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复习 29页

  • 539.81 KB
  • 2022-08-24 发布

课外文言文复习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课外文言文复习策略\n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章人物故事求学做人为官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n①词语解释解②句子的翻译③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二命题特点\n解题步骤、技巧指导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n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n第三步快速浏览试卷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n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n(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n(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n一些同义词归纳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表示“说”“告诉”表示“全,都”表示“所以”表示连词“于是,就”表示否定“不,没有”表示“多次”表示代词“这”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汝,子,君,卿,若,尔,公,公等曰,道,语,云,言,谓对曰皆,悉,咸,具,一,举,毕故,是故,是以则,辄,遂,乃,因莫,勿,非,弗,亡,微屡,数此,斯,尔,是,然,许\n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之”、“其”、“而”、“以”\n“之”的用法一、动词:“到”、“往”、“去”二、代词,代人(物、事):“他(们)”、“她(们)”、“它(们)”三、助词: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4、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辍耕之垄上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以君之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久之,目似瞑何陋之有?\n“其”的用法一、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他(的)”、“她(的)”、“它(的)”、“那(些)”、“这(些)”等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欲穷其林其真不知马也!\n“而”的用法一、表并列:“和”、“又”、或不译二、表承接:可不译五、表转折:但是、然而三、表修饰:不译四、表递进:并且、而且六、表因果:因而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弛然而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n“以”的用法一、介词。1、“用”、“拿”、“把”2、“凭”3、“因为”二、连词。表并列、目的、修饰等关系:“来”、“用来”遂许先帝以驱驰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尽吾齿\n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一.倒装句主谓倒装:“何陋之有?”二.判断句三.省略句\n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n考点1——解释实词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2.依据前后文推断\n考点2——文言句子翻译翻译原则信达雅: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词不离句句不离段\n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n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n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何陋之有?(《愚公移山》)(主谓倒装)——有什么简陋的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n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n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n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n六、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n文言文翻译口决,供参考。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以直译为主\n语段阅读关键: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2、从所选文段中摘录或概括出试题所要求的回答的内容。3、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情等信息。考点3——要点概括\n再见!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