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1.81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n一、树立历史观念,掌握解题方法(一)熟悉古人的行文习惯1.用词委婉请谒者召致廷尉逮捕\n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n“宫车晏驾”指帝后的死,“捐馆舍”指大臣的死,“填沟壑”自谦为自己的死。同是言死,对象不同,避讳的说法也不相同。\n古代对不同人的死亡的不同的说法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n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n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n委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讳饰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说法。②外交辞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③谦敬称呼古人为表谦虚,在交际中,常常自称臣、愚、仆、不才……君主常常自称孤家、寡人等\n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常称对方的字,称公,称官职,称陛下、殿下、足下等。2.正反同词欲居之以为利,亦无售者买吾售之,人取之卖如果不了解古人用词中正反同词的特点,在理解上也会闹笑话。\n2.常用修辞①借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互文与合叙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简略说法。“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n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②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滩③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客下马,主人在船客在船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的好坏而喜而悲,不以自己的得失而喜而悲\n所谓“合叙”是“并提分承”的别称。即把两件(或几件)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说,后面承接部分的顺序与前面并提部分的顺序要完全一致。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n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n③讳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n(二)了解必要的文化常识于是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方位与尊卑的关系1.尊右卑左\n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予左迁九江司马2.古人乘车尚左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主帅乘坐的战车,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右边的武士叫车右,或叫参乘,责任是保护主帅。梁弘御戎,莱驹为右\n3.主东宾西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东道主。4.面南背北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1991年高考题,说琅琊王“器服玩好,必拟乘舆”,“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n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对人的称谓和年龄的别称对人直称姓名,如果不是在作传,就是表示对对方批评、贬斥。和别人说话,称呼自己,也往往称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称呼别人,多称字、称号、称斋名、称谥号、称官名、爵名、籍贯甚至几项兼称,用这种方法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如果对人表示憎恶、蔑视,则往往直称这个人的乳名,比如三国里称曹操为曹阿瞒。\n5、对年龄的特殊称呼襁褓,多指婴儿;孩提,往往指一两岁的小孩;童龀或髫龀,指六七岁儿童,开始换牙的时候;总角,八岁左右,开始在头上梳两个牛角辫了;束发,男孩十五岁,开始把头发束到头顶,这个年龄又称志学;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叫及笄,也表示成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又称下寿,耆);古稀,七十岁(又称中寿);耄耋,八九十岁的人(九十称上寿);期颐,百岁。\n6、历法干支法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互相配合,来记载时间。用干支来纪年,始于东汉,比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是以发生这一事件的干支纪年来表示的。\n国君世系纪年法十年春,齐师伐我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登基,改朝换代,都要重立年号,康熙、乾隆,这都是当时皇帝的年号。有时,干支年号全用,这时往往年号在前,干支在后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n古时记月,通常不用干支,而以序数为记。但需要说一下的是,每年的第一个月又称正月,最后一个月又叫腊月。每年四季,每季三月,分别称孟、仲、季。干支法,最初只用于记日。“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丁丑”就是记的日期。\n这里,还要说说农历一些特定的日子的称呼。“朔”,每月的初一;“望”,每月的十五;“既望”,每月的十六;“晦”,月末最后一天。\n汉以后,以十二地支计时,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午夜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13点。漏,是古代一种计时器,有时也用来代时间,“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谭嗣同》)这里“漏三下”指三更。晷,也是一种计时器,也可以用来代时间,“不羁晷刻”(《狱中杂记》)就是一会儿也不能停留。\n7、地理在文言文中的地名,翻译时,一般就按原样保留下来就可以了,但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江、河在古时是长江、黄河的专称,如果没有其他说明,提到江、河,应该译为长江、黄河。2.阴、阳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来确定的,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n3.注意一地多名现象。例如,南京又可以称为金陵、建康、江宁、白下、石头城等等;江南又可以称为江东、江左、江表等,在复习课文时,应注意归纳。4.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例如,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山东,先秦两汉时指崤山以东;关西,往往指函谷关以西。\n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北胡)之说,一说胡人,往往就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说蛮子,往往是指南方的少数民族。这类词语,平时也应该予以注意。职官各种官职可以照译,而官吏任免升迁的词语一定要了解。\n任命官职叫“拜”,叫“除”;皇帝征召某人为官叫“征”,中央政府征召某人为官叫“辟”,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叫“荐”叫“举”;提拔人叫“拔”叫“擢”。京官外放叫“出”叫“放”,被贬官叫“贬”叫“谪”叫“左迁”,被罢官叫“罢”叫“黜”……\n9、科举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延至清末。科举名词翻译时也可保留,但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称呼书生没有考取功名称童生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n院试是府县一级的考试,合格的称“秀才”“生员”,可以进入府、县一级的学校读书,称“入学”乡试是省级考试,又称“大比”,三年一考,因考试时间多在八月,又称“秋试”“秋闱”,乡试合格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n会试是国家级的考试,在乡试第二年的春天在礼部举行,由皇帝派正副主考官主持,因多在二月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考中的称“进士”,从唐代开始,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均拿第一的人称“连中三元”\n科举考试考上叫“及第”,落榜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称“披宫锦”,称“登科”、“登第”;考生称主考官为“座师”,所以史可法称左光斗为老师,因为殿试由皇帝主考,所以进士往往自称“天子门生”。希望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加以注意,不断积累,练习中遇到一些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就把它记录下来。\n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的。具体的对策有1.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n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n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n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n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主: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n2.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n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n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红色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n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n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n3.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我们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n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n再读文章。充分利用文言最后一道题以及实词解释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n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