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资料(8上) 9页

  • 1.31 M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资料(8上)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峡》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水经注》2、出处:《水经注》3、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4、《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二、原文+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一处中断的地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文体知识-9-\n1、段意一、概述三峡的全貌,总写三峡奇特险峻的山势二、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绝三、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四、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2、中心文章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引用渔歌的作用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使文章富有文采4、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目的是什么先写山势能揭示水势大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泻,狭窄,断面小,单位面积水的流量大,又使峻岭和急流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画面。5、郦道元用了怎样的神来之笔,才把三峡写得生动传神?1、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侧面烘托3、引用渔歌(渲染哀怨气氛,增加文章音韵美) 4、语言优美凝练(例:清荣峻茂)四、变形默写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五、课下注释-9-\n-9-\n《答谢中书书》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参见课下注释)1、体裁:书信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时人称其“山中宰相”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二、原文+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文体知识1、段意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句—第五句:分写山水景物的美。第六、七句:感慨自然之美景,结束全文,呼应前文。2、中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四、变形默写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五、课下注释-9-\n-9-\n《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参见课下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二、原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的起来走到户外。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夜没有月亮?那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文体知识1、段意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2、中心写承天寺夜游的时间、人物、原因、经过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3、本文最后的“闲人”一词有何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的人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只是被贬自我安慰《湖心亭看雪》-9-\n一、文学常识(见课下注释)张岱文学作品以小品文(杂文、散文)随感见长,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二、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如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三、文体知识1、中心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2、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他吗?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3、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为痴行,绘痴景,现痴情4、“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独”-9-\n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一、写作手法白描(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多用于写景写人,不用更多形容词,抓住事物的特征-9-\n-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