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37页

  • 1.90 MB
  • 2022-08-24 发布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第3单元浅易文言文阅读(二)分析综合真题演练一、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今年安徽卷的文言文选文回归到人物传记,难度并不很大。但该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却都超出了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范围。不过,考生如果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和推断,不以今律古的话,也还是能作出正确判断的。B项,“款”的词义有“诚恳,恳切”“款式,样式”“钱币,经费”“敲,叩”“至,到”“留,止”“缓慢”“服顺,服罪”“条目,事项”“派头,架子”“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字”和“书画上的题名”等,文中的“款”使用了“款”的本义,可译为“诚恳”“诚心”“真诚”。答案B\n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种题,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短语(“惠民业绩”)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相符。句②应属于例行公事,自然还算不上“惠民业绩”;句③是贺兰祥告诫守令的话,属于“惠民之语”,而算不上“惠民业绩”;句⑤说的是贺兰祥不随便接受礼物,体现的是他的“清素”。排除掉含有句②③⑤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答案B6.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中四个选项分别概括了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答题时须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对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此外,“贺兰祥出身贵族”的说法也有疑问,虽然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出身一般是就父系而言的,原文里说“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因此,说“贺兰祥出身贵族”难免会有异议。答案A\n7.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句(1)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致”,该词为使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使……到来”。句(2)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安”,该词为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感到安心”。句(3)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行李”,该词为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意思是“使者”。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n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后代中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11岁就死了父亲,他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疼爱。虽然常在军队里,但太祖经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17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被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了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爵。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进攻回洛城,把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朝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爵。\n大统十四年,朝廷任命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理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察看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政事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获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地有喜欢从事掘墓的习俗,到这时就停止了。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与襄阳接壤,西通岷地、蜀地,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朝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约俭省,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经史典籍作为礼品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都赏赐给了他。\n大统十六年,贺兰祥被任命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凿渠道引来水源,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被提升为柱国公,又升任为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对于统领军队治理国家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趁机攻取了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座城池,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由朝廷管辖)。他安抚西边(新扩展的)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回朝。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48岁。朝廷加给他的谥号为“景”。\n二、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识”读zhì,通“帜”,标志,记号的意思。答案B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③是谭公的事迹,④是说暴方子的性格傲岸,⑤是说乡民对暴方子的爱戴,排除③④⑤即为全部表现暴方子廉洁的一组。答案A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的说法有误,暴方子并没有担任过知县。答案B\n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注意“尚尔”是尚且如此的意思;“岂”,哪能,或难道的意思;“计”即考虑的意思。第(2)句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去”在这里是去职,即罢官的意思。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n参考译文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他的祖父名大儒,字超亭,曾经担任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的官职到江苏听候委用,补员为平望司巡检。他刻苦严格要求自己,不是他本分内应得的钱财,一钱不取。即使是他的母亲也不能享受肥甘美味,更不要说他的妻子儿女了。当时谭叙初中丞凭着苏藩的官职处理巡抚的事务,禁止赌博嫖娼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上级公文到了认真奉行,几项弊政最终都根除了。谭公嘉许他,举荐几个有才能的守令,方子也在其中,皇上已经下诏军机处存档记载。适逢方子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服丧期满后又来到江苏,补员为吴县甪头司巡检。清白的操守越发坚定,说:“我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尚且如此,现在难道会为妻子儿女的温饱之事而考虑吗!”甪头司位于太湖西山。方子穿着布衣踏着草鞋,徜徉于山水间。看到先贤祠堂和坟墓,常常在石头上刻字来标记它。又访求山中遗老的诗文集,刊刻它来通行于世。办公事的闲暇时光,喜欢读史书,《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最终都读完全书。然而他生性傲岸,喜欢冒犯上级,因此失去上级的喜欢,最终被弹劾而罢官。被罢官后,方子没有粮食吃,山中人争着拿米送他,不满一月,方子得到了一百多石米,柴薪熟菜相当。山中有一个名叫秦散之的人,为这件事作了《林屋山民馈米图》。\n等到他回到了滑县,更加贫困。光绪二十年,倭寇犯边,湘抚吴清卿中丞自己请求督师。方子高兴地说:“这个举动是多么伟大啊,我愿意追随他。”到津门拜谒中丞。中丞是吴地人,看到他非常高兴,向皇帝上奏章说:“我从前遭父母之丧家居,就听说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因为不善于侍奉上官被弹劾,深深为此感到可惜。请求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交给我使用。”得到圣旨:准许方子留营差遣,等到有一点点功劳,就恢复原来的官职。方子于是跟从中丞出山海关。奉官文书到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贪污公款一文钱。中丞感叹说:“此人如果担任牧令,政绩一定有可观的地方!”第二年,生病,在关外病死,年仅三十多岁,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深深为之惋惜。\n三、8.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项)和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的能力,D项“动”在文中是副词,应译为“动不动、常常”。答案D9.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①是说魏德深善于为政,从客观的角度也能说明魏德深得人心。②魏德深“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足见其深得人心。③说的是“猾人员外郎赵君实”惧怕魏德深,不属于其受百姓拥戴的意思。④贵乡父老拥戴魏德深,才会“诣阙请留德深”。⑤馆陶父老同样拥戴魏德深,希望他留下,所以才“以贵乡文书为诈”。⑥写的是持节使者韦霁、杜整裁决的一个结果,不属于群众拥戴魏德深的意思。答案D\n10.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A.概述了魏德深的经历及其在贵乡的为政成就。B.在打造兵器这件事上,魏德深采取的是不同于邻城的做法,称得上是人性化的管理。C.“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里一样。选项将“逃窜之徒”的意思理解错了。D.本项具有迷惑性,是个很好的干扰项。原文没有提到东都距武阳的远近,但选项中的其他意思都是正确的,由此可作推断。答案C11.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第(1)句注意元宝藏是个人名,这在该词出现的频率上可以看得出,还要注意“交结”“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众庶”“合”“因”“从而”等词的落实。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n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他的祖父魏冲,在北周为官,担任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于是把家安在弘农。他的父亲魏毗,担任郁林县令。德深开始时担任隋文帝的挽郎,后来历任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等职,因为有才能,调任贵乡县令。他处理政务清廉不扰百姓,措施不严厉,但能使社会安定。适逢辽东战役,官军征税名目繁多,征税的使者来来往往,指令各郡县长官负责征税。当时朝廷法度松弛混乱,官吏多半贪赃受贿,他们横征暴敛,所到之处,百姓都承受不了他们的命令。只有魏德深的这一个县,百姓能互通有无,没有耗尽财力,所需求的东西都能供给,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干扰。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多半沦陷,只有贵乡独自保全。郡丞元宝藏收到朝廷诏令抓捕盗贼,但他与盗贼作战,每当失利,就连器械也必定全部丢失,于是从百姓那里征集,动不动就以军法论处,这样的情形有好几次。邻近的县城修造这些器械时,都是聚集在办公的地方,官吏们交替监督责令,无论白天黑夜都喧闹不堪,但还是完成不了。而魏德深只是分别询问大家各自想承担哪方面的任务,让大家看怎么方便就怎么修造,官府里很安静,总像是没事一样。魏德深只管着负责营造的官吏,让他们负责修造的器械不得超过其他县,不得让百姓辛劳吃苦。然而因为他的部下各自尽心尽力,所修造的器械又常常是各县中最多的。不久魏德深调任馆陶\n县令,贵乡县的官吏和百姓听说之后,大家在一起谈及此事,都歔欷落泪,语不成声。等到将要赴任时,全城的人都来送他,号泣的人群,把道路都堵塞了。他到了馆陶,馆陶全境的百姓,不论老幼,都像是见了父母一样。有个奸猾的员外郎赵君实,跟郡丞元宝藏密切勾结,前前后后的多任县令,没有哪个不受他指挥的。但自从德深来到馆陶县,君实只能躲在家里,从未敢随便出门。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里一样。贵乡县的父老乡亲不畏路途艰险,到朝廷去请求让德深留任本县,朝廷有诏书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馆陶县的父老又来到郡里提出诉讼,认为贵乡县的文书是假的。郡里无法作出裁决。适逢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来,两县的人们都来到使者这里提出诉讼,于是使者就作出判决,顺从了贵乡县的民意。贵乡县的官吏百姓满路歌唱欢呼,互相庆祝。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跟随着魏德深到贵乡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元宝藏深深嫉妒德深的能力。适逢越王杨侗从郡里征兵,元宝藏于是命令德深率1000士兵前往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带着武阳县投降李密。魏德深所率领的,都是武阳人,因为自己的家乡归了贼寇,这些人思念亲人,就走出都城门口,面向东悲伤哭泣,然后返回都城。有人对他们说:“李密的兵马就在金墉,很近,距离这里只有20多里。你们如果想归附他,谁能禁止得了?何必这样自己折磨自己!”这些人都落泪说:“我们是和魏明府一同来的,不忍心弃他而去,哪里是因为道路艰难啊!”魏德深深得人心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后来,在与贼寇的战斗中,魏德深死在战场上。贵乡、馆陶两县的人们到现在都还怀念他。\n集合训练一、1.D〔领:兼任。湘东王师,指湘东王的师傅,官职名称,并非指军队。从后文“表解师职”(上表请求免除自己湘东王师傅的职位)可推知。〕2.D(A.②承上文,说明颜延之贫穷。B.①表明颜延之受到皇帝重视,②说明颜延之贫穷。C.①指的是沙门释慧琳。)3.C(颜延之与义真交往,引起徐羡之等人的“不悦”,而不是“忌恨”。引起不悦的原因是“疑延之为同异”。同异,偏义复词,即异,指异谋。“疑延之为同异”指怀疑延之与义真结交有异谋。)4.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以:认为。一时:当世。莫及:没有人比得上。负:以……自负。疾:憎恨、妒忌。焉:代词,他。(2)知旧:知交故旧,指老朋友。辄:就。据:通“踞”,依靠,靠着。索:索取。颓然;醉酒的样子。自得:自己感到舒适。〕\n参考译文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延之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房屋十分狭小简陋。喜欢读书,无所不读,其诗文言辞的精美,居当时的首位。性好饮酒而不拘小节,30岁了,尚未娶妻。妹妹嫁给东莞刘宪之,就是建威将军刘穆之的儿子。穆之与延之既为姻亲,又听闻他的美名,准备把他引入仕途,想事先和他见上一面,延之却不到穆之家去。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朝廷以其功绩封刘裕为宋公,官府派一使者去庆贺这不同寻常的任命,问候日常生活可好。延之与同府王参军一起奉命到洛阳,路上作了两首诗,文辞精美华丽,又受到谢晦、傅亮的称赞。刘裕进封宋王,奉常郑鲜之举荐延之为宋国博士,调任宋王世子舍人。刘裕承天命建立宋朝,补为太子舍人。雁门人周续之隐居在庐山,以精通儒学著名,武帝永初间,征续之到京师,设置学馆给他居住。有一次,武帝亲自去学馆,朝中英才都随同来到,这时延之官位还很卑下,却被引导升座上席。皇帝命他与续之谈论三义,续之一向仗恃能言善辩,说了许多道理,延之每次都以简明扼要的语句将他驳倒。连续挫败续之之后,皇帝又叫延之陈述讲解三义,他语言精练而义理通畅,没有人不称赞他讲得好。升任尚书仪曹郎、太子中书舍人。\n那时,尚书令傅亮认为自己文章义理精美,当世没有人比得上,延之以文辞精美自负,并不认为自己在他之下,傅亮对他十分痛恨。庐陵王刘义真很爱好清谈,接待延之十分优厚,徐羡之等怀疑延之与义真结交有异谋,很不高兴。少帝即位,以延之为正员郎,兼领中书,不久调任员外常侍,最后还是将他排挤出京任始安郡太守。领军将军谢晦对延之说:“过去荀勖妒忌阮咸,将他排斥为始平郡太守,如今你又被外调始安郡,可谓二始了。”黄门郎殷景仁也对他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习俗憎恶俊异之才,世人挑剔文雅之士。”又起用为秘书监、光禄勋、太常。当时僧人释慧琳,因有文才学识受到文帝赏识喜爱,每当召见,时常赐坐于专为高级官员设置的坐榻上。延之十分气愤,趁着酒醉对皇上说:“这是三台官员的座位,怎能让这个刑余之人去坐。”文帝听后不高兴,脸色大变。延之既性情狭隘偏激,又加上常因酒醉犯过,遇到不乐意的事就肆无忌惮地直说出来,从不忍耐隐藏在心,故议论他的人多不与他相知。延之处世清闲俭约,不谋求财利,穿布衣,吃蔬菜,常独自一人在郊野饮酒,当他饮得高兴的时候,会忘记周围还有其他的人存在。\n刘骏(孝武帝)即位,授延之为金紫光禄大夫、兼湘东王刘彧的师傅。他的儿子颜竣因辅佐刘骏得天下,官位贵重,权势压倒满朝文武,凡资助供奉父亲的东西,延之一概不受,器用服饰不改当年,居室屋宇亦如往昔。他常常乘坐瘦弱的老牛拉的笨重车子出门,在路上遇到颜竣出行的仪仗,即刻隐蔽在路旁。又喜欢骑马,漫游小街小巷,碰到知交故旧就靠着马鞍索取酒食,得到酒后必定(开怀畅饮),醉醺醺地自己感到舒适。他经常对颜竣说:“我平生不喜欢见达官贵人,而今不幸见到了你。”颜竣大修房舍,延之对他说:“你要好自为之,不要让后人笑你愚蠢。”上表请求免除自己湘东王师傅的职位,朝廷允准,赐给他亲信30人。\n二、1.D〔甘:省略句,即“客皆甘(之)”,意动用法,以……为甘,感到味美。〕2.B(则:连词,表顺承关系,那么,就。A.而:①转折连词,却;②表修饰关系,连词,不译。C.然:①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何:①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多么;②代词,与“几”连用,多少。)3.A〔B.对应的信息区在第2段“客来当有不速者”,速,邀请。来的客人并非事前邀请,不能说“如期而至”(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C.对应的信息区在第3段,原文是先登大仓山,后观长江。D.对应的信息区在最后一段。原文抒发“人生百年”,乐事难有的遗憾,照应开头,并没有人生短暂的感慨。〕4.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就使:即使,就算。非:不是。是:这样。而:如果。九原:九泉。舍:舍弃。而:却。之:到。(2)以:因为。彘首:猪头。披烟云:指游览胜景。遂:于是。历历然:清清楚楚的样子。若:好像。〕\n参考译文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三件事合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事。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了怕它忘记,就必然用文字写下来保存它,古代人都是这样的。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儿子住在随园,向我数说他的烹调本领,以蒸猪头为最好,又说:“这东西难以独吃,如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我说:“暂且备办起来,或许有不速之客来。”过了一会儿,泾县翟云九进士到。再过一会儿,仪征尤贡父到。又过了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这时太阳还未西斜。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几次显出很急迫的样子,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一下以便有好胃口。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小龙窝,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小溪,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上银白闪光水浪汹涌,渔夫说:“这是长江。”江中船帆桅杆像月亮中的桂树影,依稀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帐篷顶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久住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旷大而四面都可\n看到。心想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儿!就算不是,谢公如地下有灵,也必然不会舍弃这里而到别处去。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晚霞,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轻的面纱,高低远近似隐似现,又像用镜子自照,喜爱自己的俊美。这才知道不从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是多么快乐。回到随园,月亮大放光明,肉已熟酒又醇,猪头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喝醉。酒席上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做记。嘻!我过了53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游赏胜景,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百年,没有一年不逢节日,没有一处不遇到人,这中间真值得记的有多少呢!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n三、1.D(援:推荐,提拔。)2.B(A.②中第后授予官职,是古时用官制度,不是“见重于帝”。C.①是太宗喜而宴,宴而醉;②是生活琐事,不是“见重于帝”。D.①并非寇准所为,是怀政的行为。)3.C(对应的信息区在第2段。寇准认为“人心属太子”是“社稷之福”。)4.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斥之岭南:省略句,斥之(于)岭南。中外:朝廷内外。(2)愿:希望。传以神器:以神器传(之)。方正:正直、端正。羽翼:辅佐的人。(3)微服: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而言。夜:在夜里。犊:泛指牛。诣:到。计:商议,谋划。明日:第二天。以闻:省略句,以(之)闻(太后);闻,使……闻,使……听到。〕\n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华州人。寇准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19岁考取进士。当时太宗录取进士,常常到殿前的平台看望提问,对年轻的人,往往不予录取。因此,有人让寇准增报年龄,但他回答说:“我目前刚准备踏上仕途,怎么能欺骗皇上呢?”后来他考取进士,授官大理评事,先后被任命为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知县。后来他经过多次提拔,升到殿中丞,做了郓州的通判。恰遇太宗下诏,让百官上书议论国家政事,寇准便大胆直言,陈说利害,因此越发受到太宗器重。曾经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奏事,说话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他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让太宗重新坐下来,直到事情解决了,他才退下。太宗因此赞许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征一样。”至道元年,寇准在原官之外,又加升给事中。当时太宗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冯拯等人上奏疏,请求立太子,太宗发怒,把他们贬到岭南,于是朝廷内外没有人敢再提这件事。寇准刚从青州召还,入宫参见,太宗脚伤得厉害,自己揭起衣襟让寇准看,并说:“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慢?”寇准回答说:“我不经征召是不能到京城的。”太宗说:“我的那些儿子中,谁可以继承皇位呢?”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n不应该与妇女、中官商量;也不该与近臣商量;只请陛下选择能够符合天下期望的人。”太宗低头想了很久,屏退左右的人,对寇准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了,皇上既然以为可以,请马上决定下来。”太宗便任命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太子到宗庙拜见回来,京城的人夹道观看,喜悦跳跃,说:“真是个少年天子啊。”太宗得知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一下子归了太子,那将把我摆在什么地位呢?”寇准拜了两拜祝贺说:“太子众望所归,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太宗到后宫将此事告诉了皇后、嫔妃,一时后宫的人都前来祝贺。于是,太宗又出来,邀请寇准喝酒,直到大醉才罢休。天禧三年,真宗得病中风,刘皇后在宫内干预朝政。寇准请求屏开左右之人,对真宗说:“皇太子人望所属,希望陛下考虑国运的重要,把皇位传给他,并选择端方正直的大臣作为辅佐的人。丁谓、钱惟演是奸邪小人,不能让他们辅佐年轻君主。”真宗认为他的话正确。寇准秘密地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表章,安排让太子监理国政,并且想提拔杨亿辅佐国政。不久计划泄露,他被免去职务,改任太子太傅。当时,周怀政心中惶恐不安,唯恐自己被治罪,于是谋划杀害大臣,敦请停止皇后干预政事,尊\n奉真宗做太上皇,把帝位传给太子,仍然让寇准担任宰相。客省使杨崇勋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丁谓,丁谓便在夜里身着便服,乘坐牛车赶到曹利用家中商量,第二天他们将此事报告了刘皇后。于是刘皇后下令诛杀了周怀政,并把寇准降为太常太卿,派出去担任相州知州,又调换到安州做知府,接着又贬为道州司马。真宗最初不知道这些情况,后来有一天,他问左右的人说:“我很久没有看到寇准了,这是什么缘故?”左右的人没有谁敢回答。真宗临死的时候还说,只有寇准与李迪可以托付后事,寇准就是这样被真宗所看重。\n四、1.C(逼真:逼,接近。真:本真,本性。前文说空同写文章多抒写自己的本意,所以,逼真是接近本性、真实可信的意思,而不能解释为“极像真的”。)2.D(①是对“今人”写文章模拟左丘明、司马迁的评价;②是肖古者对不肖古者的指责;⑤是当时肖古者的错误言论;③④⑥都是说拟古的恶果;⑥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明“摘古字句入己著作”的恶果。)3.D(对应的信息区在第4段。“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说明后人是自己受空同的影响,而不是空同规定。)4.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诧:诧异。奇字奥句:奇怪的文字深奥的语句。安:怎么。非:不是。(2)则:表承接关系,不译。彼:他们。况:连词,何况,况且。肖:相像、类似。〕5.先提出论点,再运用比喻论证。用古今服装、烹饪上的沿革说明学古文应“学其意”,用“缀皮叶于衣袂,投毛血于肴核”比喻“泥其字句”的后果,生动形象而又发人深省。(从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n参考译文嘴巴和舌头,是表达心意的;文章,又是代替嘴巴和舌头说话的。这之间几经辗转间隔,即使文章写得再通畅显明,恐怕已经不及用嘴讲得明白流利,更不用说能和心中的原意一致了。所以孔子在谈到文章时说:“辞达而已。”语言通达与否,实际上,就是文章好坏的区别。唐、虞、夏、商、周各朝的文章,没有写得不明白的。今人读古书,一看不懂,就断定古文奇崛深奥,今天的人写文章也不应通俗平易。其实,时代有古今,语言也有古今。现代人觉得诧异的那些所谓佶屈聱牙的古文语句,怎么知道就不是古时候街谈巷议的语言呢?《方言》中说“楚人把‘知’说成‘党’”,我就在楚地长大,却从没听说过这样讲话的。今天的语言与古代不同,这也算一个例证。所以,《史记》上五帝三王本纪中改动古语,去适应当时语言的地方很多,如把“畴”改成“谁”,“俾”改成“使”,“格奸”改成“至奸”,“厥田”“厥赋”改成“其田”“其赋”,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清。\n左丘明距离古时,还不太远,然而,《左传》中的字句,却不同于《尚书》。司马迁离左丘明也不算远,但是,《史记》的语言也不照搬《左传》。时至今日,上溯两汉,不知远隔几千年了。从汉代的司马迁起,就已经不能和左丘明的文辞相同,可今天学者却偏要写出既同于左丘明,又和司马迁文笔一致的文章,这岂不是太荒谬了吗?汉代以后,又经历了晋、唐、宋、元各朝,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却从来没有公然生吞活剥地把古人文辞据为己有的。韩愈为文,好奇效古,也不过偶一为之,如《毛颖传》一依《史记》列传体例,只是一时的游戏文字,其他的文章就不是这样了。\n李梦阳不懂这个道理,篇篇文章都摹拟古人,还可以说是矫枉过正。可是后继文人,却把拟古当成法规,奉若神明。凡是看到有一句话写得不像古人文章,立刻大怒,斥为歪门邪道。他们不晓得,李梦阳的摹仿,尚属首创,所以,还不算太可厌,到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愈追随愈低劣,写出的文章根本不值一读。而且,李梦阳的文章还是以自己的本意为主,叙事抒情,也往往真实可信。特别可贵的是,文中的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称法。现在的文人却嫌眼下的称法不够文雅,统统改用秦、汉时相应的地名和官职表达。读者如果不查检《一统志》,简直就连乡里籍贯都搞不清楚了。再者,文章的好坏,根本不在地名、官职的写法。司马迁文章的妙处在于叙事逼真如画,议论超越古今,而近世之人却说什么:西汉以来,封建宫殿、京师郡邑的名称都不够规范典雅,看来,即使司马迁再世,也写不成像样的史书了。可见,司马迁文章的精妙之处,他们尚且没有梦见,又哪里能写出与司马迁类似的文章呢?\n有人会问:真的像你所说,古文不用学了吗?我认为,古文贵在达意,所以把文章写得明易畅达,就是所谓的学习古文了。我们要学的是古人作文的用意,而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这就像现在圆领方袍的服装,是从古人连缀树叶兽皮遮蔽身体学来的;现在调和五味的烹饪,是从古人连毛带血地吃生肉学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的本意在于填饱肚皮、遮蔽肢体,今人的用意还是为了吃饱、穿暖,目的并没有改变。那些只知剽窃古文词句写进自己文章的人,这与把兽皮、树叶硬缀在衣服上,将连毛带血的生肉掺放进菜肴里没有两样。一般来说,古人的文章,只求意达言畅,而今人的文章,偏要言辞难懂。以难懂的言辞学写原本通达的古文,这难道可以说是学习古文吗?\n五、1.A(朴:未加工成器的木材。“朴”用作后置介词“以”的宾语,名词。)2.A(班,分发。B.闲,通“娴”。C.坐,通“座”。D.裁,通“才”。)3.D(D与题干中“因”都用作介词,由于,因为。A.介词,依靠,凭借。B.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通过,经由。)4.C(对应的信息区是第3段最后两句话。故事:故,旧的,原来的。事,典故,体例。故事,即成法,以前的体例。文中指马援与越人申明的“旧制”。)5.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主语省略,补齐。尝:曾经。意:料想,想到。乃:就。就:到。田:种田。牧:放牧。(2)以:凭借。微劳:微小的功劳。猥:鄙贱的意思,谦词。飨:享有,享受。何以:即以何,用什么,怎么。〕\n参考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他的先祖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号称马服君,子孙因为这个缘故把马作为姓氏。马援12岁父亲就去世了。他年少有大志,诸兄长都认为他有奇才。马援曾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向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有大才,经历一个过程之后,自当有成就。好的工匠不把没做好的器物拿给别人看,那就暂且从事你所喜爱的吧。”后来,马援做扶风郡的督邮,押送囚犯到司命府。有一次,押送一名重罪囚犯,马援可怜他,把他放了,就逃亡到北地。遇到大赦,就留在北地放牧。很多宾客归附他,于是有了几百家部属供他役使。他在陇汉之间往来游牧,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越穷困应当越发坚定志向,越年老志气应当越发豪壮。”因从事田牧,所以有了几千头牛马羊,数万斛谷物。马援不久散尽财产,分发给兄弟和旧友。当初,马援在陇西上书,说应该按旧制铸造五铢钱。此事下交三府议处,三府议奏认为不可同意,事情就搁置了。等到马援回京,从公府找到以前的奏折。责难有十余条,马援就随牒逐条解释,重新详细写表上奏,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铸造五铢钱,天下赖此得其便利。马援自从回到京师,屡次被召进见。他娴于进言答对,又擅长谈论兵法,光武帝常常说“伏波将军谈论军事,跟我的想法契合”。\n建武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和她妹妹徵贰造反,徵侧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下诏书拜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向南攻打交阯。马援率领军队沿着大海前进,随着山势开凿了一千多里的山路。十八年春天,大军到了浪泊,跟反贼交战,击溃敌军。马援追击徵侧等人到了禁溪,多次打败他们,反贼就溃散逃走。第二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把她们的首级传送到洛阳。光武帝封赏马援为新息侯。马援率军队所过之处都帮着郡县修治城郭,凿通沟渠灌溉农田,来方便当地百姓。分条上奏十多条越地与汉朝相违背的法令,跟越地人郑重申明先前的制度来管理约束他们,从此以后,越地遵照执行马将军(留下的)旧律。马援班师回京,将要进城,老朋友大多去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座庆贺马援。马援对他说:“我希望你有好见解,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设置了七个郡县仅封赏百户;现在我凭借很小的功劳,却享食大县,功劳微小但封赏丰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钝,没有什么办法。”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己请求去抗击他们。男子汉应当战死边疆,用马革裹尸还葬故里,怎么能安静地躺在床上,死在儿女面前呢?”\n六、1.D(特:只是。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2.C(其:人称代词,他。A.与:①连词,和;②介词,跟。B.为:①动词,学习;②介词,替。D.以:①动词,认为;②介词,因为。)3.C(对应的信息区在第1段末。“逡巡”是指犹豫不决,并非断然拒绝。而且王略只是说置办居处器用,并没说给作者买屋。)4.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以是:因此。稍:渐渐。而:但是。四方宾客至者:定语后置,即“四方至宾客”,从四方来的宾客。未尝:从来没有。周旋:应酬。(2)为……所……:被动句式。里:乡里。意:意态、神情。自得:自己感到满意或舒适。〕\n参考译文以前我在苏州时,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什么朋友可交,出门到达淮河,面临河水而不渡,犹豫徘徊了好久,于是和当地的贤人长者互相结交,王起田君和我最好,从此以后每一二年或三四年必拜访一次。王君和我同年同月生,比我大二十几天,他所作所为虽然和我不同,但我们的旨趣相投,凡是我心里所怀想的,以及是非好恶,我们之间没有不相同的,他虽然不读古书,然而他的举止言行和古人所提倡的义暗合,仁而爱人,喜欢行善,从不倦怠,这就是他的天性。他在八岁时失去父亲,侍奉母亲孝顺,对待兄长恭敬,对待财物很谦让。青少年时学过科举文章,到中年时,却不愿出门去应试。他家很富裕,每被人家亏欠,就毁掉债券,不去计较,因此他的家业逐渐衰败,但四方来的宾客,仍从来没有不应酬的。当我在太原的时候,我的朋友潘力田在杭州死了,他的妻儿也被拘囚起来并发配北方。他的幼弟潘耒18岁,孤身一人到北京,通过我一个家奴的引见和王君见了面。王君说:“我本来就听说了。宁人曾对我说,潘力田君,是一位贤士,不幸死于非命。但宁人朋友的弟弟,就如同我的弟弟。”于是热情地接待他,并让他住下。等到潘耒要回家时,王君对他说:“你已家破人亡了,该怎么办呢!我有一个女儿已成年,我愿收你为婿。”过了两年,潘耒就和王君\n的女儿结了婚。王君和潘耒素不相识,只是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而我在远方,并没有为这事劝导。王君常对我说:“您周游天下20年,现在渐渐年老体衰,可以歇息了!如我有幸,您能来我这儿定居,那么生活中的一切器具用品,我能替您置办。”但我迟疑不决,因而没能实现,离别王君的那一天,他举杯饯行,一直送我到淮河的北岸,挽留我住了一夜,眼盯着我上了马,为此流下了眼泪,好像将再也不能见到似的。转过一年,我遇上了山东的那场灾难,并且东海、泰山以南发生了大地震,王君也被同乡小人所毁谤中伤,心情不舒畅。再转过年的六月庚午日,王君病逝。王君一生把朋友当成兄弟,他待我如同兄弟,而我因为穷困艰难,却不能在朋友受到欺凌迫害之时申明大义。王君因为我们两人有19年的交情,对我再三邀请,但我不能和他相居为邻,朝夕共处;他逝世后,我又不能亲自为他办理丧事,抚养他留下的孩子,唉,太可悲了!王君名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家住在清江浦之南,死时57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