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0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课:文言文\n问题一: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也叫古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与白话文相对。\n问题二: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n——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举例:——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n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要熟读背诵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在理解文言文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利用好课文注解和工具书。3、联系旧有的知识,主动积累新词汇。\n学习文言文强调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n让我们开始充满趣味的文言文之旅\n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翻译]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低级官员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果然身上藏着的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伺候.那个低级官员大为生气,说才一文钱而已,不足道也,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跑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低级官员斩首了。\n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①张乖崖为崇阳令(做)②乖崖命杖之(打)③尔能杖我(你)2、解释文中加点的“自”。①一吏自库中出(从)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来自)3、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诘之,乃库中也答:就责问他,果然身上藏着的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4、请你就文章中“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答:本意为坚持做一件事情,终会成功。文中的含义指损公肥私、日积月累,就会将国库偷空。\n总结归纳\n“之”的用法一、代词,代人(物、事):“他(们)”、“她(们)”、“它(们)”昂首观之(它,指蚊子)趋之别院(它,指癞虾蟆)学而时习之(它,指学习的知识)二、助词: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故时有物外之趣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三、动词:“到”、“往”、“去”\n“其”的用法一、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他(的)”、“她(的)”、“它(的)”、“那(些)”、“这(些)”等必细察其纹理(它的,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代词,指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其恕乎(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n“为”的用法一.介词 做,当,当作,作为,看作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可以为师(做)二.介词 替为人谋而不忠乎三.连词因为项为之强四.表示被动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n“而”的用法一、表顺承:“然后”、“并且”、或不译学而时习之二、表转折:但是、然而、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n“以”的用法一、介词。1、“用”、“拿”、“把”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仁以为己任2、“凭”、“凭借”可以为师矣3、“因为”4、“按照”二、连词,表并列、目的、修饰等关系:“来”、“用来”\n真题回放\n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n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5.趋:快走。往……去,到……去。6.槁(gǎo):草木干枯。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n画蛇添足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6)固:本来,原来。(7)子:对人的尊称,您。(8)遂:然后。(9)亡:失掉,指未喝上。(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2)终:最终、最后。(13)安能:怎能,哪能。(14)引:拿起。(15)且:准备。(16)成:完成。(17)余:剩下的。(18)足:脚。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n画蛇添足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6)固:本来,原来。(7)子:对人的尊称,您。(8)遂:然后。(9)亡:失掉,指未喝上。(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2)终:最终、最后。(13)安能:怎能,哪能。(14)引:拿起。(15)且:准备。(16)成:完成。(17)余:剩下的。(18)足:脚。【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道理】: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n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n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ǜ)——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n鹬蚌相争原文: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⑩渔父:渔夫。 (10)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1)伐——讨伐 (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n鹬蚌相争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n狐假虎威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道理: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n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①椟而还其②珠。注释:①椟:木匣;②珠:珍珠。③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翻译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n\n\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