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 3页

  • 29.0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三大板块,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由于考查要求、命题形式以及评判标准的差异,,该板块是最有可能拿到满分的。因此,打好文言文阅读这一仗,是赢得语文理想分数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对古汉语的陌生,文言文阅读成为不少考生发怵的“战场”,也是高考失分较多的”灾区”。考场中有效攻克文言文阅读,不仅需要冷静镇定、从容面对的心态,更要讲究阅读规律和答题技巧。一、辨明文体,整体把握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不再是单一的人物传记,选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明确选文属于哪一种文体。由于文体特征的差别;不同文体在材料选用、结构形式以及主旨表达方面也有所差异。比如传记类文本以记述人物事件为重点,论述类文本以阐明事理和表达作者看法为重点,书序类文本以评述作品成就和作者人格为重点,游记类文本以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为重点等等。辨明文体特点,注意文体个性特色,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意。整体把握文意,是正确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前提。把握文意要注意“知人”“明事”’"辨理”三方面。①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即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②明事,就是要弄清整作者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几件事,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③辨理,就是明确作者借助所写之人或所记主事等说明了什么事理。文中之”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主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些都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语句一一有特殊内涵的词语,领起、总括、过渡性的语句,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等。这些往往是文本的敏感部位,它们承载着文章的主要意思,反映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上述三个方面,弄清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就能够做到准确把握文意。鉴于文言阅读的命题形式,也可采用倒读方式把握文意,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把不明白的地方标示出来,然后借助后面的评述题理解文意。二、明确题型,各个击破文言文阅读命题形式相对稳定,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技巧可循,要注重解答技巧的运用。1.借助己知,合理推断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考点“般是对实词的考查,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释词义,命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多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类问题的首选方式,就是把试题所绐的解释代入语句,并结合语境语意来验证,如果所提供的词语解释在语句中讲不通,则表明该解释是有问题的。如2011年江苏卷“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把“易”解释为动词“更换”讲不通,从文意来看应当解释为“轻视、瞧不起”。为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准确性,要学会合理推断实词含义的技巧。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教材所学或成语词义印证,也可以通过语法分析和结构特征推定。如2011年山东卷“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把“渝”解释为“坚持”与语境语意不符,如果联系到成语“矢志不渝”,就可以印证该句中的“渝”应当解释为“改变、违背”。再如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从语法关系看,”归”后面的”之”指代的是人而不是物品,动词“归”与后面的“之”构成了使动关系,是“让……回家”的意思,显然题中所给的解释“归还”是错误的。2.切合语境;因文定义对虚词的考查一向被高考命题者重视。即使不单独设题,命题者也会通过翻译等题型体现对虚词的考查。综览近年单独设题考查的试卷,就命题形式看,基本是对“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辨别,“意义”是就虚词的表意内涵而言的,“用法”\n是就虚词的词性功能而言的。辨别虚词的“同与不同”要明确这两点,并从这两点来区别。虚词考查往往从所选语段中选一句,从所学教材中选一句。鉴于这种命题形式,可以从所选教材中熟悉语句趵虚词含义入手,代入另一句验证分析。如2011年江西卷考查“以”的两个句子:“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后句出自教材中的《师说》,“以”是目的连词“用来”的意思,拿这个义项放进前句也能说得通,可知两句中的“以”字相同。解答虚词试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虚词,要善于对虚词进行语法分析,要联系虚词的前后搭配、语句的结构形式等推断。如2011年安徽卷考查“之”的两个句子:“以其顽,闭之空室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前句中的“之”用在动词“闭”之后作宾语,是代词;后句中。的“之”在名词与形容词之间,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明确导向,逆向排查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第三个考点是文本内容信息的提取与甄别。从命题形式来看,一是对应型,即根据题干的指令,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二是分组型,即试题从文章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要求根据题干指令,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和指向,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对试题所提供的语句,不能孤立看待,要放在文段中,结合上下文意认真分析,准确理解语句的内容,从而看是否与题干要求吻合。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就是在明确题干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先找不符合题干信息要求的语句,然后通过淘汰选项的方式,便捷地找出答案。如: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先结合文本内容明确“行事有咸”重在“成”,“成.”就是“成功”,是一种结果,再从所提供语句中找出与“行事有成”不符合的。①句说的是手段方式,最终不仅没有成功,还导致敌人“忿而举兵犯我”,所以不符合。④句只是何灌说的话,最后才写成奏折报上去。这是行动前的策划,不是结果,.也看不出成功与否,也不符合要求。这样,只要有①句和④句的就排除,很快能选出D项。4.洞察误区,慧眼识别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另一考点是对选文内容的概括评析,试题一般从不同侧面设定四个选项。解答这类试题,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是前提,对每个选项认真甄别是关键。命题者为给考生制造迷惑,往往有意设置陷阱。明确试题设置方式,洞察误区所在,有助于从“山重水复”中走向“柳暗花明”。此类试题设误方式主要有下述几种:张冠李戴,即把本来不是甲的相关情况转换到甲身上去;颠倒是非,即选项中的表述恰与原文意思相反;时空错位,即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牵强附会,即曲解原文的意思造成与原文不符;无中生有,即人为增加文中根本不存在的内容;添枝加叶,即依据某点附加文中无依据的内容;断词取义,即人为减少原文中存在的内容;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硬拉在一起;以偏概全,即只抓住一点概括而忽略了整体语意等等。如2011年山东卷“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文意看,对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并没有明确反对,而是就此提出了如何才能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再如2011年辽宁卷”他(宋庆礼)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从文意看,玄宗的意图是在原址柳城筑营州城,并且得到了实施,而非另址再建营州城。5.词准意明,通畅规范\n翻译是文言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也是容易失分的试题,失分点多在误译、漏译、不明确、不通畅等方面。文言翻译一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关键词语要准确解释,下述几句是翻译的要领:通读全文,推断句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前后联系,结合文意;字字落实,莫要漏遗;关键词语,准确解释;补省调序,通畅合理;坚持直译,忠实原意。具体而言,一是标示,抓住关键,即对语句认真分析,标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尤其是对活用的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要能准确辨识,准确解释。二是调整,语.序合理,即分析是否有特殊句式,对特殊句式要做恰当调整。三是转换,还原本意,即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不便直译,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意揭示出来。四是疏通,规范表达,即通过增删词语的方式,使语句翻译做到连贯通畅,尤其是文言文语句常见的省略现象,为使翻译做到表意明确,对省略部分有时需要恰当补充。如2011年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蓑靡的文风。)该题除正确解释“起”“衰”两词外;还需要认真分析结构关系,尤其是两个“之”宇的含义和作用。再如2011年新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该句中“乞”“许…‘控”“隅’’是关键词,尤其第三分句要补充主语“皇上”。6.抓住标志,合理停顿断句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传统题型,经过几年沉寂后,近年来开始抬头,2011年有6个省份文言考查涉及断句,其中江西卷、湖南卷采用的是客观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又有两种: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句话(常见选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用“/”断开;如广东卷、浙江卷;二是不用文言文阅读中的材料,而是另选一个语段,要求用“/”断开,如北京卷、重庆卷。无论试题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文言断句需要理清文句层次,抓住切入点。具体说来,先找句中虚词,如“夫”“盖”“故”“窃”“请”等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多用于句首,“耶”“矣”…‘欤”“耳”“焉”“哉”等语气词常用在句尾。再看“曰”“谓”“云”等词,古文中常用这类词作为引用、对话和提领范围的标志词。三是观察名词、动词,名词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可以看前后能不能断开;而动词往往前有主语,后有宾语,一般动词前后不能断开。四是借助文言句式,特殊句式是断句中的易错点,应仔细辨别。古文讲究整齐匀称,要注意词语间的呼应等。如2011年重庆卷:“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注意“而后”“故”的领起作用,明确“正”与“直”的照应,以及“也者”的停顿作用,就可以断开:“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