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51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届文言文复习二\n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n“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n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n①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②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③摄:迫近。进而作“夹”讲。④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⑤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⑥比(bì)及:等到。⑦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⑧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②\n⑽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⑾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⑿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⒀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⒁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⒂撰:述。⒃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n(17)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18)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19)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20)与:赞许,同意。\n八、于1、作介词2、作助词3、作复音虚词\n作介词⑴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在,到……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⑵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从,由,自,在,到。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B、从径道亡,归壁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A、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B、于人为可讥,而在几为有悔。(《游褒禅山记》)\n作介词④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向,与,同,对,对于,给。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⑤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胜过,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⑥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n2作助词作助词。作动词词头,有补足音节,使语句和谐的作用。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n3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①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A、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B、于是余月叹焉。(《游褒禅山记》)②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用法相同。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n九、焉1、兼词2、代词3、语气词4、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n1、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n2、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他(它),他们。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n3、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n4、作助词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n十、且1、连词2、副词3、复音虚词4、句首助词\n1连词(1)表并列关系。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A河水清且涟漪。B示赵弱且怯也。C磐石方且厚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B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n1连词(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n2、副词⑴暂且,姑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2)将要,快要。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不出,火且尽。③且为之奈何。④若属皆且为所虏。\n3、复音虚词「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n句首助词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n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n“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n“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n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n古今异义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n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n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n【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n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n十一、若1.用作代词。2.用作连词。3.表示揣测。如同,像。4.复音虚词\n1.用作代词(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这,这样,如此。例如: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孟子·梁惠王上》)\n2.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表另提一事。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n3.表示揣测。如同,像。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n4.复音虚词4.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再说,至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n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róu)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n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异也,善假于物也。\n劝学《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n(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n(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n(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n(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n十二、何(1)疑问代词。(2)副词。(3)复音虚词。\n(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A、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拖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什么,哪能。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n(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n(3)复音虚词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④何乃:可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n秋水释义:(1)指秋天的水。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清澈的神色。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3)指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4)指镜面。鲍溶《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为秋水照蹉跎。”\n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n通假字泾同径直泾流之大辩同辨辨识不辩牛马\n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秋水时至东名作状,向东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n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认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形作意动,认为...轻而轻伯夷之义者穷形作动,尽今我睹子之难穷也\n有关成语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n十三、所1、名词,处所,地方。2、助词。3、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4、复音虚词。\n1、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驻扎。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这句的意思是,又偷偷叫吴广到宿营地旁的林子里的祠堂里。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n2、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⑤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⑦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n2、助词(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我访问的屠者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信陵君窃符救赵》)\n3、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④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n4、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n4、复音虚词【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