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23:36:43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4\n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文言文常见人称代词分析上传:徐清平更新时间:2012-5-2421:08:24文言文常见的人称代词分析文言文的人称代词跟现代文一样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但常见的词语有所不同。一、第一人称常见的有“余、吾、朕、予、之、其、相”等。译为“我”。例如: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我一定尽我的力量来挽救我们的村庄。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然而我曾经在夜里起来登上合江楼。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天下大事就可定了。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送我回娘家。二、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女、若、尔、汝、乃、而、其、相等”。作主语或宾语,译成“你”或“你们”;作定语,译成“你的”或“你们的”。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我已决心离开你,去到那安静的乐土。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如有营,予佐尔贾。(《记王忠肃公翱事》)——如果有所经营,我出钱帮助你们。久居,祸且及汝。(《大铁椎传》)——(在你处)久住,祸患将牵连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你的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里任职。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嫁这样的好公子,你往后要打算怎么办?4\n三、古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本来就没有,如要用时:一是重复一次名词(或省略),二是借用指示代词“彼”,三是用“渠”(后起的)“之”“其”“相”等。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他和他的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差不多。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虽然和府吏有誓约,但永远也没机会会见他了。良鄂然,欲殴之。——张良吃了一惊,想要揍他。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他的同伴说:“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后了?”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瑟琶行》)——把船划过去靠近她的船,邀请她出来与我们会面;把灯烛拿来重新再点上,添上美酒准备重新再开宴。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深圳成人高考文言文知识结构(2012-04-2611:57:05)转载▼标签:杂谈深圳成人高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4\n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