺凌,损害。“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北:打了败仗往回跑。“败北。”辟:征召。“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表:文章的一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出师表》1・轻视,看不起。“不薄今人爱古人。”2•迫近。“日薄西山。”次:临时驻扎和住宿。“师退,次于召陵。”刺仁斥责,指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名片。笃1•忠诚,厚道。2.坚定。“笃志而体。”3.(病〉重。“孙权病笃。”竟1.完毕。“看书既竟。”2•从头到尾。“竟天”矜仁怜悯,同情。2•注重,慎重。“人矜节行。”3•骄傲。“安能自矜?”苟1.苟且,不严肃。“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2•连词。如果,假设。伐讨伐,进攻。2•功劳。“且旌君伐。”3•夸耀。“平伐其功。”疏1・分条陈述。2•给皇帝的奏议。《论积贮疏》案:\n1.木托盘。2.几案。3•文书、案卷。“视案籍烦简。”观1•宗庙和宫廷外两旁的建筑物。“大王见臣列观。”2•道教的庙宇。“道观。”释:放下。1.放弃。\n启:1・打开。2•陈述:某启。抢:碰、撞。“呼天抢地。”强:有余、略多。“赏赐百千强。”益:1.水漫出来。2•富足、富裕。3•增加。“五年而秦不益一寸之地。”1.更加。“精益求精。”5•渐渐地。“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审1・详细、周密。“用意详审。”2•明白、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审。”延:1・引进、迎接。“宣王使谒者延入。”2•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方1・正直。2•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七百里。”1.两船并行。“方船而下。”4•正在,将要。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去。例: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④结构助词。主语和谓语之间,⑤音节助词。使之凑成四个字,3•作动词:往,到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诸将请所之。\n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④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n⑤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译为“并且”或“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可译为“但是”“却”。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表示转折关系。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4、【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四、以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n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1.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J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15.动词,译为: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五、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仁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n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1.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六、乃(-)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三)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七、焉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舄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腔腔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2•代词。相当于“之如: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J”哪里”等。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等。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微波入焉。(《石钟山记》〉\n八、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①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③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九、何(-)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n【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十、且1•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如: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十一、若仁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①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2、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①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②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靈雨靠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赤壁之战》〉十二、所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化“所…的情况”等。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十三、为\n“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C《鸿门宴》〉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④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四、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五、与1•作虚词用:解释为:和、跟、同。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十六、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nTH,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T'。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事急而不斷,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HTM"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呜呼,烈矣!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一、授予、提升官职类\n擢:提拔,选拔。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选拔委以官职。进:(1)推荐。⑵出来做官。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察:考察和推荐。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当:任,充当。拜:授予官职,任命。除:拜官,授职(指辞旧职任新职〉。授:授给,起。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起用,出任,做官。如:辛苦遭逢起一经。简:任命,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升:升官。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过蒙拔擢。《陈情表》赏:由皇上特旨颁布,赐于臣下官职爵位。二、调动官职迁:①升迁。②调动官职,改任。③降职。如:迁我京职。《肃》。再迁为太史令。转:调任。如:再转为太史令。徙:调任。调:调动,调迁,调升。如:婿竟不调。《肃》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补:补充空缺官职。改:改任官职。三、兼职,代理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秘史。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行: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如:太祖行备武将军。署、理: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摄:兼理,尤指暂兼。守:兼理,指本职高的兼职。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知:同判。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假: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职。如假司马。四、降职,罢免类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谪.适:被罚流放或降职。如: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谪居卧病渇阳城。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出:①京官外调。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由家居而出任官。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如:放宁夏道黜:废,贬退。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纳: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细。\n左迁:降职(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迁:流放,放逐。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夺:削除,罢免。如: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罢、免:罢除、停职。如: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结、王臧。②免官削爵。革:革除。如革职查办。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任者废免。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解龟:罢官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五、其它复:指恢复旧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下车:官吏初到任。仕宦:做官。如:仕宦于台阁。仕官:任官职,做官。用事:执政,掌权。当权。如:并慰告其军中用事者。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登朝:指做朝廷的官。赴:赴任。退:鋅去或失去官职。如:①功遂身退,天之道。②退亦忧。致仕:①官员退休。②交还官职。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致政:①归还政权。②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古今异义词小集锦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或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1.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即所以《《狱中杂记》》\n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5.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10.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11.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2.殷勤今义:热闹,周到;古义:关切、问侯。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13.唧唧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②叹息声。我闻琵琶又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14.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n②英雄人物。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陈涉起义》〉8.何着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愚公移山》〉9.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10.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出师表》〉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19.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20.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忆》〉21.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蟠姑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知臣赋予惧。(《轩子•藤文公》)22.垄断今义:把持独占;古义:山川阻隔。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2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n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2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26.约束今义:限制;古义:盟约。例如:秦自缨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7.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28.—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29.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例如: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0•烈士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31・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用作祭礼的牲畜。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32.交通今义:来往和运输;古义:①交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33.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n32.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3.可恨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34.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例如: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35.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②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3&老子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39.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40・小生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义:青年人。例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41.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42・一毛今义:一角钱;古义: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43•怠慢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n44•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明。例如: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45.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46.丈人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例如:愿文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②长辈。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7.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朱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卿。(杜甫《咏怀古迹》》48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49.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例如: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50.学者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51・妖怪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伦》〉52.有意今义: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岂有意乎?(《隆中对》)53.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n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字,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地土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52.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唁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53.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54.人情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古义:人民的普遍情况。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55.把握今义:抓住成功的可靠性;古义:手掌内。例如: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论贵粟疏》〉56.县官今义:知县、县令;古义:朝廷。例如:今募天下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论贵粟疏》〉57.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58.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59.从容今义:不慌忙;古义:①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例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②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62•慷慨今义:大方;\n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例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63.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有利和应该做的事。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64.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①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②活泼好玩。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65.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66.南面今义:南边;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67.老大今义:长兄,长子,船老大;古义:年龄大。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6&可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①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九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69・小子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古义: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70.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71.斗争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n古义:吵闹,打架。例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70.同志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71.活人今义:活着的人。古义:养活人。例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同上〉72.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73.中心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74.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5.束手令义:没办法;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hul)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76.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7.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78.父兄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79.赤子今义:小孩子;古义:①百姓。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方腊起义》〉②初生婴儿。例如:赤子之心。(《孟子・离娄》》\n70.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83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可以;以,凭,靠。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84.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5.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臊军不利。(《赤壁之战》》86.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祖辈和父辈。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87.会计今义: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8&不必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89.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90.以往今义:从前;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传》》91・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n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92.因而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f《廉颇蔺相如传》〉93.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94.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n国论》〉92.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93.或者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日: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94.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常用通假字例表通假字与本字例句出处“坐”通“座”“反”同“返”“阙”同“缺”“伏”通“服”“负”通“伏”“说”通“悦”“止”通“只”“强”通“僵”“邱”通“丘”“女”同“汝”“陇”通“垄”“为”同“谓”“帖”通“贴”“火”通“伙”“熙”通“嬉”“曾”通“层”“祗”通“只”“食”通“饲”“见”通“现”“邪”通“耶”“板”通“版”“已”通“以”“讪”通“屈”“衡”通“横”“简”通“拣”“攀”通“扳”“裁”通“才”“支”通“肢”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郑人买履》反归去之。《郑人买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峡》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昂首观之,项之为强《幼时记趣》以土砾凸着为邱《幼时记趣》悔女知之乎?《论语》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出门看火伴《木兰诗》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刀美不外见《马说》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活板《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卧右膝,讪右臂支船《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右手攀右趾《核舟记》裁如星点《山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n””””””””””””””””””””””被夷尔畔唱以指转属具辟得惠亡已共知句帅取免政摩有孰耆反希沪““““““““““““““““““““““““““““坐”””””披怡耳叛倡已旨唏嘱俱避德慧无矣供智勾率娶娩征““““““““““““““““““““““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1*1*1*1*1*1*1*1*1*1*1*1*1*1又熟嗜返稀“““““通同通同同”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百废具兴《岳阳楼记》”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勾践灭吴》”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磨砺”而摩厉亡于义《勾践灭吴》”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勾践灭吴》”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莫无颁涂生辩从景距内要倍蚤趣由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同“途”涂有饿苹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同“辨”两滦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同“影”贏粮而景从《过秦论》通“拒”距关《鸿门宴》通“纳”毋内诸侯《鸿门宴》同“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通“趋”趣舍万殊《兰亭集序》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n尔震严消几授否爆倘甫“暮资何彩圆非吁脱畔馈措罹导奁韧陲娇衷樽悯““““““““““同““““““““““““““““““““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同同通同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胡””””””””””””””””””””褥饯““通通””而振俨销机受不厌当父函莫t曷采圜匪于说泮归错离道帘纫垂狡中尊闵零莓羞“““““““““““““““““““““““““““““““““is殓凭扭涂哪们恰搁戳“““““““““*1*1*1*1*1*1*1*1*1”””””””””敛冯纽突那每却阁绰“““““““““”早缥而绪《种树郭橐驼传》”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俨骄爵于上路《滕王阁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或师焉,或否焉《师说》”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敛赏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匪来贸丝《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牧归英,询美且异。湎规矩而改错《离骚》进不入以离忧兮《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蒲苇纫如丝扬声沙漠垂狡捷过猿猱不得中顾私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廿・〈锂冬临《卫风•氓》《卫风•氓》《卫风•氓》《邺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白马篇》《白马篇》《白马篇》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常在床幕《陈情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朗文》皆不幸早世《祭十二朗文》”敛不凭其棺《祭十二朗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那有这等话说《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冤》”却告了相思回避《长亭送别》”阁泪汪汪不赶垂《长亭送别》”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闺垫》\n”””””””””””””冥知辩而辩阖直裁翼飨沽耶刑“““““““““““““溟智辨耐变合值才翌享酣爷型“““““““““““““通总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X*1*1*x*1*1*1*1*x*1*1”北冥有鱼,其名为覲《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飨德怀恩《促织》”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田”“由”“施”“剔”“枪”“罔”“摩”“底”“失”“责”“不”“庭”“案”“缪”“指”"濯”“质”“决”“乡”“没”“县”“干”“屈”“齐”“信”“还”“见”“识”“炎”“衡”通“盍盖亦反其本也《齐桓晋文之事》通“畋”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孟子见梁襄王》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通“网”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通“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通“廷”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通“按”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通“贽”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通“块”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通“向”北乡自到《信陵君窃符救赵》通“冒”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通“伸”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通“现”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通“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蕎击《论积贮疏》\n碌环震佯凌盥誓“““““““通”””””””录还振阳陵灌逝通通通通通通”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古代文体仁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內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7•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n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n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名词活用为动词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6•其夫吃语(《口技》〉“吃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5.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8•泉而茗者,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番”“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17•余则編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缀袍敝衣”是“穿缀袍敝衣”。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名词作状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之意。\n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之意。&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5•禅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四〉意动用法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有利可图”。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五〉使动用法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n—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高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n①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4、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5、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S“是故”、“以故”。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6、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7x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②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8、孰孰与(若》、与其孰若、与其岂若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孰”指人时,可译作“谁”,指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2)“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范围。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n(3)……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4)与其……孰若……与其……岂若……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的童仆?①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译文:与其杀了这个孩子。不如卖了他?与其卖了他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9、与其……宁……宁……无不……与其宁宁无不是表示选择的两种结构,其抉择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弃后者ooooo这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宁可不”①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译文: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O1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听说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是我啊。11>何为(w6i)>何以为(w6i)恶用…为奚以为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拿、用》……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12、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13、何……之有(1)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呢”。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n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呢?(2)“何……之有”有两种变化形式:一为压缩为“何有”,成为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二为在“何有”的前面加一个“于”字,或在后面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翻译。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有又什么呢”14、不亦……乎表示比较委婉的反问固定结构。其中“亦”是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也”;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岂不也是……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15、得无……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S“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16、无乃……乎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该责备你吧?17、庸……乎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庸”是疑问代词,译为“哪管”;“乎”字是疑问语气助词“呢”。“庸……乎”可译成“哪管……呢”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8、将……乎用委婉的疑问形式表肯定,表测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例: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你大概是可怜我想叫我活下去吧19、何其、一何常用与形容词或动词之前,表示增强感叹语气,相当与“多么”“何等”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巾,何其衰也!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③拔剑割肉,一何壮也!译文:拔出宝剑割下肉来,这种行为多么豪壮啊!\n20、……抑……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斷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构造判断句的现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斷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n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为所”“为所”(&)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一见•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C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主谓倒装\n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S“何”、“奚”、“曷”、“胡”、“恶”、“安”、“焉”\n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C《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基本竝: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以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翻译时可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一一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n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