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5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专家系列讲座初中语文之中考文言文复习(1)\n中考文言文复习——词语解释单位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主讲谢雪岭审稿袁健陆其勇\n学习目标常见现象常见虚词常用方法\n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掌握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常用方法。\n常见现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意思的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例:道伐无道,诛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常见现象\n通假现象: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用字的一种现象。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说”通“悦”,意思为愉快。2.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意思为穿着。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意思为全、都。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意思为从前。常见现象\n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通常情况有以下四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次活用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了。例:1.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解释为“出名”。2.齐人三鼓。(《曹刿论战》)“鼓”解释为“击鼓”。常见现象\n名词活用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在谓语前面,却又不是主语,就有可能充当状语了。例:1.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解释为“沿着山路”。2.而相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日”解释为“一天天地”。3.其一犬坐于前。(《狼》)“犬”解释为“像狗一样”。常见现象\n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在名词或代词前面,往往活用为动词。1.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善”解释为“擅长”。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固”解释为“巩固”。3.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分别解释为“亲近”和“疏远”。常见现象\n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如果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时的动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了。例:1.止增笑耳。(《狼》)“笑”解释为“笑料”。2.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和“锐”分别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和“锐利的武器”。常见现象\n使动用法,就是动词里含有一个“使”的概念。例: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解释为“使……劳累”。2.必先苦其心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苦”解释为“使……痛苦”。意动用法,就是主语对于动词的宾语含有“认为……怎么样”的意思。例:1.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解释为“认为……美”。常见现象\n古今异义: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现象就叫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四中情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解释为“第二次”。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解释为“妻子儿女”。3.几欲先走。(《口技》)“走”解释为“跑”。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解释为“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常见现象\n常见虚词: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其、于、乃、乎、焉等。常见虚词\n之:1.用作动词,解释为“往、去、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用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或作指示代词,解释为“这,这样的”。例: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3.用作结构助词或音节助词,解释为“的”或不译。例: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常见虚词\n而:作为连词,而在句中可以表示承接、转折、并列和修饰关系。1.表承接关系。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八则》)2.表转折关系。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3.表并列关系。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4.表修饰关系。例: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常见虚词\n以:1.用作介词。可以解释为“凭、靠、根据、因为、用、拿、把”等。例:何以战。(《曹刿论战》)必以情。(《曹刿论战》)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常见虚词\n2.用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并列或修饰关系。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用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后果。例: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4.通假字,相当于“已”,解释为“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常见虚词\n其:1.用作代词。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解释为“他、她、它(们)”。例:其夫呓语。(《口技》)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用作指示代词,解释为“这、那、其中的”。例: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视其缶。(《捕蛇者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常见虚词\n2.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揣测语气。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常见虚词\n于:1.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对象。解释为“在、到、向、从、对于”等。例: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解释为“比”,有时可解释为“胜过”。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常见虚词\n乃:1.解释为“于是,就”。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2.解释为“才”。例: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解释为“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解释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常见虚词\n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反问、感叹、商量等语气。例:若毒之乎?(《捕蛇者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2.相当于文言虚词“于”。例: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常见虚词\n焉:1.解释为“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3.兼词,相当于“于之”。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4.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常见虚词\n常用方法:积累法、联想法、比较法、语境法、成语法等。积累法:运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识记的知识解答题目。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009年江苏扬州中考题)(1)王之蔽甚矣(受蒙蔽)(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常用方法\n联想法: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解答题目。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009年江苏无锡中考题)(1)嘉庆十有九年(有同“又”)(2)爨(cuān)无薪(柴火)常用方法\n比较法:比较文言文词语意义、用法的不同解答题目。例:“虽”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虽:即使,表假设关系)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虽:虽然,表转折关系)常用方法\n语境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解答题目。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009年江苏盐城中考题)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以为妙绝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C.予观夫巴陵胜状驴不胜怒,蹄之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常用方法\n成语法: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解答题目。例: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走马观花奔走相告2.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赴汤蹈火3.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狐假虎威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