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文言文比较阅读 8页

  • 77.82 KB
  • 2022-08-24 发布

[方案]文言文比较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⑵夕日欲颓()(3)属引凄异()(4)至于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6)晓雾将歇()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必为有窃疾矣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C沉鳞竞跃静影沉璧D沿溯阻绝哀转久绝3.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A甲文侧面表现三峡险峻的句子是:B乙文侧面表现山川美不可言的句子是: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②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译:5.选出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正确的一项()A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写景。B甲文描绘了三峡四季壮美的景色。C乙文是谢中书给朋友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D甲乙两文写景都抓住了山和水的特点。6.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答:7.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8.试找出下列两句中的美点加以赏析。(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比较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A、四时俱备()B、沉鳞竞跃()C、泠泠作响()D、互相轩邈(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比较两文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一、比较《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完成下面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挺()谢()敝()舆()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n(2)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3、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编素B、怀怒未发C、愿借子杀之D、吾义固不杀人吴广素爱人野芳发而幽香呼尔而与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甲】【乙】两文段都以(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的效果。【乙】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特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的(“必为有窃疾矣。”)5、【甲】文中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使秦王理屈词穷。这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乙】文中墨子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使楚王理屈词穷,但楚王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这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式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6、唐雎与墨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唐雎主要是靠(勇敢)、墨子主要是靠(智慧)取胜。二、阅读《曹刿论战》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两个文段,回答问题。1.结合文意,解释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得道(1).肉食者鄙(2)亲戚畔之2.翻译下面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下列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是(1)成,将以攻宋问:何以战(2)愿借之子杀之小大之狱(3)可以一战上下一白(4)国恒亡人恒过4.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5・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甲文认为()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是取胜的重要条件。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手法,\n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的重要。三、比较《曹刿论战》和《公输》,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胡不见我于王肉食者鄙必以情地方五千里2、翻译下面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3、下列加黑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知而不争。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之意。以牒为城。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B.胡不已乎?C.愿借子杀之。D.子墨于解带为械。4、【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文中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_。【乙】文中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一九设九距尽一”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_讪_”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有余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吾不言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_”,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5、找出曹刿与墨子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二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胜利,都有智慧讲谋略。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墨子先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然后使楚王理屈词穷;最后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比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秦王色挠()(2)长跪而谢之()(3)总揽英雄()(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为长者B、每自此于管仲、乐毅C、秦王使人谓安陵君D、以大易小徒以有先生也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易如反掌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道之出淤泥而不染B、固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睢使秦\n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者,徒以有先生也。(2)百姓孰敢不算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采用描写。但甲文中唐睢先恭后倨,秦王先倨后恭,一恭一倨形成。乙文中写“隆中对”前,采用的方法,又从加以叙写,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6、甲乙两文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睢、诸葛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7、从写作内容上看,甲文是写唐睢奉之命出使,与展开对立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的故事。乙文是写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岀山为他出谋划策。8、两篇文章都是写人叙事的,甲文塑造了唐睢和秦王的形象,唐睢是一个谋臣,秦王是一个君王。乙文通过隆中对策,塑造了诸葛亮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9、从描写角度来看,甲文用生动地塑造了唐睢的形象,表现了唐睢的严正立场和的布衣精神,乙文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10、唐睢、诸葛亮这两位人物都是“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再列举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主要事迹。阅读[甲]《陈涉世家》[乙]《隆中对》,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会天大雨(2)时人莫之许也(3)今亡亦死(4)欲信大义于天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令辱之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C、此人可就见凡三往,乃见D、大楚兴,陈胜王汉室可兴4、按传记的一般体例,甲、乙两文第一段都写了主人公的事,着重表现了他们的o5、从描写角度看,甲文第一段采用来表现人物;乙文第一、二段采用\n和来表现人物。6、甲乙两文都有主人公对天下的形势精彩地分析,表现了他们和—\n7、甲乙两文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甲文中的陈涉是一个,乙文中诸葛亮是_个o8、甲乙两文选材精当,详细分明。甲文主要叙述了;乙文是全文的重点。9、人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甲文中提出了“”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乙文强调只要“人谋”得当,就能实现“”政治蓝图。10、甲乙文都写到“人谋”的重要,请联系实际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唐雎不辱使命》与《五柳先生》比较阅读阅读[甲]《唐雎不辱使命》、乙《五柳先生》,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加点的字。(1)休複降于天()(2)环堵萧然()(3)秦王怫然怒()(4)不戚戚于贫贱()安陵君其许寡人亲旧知其如此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不汲汲于富贵2、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安陵君其许寡人C、黔娄之妻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4、甲、乙两文都是人物传记,但又有所不同,甲文是史学家写的;而乙文则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o5、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平淡、客观的之中表现人物。6、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则刻画了一个谋臣形象;乙文则塑造了一位隐士形象。7、甲文通过唐睢与秦王面对面的交锋,表现了唐睢和、的布衣精神,乙文则通过种种叙述赞美了五柳先生精神。8、甲文用生动地塑造了唐睢的形象;乙文则从、、等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的形象。\n9、甲乙两文都有或间接或直接点明人物性情的句子。甲文通过唐睢“这一举动表现出唐睢不畏强暴和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乙文则用“”一句点明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10、“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甲]《陈涉世家》、[乙]《五柳先生》比较阅读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每有会意()3、造饮辄尽()()4、晏如也()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将军身被坚执锐()7、置人所曹鱼腹中()8、陈胜王()二、翻译句子。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好读书,不求甚解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不同含义。1、辍耕之垄上()或置酒而招之()黔娄之妻有言()2、寻向所志()颇示己志()3、每有会意()目似瞑,意暇甚()4、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5、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四、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每有会意会天大雨B、或置酒而招之一食或尽栗一石C、期在必醉失期,法皆斩D、不以物喜以此自终五、课文内容填空1、甲文最能反映陈胜反抗精神的一句话是“”,乙文中“”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2、甲文中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根本原因是“”。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是,o(四字短语概括)六、从体裁上看,甲文和乙文都属于,但乙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五柳先生的形象,实际上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七、从内容上看,甲文中的主要形象是。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n人物、的刻画,生动再现了陈胜和;乙文从、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八、“不求甚解”是指读书只满足于了解大概,不作深入理解。可陶渊明却说自己读书就是“不求甚解”,你怎样理解他的读书原则呢?答案:1.(1)目光短浅(2)通“叛”背叛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3・(4)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叫无能”结合起来答。5.民取信于民人和对比曹刿得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