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二考 8页

  • 39.00 KB
  • 2022-08-24 发布

高考文言文二考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春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轼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3分)【参考答案】(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考点】信息筛选和文意理解【解析】“吾元之也”,强调“吾”(“黄人”),所以相照应的词语是“独私”,句子是“黄人独私以为宠”。由“夸于四方之人”、“怀之不忘”,可见“黄人”对元之的情感是“自豪”、“亲切”。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参考答案】:(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考点】写法分析【解析】既然是“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应该以韩魏公为主,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肯定是为了衬托韩魏公的。一个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个为主,另一个为什么要写?大多基于陪衬。问题是用王元之的什么陪衬韩魏公的什么?要就需要结合文意概括了。王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韩魏公做了什么?文中没有写,只是借《诗经》用了比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好的品德。所以答案是: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仅回答“衬托”是不够的。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8/8\n【参考答案】:(3分)A【考点】句意理解【解析】:画线句为: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如上所述,这里所用的是比喻,“瓦石草木”比喻什么?从上文“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来看,是指“民”。这样就可以排除B。“所在”,所在之处,排除了D。后文有“何必施于用”,再排除“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答案是:A。25.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参考答案】:(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考点】文章思路、主旨的把握【解析】:研究“内在联系”,先要看其外在有何不同。“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是韩魏公思念黄州百姓;(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因已过世,所以是“怀念”)。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他们各自思念(怀念)对方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吗?韩魏公思念黄州“知尊爱贤”,黄州百姓怀念韩魏公“金锡圭璧”般的美德。而且,相互影响:韩魏公的美德感染了当地百姓,当地民风的“厚善”成就(至少“彰显”)了韩魏公。【译文】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8/8\n2011秋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稼说送张琥               苏轼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参考答案】:(2分)更休【考点】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解析】从思路上来看,本文是类比开头,而类比之中又有对比。从农作方法上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是是否轮休,一是耕种时间。与“寸寸而取之”相对的是“更休”,即轮休,这是保持地力的一种很好的办法。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解析】从思路上来看,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核心是“自养而不敢轻用”。句号后,即从“弱者”开始,就是介绍具体如何“自养”,并如何“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中间这句(“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即是用一句比喻形容一下“自养而不敢轻用”的状态。“闵闵焉”,勉力的样子;这个句子可以译为“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这个比喻揭示了“自养”状态的什么特征呢?谨慎,倾尽心力,答案用了“专注”一词,也可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就是通过比喻突出“自养”(“培养自己学识才能”)状态时专注、倾尽心力的态度。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8/8\n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参考答案】:(2分)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解析】作者在这里是把自己与对方对照着写的:“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希望对方接受教训,“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然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上下文的语气上来看,“其”是副词用法,表示祈使语气。《伶官传序》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就是这个用法。答案即是:C。“去”,意译为“摆脱”;“务”,“致力于”的意思。“务”作“致力、从事”用,很常见,今人还有“务工、务农”等说法。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参考答案】(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解析】通过与课文做比较的形式来分析写作手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方式,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属于比较鉴赏,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鉴赏方法。从答题的要求来看,要求写出两者的“明显的相似之处”,然后是各自对此手法的运用。《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后练习里明确其写作手法是“类比和对比”,本文正好也有这两种(前文已述)。《种树郭橐驼传》结尾:传其事以为官戒。所以,类比的是“官理”,即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从第二段开始讲的都是如何“自养”,所以,类比的道理是“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需要辨别的是,不要混淆“类比”与“比喻”: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求相似点,类比是同类事物之间求共同点。两者有根本的不同。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解析】按理说,本道题目会要求学生评价苏轼这一观点的思想意义(观点的新颖、深刻之处),但是,命题者显然放低了身段,只要求理解作者观点即可(问了“为什么”,而不是“怎么样”)。从文章的思路看,第一段运用类比、对比揭示出“早得”(“8/8\n敛之常不待其熟”)、“晚得”(“敛之常及其熟”)的不同结果,一是“岂能复有美稼哉”,一是“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第二段,主要介绍“古之人”是如何“自养”的。从作者的介绍来看,就好比“富人之稼”。而第三段介绍自己“不幸而早得”,可见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构成对比。这样,早中功名的不幸就可以通过庄稼的类比,以及与“古之人”“自养”的对比,推断出来。即: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这道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在一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出名要趁早”的喧嚣声中,该文具有警醒作用。【译文】你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2012春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进舟赋》序何景明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②8/8\n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23、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2分)【参考答案】: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考点】句子、段落的设置意图,【解析】通常都是有内容、结构两方面的考虑,这里也不例外。没有“陆走之勤(辛劳)”,自然没必要“谋舟以归”,也就没有机会感悟人生。所以,写写“陆走之勤”的用意就是“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我们解答这类题目也要从这两个方向入手。24.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参考答案】D【考点】分析写作手法【解析】:从全文的思路来看,作者是想借事明理,由“进舟之道”到“处世”、“为艺”之道。所以,“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都不是目的。而要想“阐述进舟之道”,必先展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那么怎么表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呢?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了自己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所以答案是“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当然,写“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是“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25.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参考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考点】文章思路的把握、概括文意【解析】原文见第③段。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是划分段内层次,找出不同的句群。所以,句群的知识是高考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识别句群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就会变得容易多了。这里不过是用古汉语表达的罢了。老篙师的这段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见“∕”)——8/8\n“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将画线的句子概括、归纳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26.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2分)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参考答案】:B【考点】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解析】从表达方式的使用上讲,当然有“叙议结合”。如前分析,对人物的描写还用了“侧面衬托”。将自己与“他水工”对比,所以写法还有“欲扬先抑”。只是没有使用“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我个人以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应该是近年高考的一个新热点。27.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2分)【参考答案】为艺 处世【考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析】本文结尾写道: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于世”、“顾艺”,即“为艺”、“处世”。【译文】我出使到云南,行程将近万里,所经过的地方都是重重的高山,重重的峻岭,我或坐车或骑马,颠簸劳顿,奔驰跋涉,经受不住这样的劳累。到了永宁,就租了条船前往云南,希望可以代替陆路行走的辛劳。当时已是深秋下霜时节,江中的礁石露出了水面,江面狭窄,水流迅疾,就像弓弩机关扣发箭羽疾飞一般,水势不能稍微缓一点,我心中十分惧怕。而老船师,驾船却神定气闲,自己在船头叫喊,另一个人在后面掌舵。掌舵人手扳船舵,时左时右时缓时急,不敢自作主张,一切都看老船师指挥,老船师则用头、用手、用眼睛指示舵手,时而叫着往左,时而叫着往右,时而叫着“慢……慢”,时而叫着“快、快”,舵手一一与之相应。船的侧、正、快、慢,都与水势相合,不与江岸相碰,也不与礁石相撞。我的心安定下来了。我问船师:“你驾船,有方法吗?”老船师手执竹篙,说道:“8/8\n有。请让我斗胆说一说。做事备用的是工具,工具不好使时就不称心。我使用工具的,是我的手脚耳眼口,我的手脚耳眼口稍有懈怠就不能派上用场。手脚耳眼口都是受心的役使的,心不专则手脚耳眼口就不受役使。叫喊与船舵,是我的工具;往左、往右、慢一点、赶快、斜一点、正一点、快、慢,都是我在使用工具。所以我先要使我的工具保持良好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我使用,手脚耳眼口不敢稍有懈怠,心不敢稍微分神,这样,才能在平稳的江流中从容地行驶,在奔涌的漩涡之中剧烈的摇晃而不用担心。然而我又能观察水性和水势,所以那些河流交汇处、水深之处、水浅有漩涡之处、水下的沙滩、隐藏着的礁石,我远远就能辨认出来,能在十多里路以外知道这些情况,所以就能早做预备,而不至于损坏我的船。别的船工常常讨厌船走的慢,把船撑的很快,放弃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短处,所以大多损坏了船只。我只是顺着水的主流行船,不用绕道,虽然船到目的地迟一点,却能避免撞坏船只。我的方法就是这样罢了。”我说驾船就像一项手艺,人的处世反而不如驾船这门手艺吗?因此把老船师的话记下来作为序言,写了赋以此来勉励自己。8/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