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81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知识系统整理电视剧《还珠格格》屮有这样一个情节,格格受了皇后的气,要给皇上施加压力,假装上吊。尔康、紫薇去报告:''格格要上吊〃。皇上着急了,跑出去说:''你赶紧下来。〃格格说''不,士可杀不可辱!"皇上一听笑了,说:''你下来吧,别胡闹了。〃皇上为什么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假的,是演戏给他看呢?我们感兴趣的是,皇上凭什么知道这是假的。是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吗?是这句话的语义所指吗?都不是,关键就在于语用分析,也就是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不是一个流落民间多年的女孩子所能说的话,显然是尔康、紫薇他们编好了教给她的。1、阮光禄在剜,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世说新语》)2、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搜神后记》)3、初从文,三年无所成,遂从武,校场发一矢,屮鼓吏,被逐出;终从医,十年得一方,大喜,服之,卒。4、07年全国浙江卷(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答案】B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第一部分序言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流传着两怕的说法,即、、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r毋庸置疑,文言文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语文学习、考试的难点,常常苦于无从下手,想学又学不好,十分烦恼。我们先来看两个数据:一是广东2005年高考考生约有45万人,其中文言文翻译题得零分的有1万多人。二是有位老师曾就文言文学习现状对所在学校1453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你对文言文学习情绪是怎样的?喜欢;B・一般;C・怕学;D•厌学。"一项调查中,有36.7%被调查者表示怕学,17.2%表示厌学,而喜欢文言文的仅占15•&一、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们一般将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称为、、文言文”。二、为何要学文言文这是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历史不能被割断,春秋战国时期前百家争鸣已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再说,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同用现代文写成的作品相比),也需要不断挖掘整理和学习。till2、这是陶冶性情,愉悦精神的需要。文言文言简意赅,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有的早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警句名言及成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或作品中,不但给自己的谈吐和文章境色,而且能使自己得到美的享受,终生受益。3、这是学习考试的需要。在高考150分中,文言文考察的分值约在30分左右,占整个卷面分值的21%左右,比重较大,要取得较好的语文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文言文。\n三、为什么文言文难学1>字音、字义发生变化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在字意、字音上差别很大,有的在当今已不再使用,成而死去的语汇。有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2、文言文和现代语法不同诸如经常出现倒装、定的句式以及词类的活用。考察正是这一部分变化的内容。3、文言文行文简略言简意赅是文言文行文的重要特点,有时几个字,就能翻译成一个句子。这一方面是省略;另一方面是背景(语境)意义(作者自己清楚而没有交待,而我们又不清楚)不明。4*文化知识不知晓常言道、、文£不分家”,学习文言文对古代历法、职官、科举、衣食住行等都要有个基本了解,要不然就无法理解文言文。5、如果不明白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不能正确翻译。附:一些具体的例子1.古今词义不同汤:热水。亡:逃跑。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山东、山西:特指靖山。关内、关外:特指函谷关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口技》、、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走"的词义。又如:奔走相告、飞檐走壁、走马观花、走南闯北、飞禽走兽、飞沙走石、飞针走线、不胫而走、走马上任1=1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比如:去国,就是离开国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礼微行入古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的、、微"(隐藏身份改变装束)和、、微指左公处"(《左忠毅公逸事》)的、、微"(暗暗地丿悄悄地)。颇有微词:指隐晦的批评的话,、.微”有、、隐藏”的意思。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晏》)中国:古指中原地区.2、同一意项表达的古今字形不同最常见的、、说",在文言文中表达为、、曰、、一会儿"常在文言文中表述为:、、须臾化、、少顷〃、、、少时"、、全、都"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表述为、、俱、咸.皆"、、我"在古代汉语中表述为、、吾、余、"等。、、老朋友"称之为、、故人"3、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死去、、薨〃古指诸侯死亡,帝王死称之为、、崩"(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兇觥(SIGONG):用犀牛角做得饮酒器。(称彼兇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4、避讳包括避君讳、家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为避他的讳,就把、、世"改为,、、代"或、、系“,有时\n还会用缺笔,如把、、世"去掉一划改为、、卅"把民改为"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唐朝诗人李贺父名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竟不能举进士。5、词类活用(1)(2)(3)(4)(5)宋代《籍川笑林》说:五代时冯瀛王(冯道)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化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6、特殊句式(1)(2)(3)(4)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晏》)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泰山之阳,汶水东流。(《登泰山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四.如何学好文言文1、基本工具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本《古文观止》。2、基本方法(1)多读背W.读通了读顺了,才说明你理解这篇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名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章了,其实这正是古人的句读功底。(2)勤积累学习了一翼,、一个单元,一本书都要总结归类,常见意义,特殊句法,都不能放过。(3)多做练习通过课内课外练习,巩固、补漏、纠错所学知识。(4)基本步骤预习发现问题查资料听课问老师解决问五.高中文言文的目标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2004年改为120个常用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000年3月颁布)(―)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共44篇,两套相加共70篇(人教版教材情况)二.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的要求(-)语文高考共六个等级的能力分布:A.识记B.理解力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nF.探究(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要求(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句子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默写常见名句名篇A三、分数分布一般情况下32分(-)阅读题(9分)(这部分客观题在第一卷)1、理解实词含义,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2、分析综合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概括(3分)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3分)主观题部分在第二卷(23分)(二)翻译题(10分)两个小题(三)阅读古诗文(8分)1、分几个层次?内容是什么?画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这样的吗?为什么?2、有什么含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诗中内容的看法?(四)补写名篇(两题任选项一题)(5分)(每个横线所填内容占一分)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学问者,必须经达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辛弃疾〈青玉案〉)第二部分一、占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句类1・倒装句陈述句主谓倒装疑问句宾语前置祈使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感叹句定语后置\n1•句型2•固定句式主谓句非主谓句2•变式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基本义].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3名词作状语b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引申义c名词活用为动词d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古今异义4•特殊用法a使动用法b动用法c为动川法e''者〃字结构F'所〃字结构附:1•高考需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I」、者、之2•儿种特殊词类a偏义复词b偏义代词c无定代词形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音通假字、古今异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1、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2、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十分灵活,可充当介词、连词、感叹词,对于增强文章的气韵、辞色、感情,音斥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3、出现了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4、注意通假字及异读(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沛公欲王2关中。)二、容易读错的的字音1、姓氏:种(chong)令(ling)狐勾(gou)缪(miao)华(hua)区(ou)召(shao)朴(piao)余(she)繁(po)仝(tong)仇(qiu)佟(tong)4-(shan)解(xie)尉(yu)迟万俟(moqi)长孙(zhang)\n2、地名及人名蚌(beng埠燕(yan)山秘(bi)鲁华(hua)ili东莞(guan)六(lu)安虎跑(pao)番(pan)禺龟(qiu)^(ci)^(yan)K(zhi)月(yue)氏(zhi)阿(e)房宫吐蕃(bo)郦(li)食(yi)其(ji)冒(mo)顿(du)禽滑(gu)厘可(ke)汗(han)单(chan)于(yu)韩it(tuo)W(zhdu)三、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Z。(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屮,使子婴为相。(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會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Z。(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薄松龄《聊斋志异•狼》)\n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斥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吋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1、约数(余、可、许,译作左右、光景)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伐檀》)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三、九〃极言''多〃2、倍数与分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1—0(王安石《石钟山记》)二八佳人3、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说》)二、代词用法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尔、若、乃、而第三人称:之、其、彼、夫、厥2、指示代词(1)近指:是、此、斯、兹(2)远指:其、彼、夫3、无定代词表肯定:或,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表否定莫、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司马光《赤壁之战》)缙绅、大夫、-上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疑问代词指人:谁、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指物:何、胡、曷、奚\n指处所:安、恶、焉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晏》)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5、特殊代词:见''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见:译作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在现代汉语中,还遗存有''见恕〃、''见谅〃、''见察〃、''见告〃、''见教〃等都是沿袭了这种用法。等。三、兼词用法1(1)之于投诸渤海之尾,隐-上之地。(列子《愚公移山》)(2)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文王之国,方七百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2、焉=于之(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Z,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篠丈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3^盍(曷)何不子曰:''盍各言你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叵=不可布目备曰:''大耳心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四、特殊句式(一)''者〃字结构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作''……的人,……的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2、''者〃放在数词或吋间之后表示--定范围或种类。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项羽本纪》)(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之……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马Z千里者。(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王安石《石钟山记》)(-)''所〃字结构放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n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所食:指''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所……者,〃和''所……〃相同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所以〃,固定格式(1)''用来……的方法(东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的原因〃此世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亲贤臣,远小人,其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其后汉所以颓废也〃。(诸葛亮《前出师表》)(3)''为……所〃,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刼。(贾谊《过秦论》)五、偏义词偏义复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语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意义。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傅萦苦辛。(同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墨子《非攻》)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王安石《石钟山记》)窗户、忘记、兄弟、老师你教学水平高。偏义代词相,''互相〃,有时偏指一方,可译作''我、你、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为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四、古今词义异同(一)词义不变马、牛、山、风(二)词义变化1、词义扩大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Z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②''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③''菜〃原义是草之可食者,不包括肉蛋。现在有荤菜、素菜之分,己扩大为包括肉蛋了。④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⑤故事:原义是旧事,现在指寓言故事。⑥醒:古义是酒醒,现泛指醒。(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子,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穷:古今都有穷的意思。但在古代更多的用作不得志,失意讲。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3)词义转移\n汤:热水。成语:赴汤蹈火涕:泪水。后出现了''泪〃,才指鼻涕。羹:本指带汤的肉食。现指糊状食物。走:可烧而走之。(《赤壁之战》)本意是跑。兵:本指兵器,后指士兵,战事。狱:木指案件,后指监狱。劝:在古代表示鼓励、劝勉。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从现代语出发,把''劝〃理解成劝说。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4)感情色彩1、褒贬不同爪牙:原意是帮手,现指走狗。褒变贬。锻炼: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变褒。谤:批评议论。现指造谣中伤。中变贬。2、词义轻重诛:责备,现指杀。成语有''口诛笔伐''感激:愤激,现指感动。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五、特殊句式(一)倒置句式1、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晏》)大王来何操?(同上)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韩愈《师说》)夫?F,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译文: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注: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或排它性,于是就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惟命是从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n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王安石《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蚓无爪牙Z利,筋骨Z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则后置作补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盛以锦囊。(《新五代史•伶官传序》)4、主语后置其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判断句式1者,……也,单用''……者〃,''……也〃,''者也〃此世之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上)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Z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用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这里''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鸿门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有时也不用判断词刘备,天下袅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三)被动句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用''为〃,''为……所……〃(''为〃引出了动作的主动者)(《伶官传序》)(《三国志》)所得。(《活版》)《史记•鸿门晏》•〃表被动或''……为所……〃表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其印为予群从(弟侄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见……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n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之所……)4、用介词''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Z被逮,在丁卯三月Z望》(《五人墓碑记》)(四)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乂有所不同。这不同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女恥永州Z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口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Z者。[承前省主语]《捕蛇者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曹刿论战》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战国策》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王霸》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郑穆公使(人)视客馆。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晏》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促织》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劝学》(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宋史•忠义一》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2、“……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來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战国策》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诸葛亮《后出师表》)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n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口:”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奚以Z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晞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国语•越语上》(六)修辞1、引用(1)用典(事):A明用,B暗用(2)引经(言):A明用,B暗用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岀塞》)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孔子FI:“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2、比喻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路而谢。(《战国策•苏秦始连横》)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屮,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忽如一夜春风來,T•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三、借代1、特征、标记代颁白者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儿人欤?(《五人墓碑记》)2、外所或所属代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3、创作者或产地代\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4、以质料或工具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相对关系:1、部分代整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采葛》)2、结果代原因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四、并提分承为使句子紧凑、文字简洁,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合叙),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绡列传》)种死,蠡亡。自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也有修饰语在前并列(并提),中心语在后分承者。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子孙为列侯。(《汉书•景帝纪》)周苛孙平为绳侯,周昌子左军为安阳侯。五、互文(一)互文见义(上下文相互补充、呼应)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同义互文(同义词换用,指在相同结构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彼此对照,形成互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胜,天下皆叛之。(《鸿门晏》)(秦王)杀人好像不能杀尽,处罚人好像害怕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反叛他。六、夸张(夸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报任安书》)七、委婉(避忌讳、避冒犯、避粗俗、求含蓄、求文雅)王Z春秋髙,一旦山岭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国策•秦策五》)虽少,愿子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下》,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口:“卿欲何言?”(《资治通鉴》)(七)文学常识1、古代职官变更的术语\n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类似的词还有起、署、除表示罢官的词表示升官的词表示降职的词表示调动的词a”“擢”、“谪”、“迁”、“黜”、“拔”、“贬”、“徙”、“免”、“迁”、“放”、“调”、“去”“陟”“左迁”“转”、“补、"出”陟罚臧否(pl),不宜异同。(《出师表》)提升、惩罚、表扬、批评。2、在屮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Z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多么留恋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这叫“丁艰”、“丁忧”。正史多出现。3、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骨”、“乞骸”。官员退休又叫“致官员休息叫“洗沐”,所谓“洗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旬休”是唐代官员的休息制度。“十旬休假,胜友如友”(王勃《滕王阁序》)“知”,与职官结合在一起,译作“执掌”、“主持”。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吾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4.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晉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Z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5、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6、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n(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屮秋:重阳: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四月初,扫墓、祭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吃粽子,划龙(屈原)妇女乞巧(牛郎织女)祭祀鬼神,又叫“鬼节”赏月,思乡登高,插荣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7、古代的刑罚(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嫁刑:刷刑:笞刑:刖刑:宫刑:乂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割鼻子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将脚砍掉(和氏璧)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大辟:砍头炮烙:将人烧烤死车裂:汤镀:腰斩:凌迟:弃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将人煮死从腰部斩餅又叫“千刀万刚”暴尸街头8、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9、古代计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吋,一至三点为丑吋,三至五点为寅吋,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n宋以后把二十吋辰中每个吋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屮、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月出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5、百刻制。即把昼枚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吋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屮,偏西时叫员、日咲。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一一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吋或早食;晚餐在日员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哺吋。【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枚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间05时至07时)。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吋间。(北京时【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跌,【申时】哺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又名FI夕、日暮、日晩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吋为“卯吋”,上午7时至9吋为“辰吋”,9吋至11吋为“巳吋”,11吋至下午1吋为“午吋”,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n更点古代把晚上戌吋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吋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吋又96分钟,即2吋36分。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亥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吋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巾时、酉时、戊时、亥时。“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10.尊称和谦称“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闹: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女山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女口: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n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女山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來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常用敬辞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塑,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來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n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n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内眷:指女眷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舍亲:自己的亲戚。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驾:敬辞,旧称对方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泰山、泰水:岳父、岳母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外舅:(书)岳父。谦辞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拙”字一族。用于对別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11..古人的姓名字号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n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吋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収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岀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晩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屮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釧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鹊号洪都百炼生。【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区别】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第三部分文言文翻译专题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止确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或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对屮学生而言,主要是''信'八'达〃二字。(-)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n误译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评。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2、解释法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屮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一定要译出来。误译例句(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屮的''才到树林屮去〃,应改为''才离开〃。)误译例句2: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3、替换法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误译例句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误译例句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有爱惜Z意,但在这个句子屮是''吝啬〃的意思。)4、删除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误译例句:师道Z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小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5、添加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误译例句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爪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误译例句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误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正确翻译应是: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原句中''不至〃的意思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很明显,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用括号加以区分。在翻译时,有\n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关联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一个长句子,且单句间未用任何关联词进行连接的,就要在搞清分句间的复句关系的基础上,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如数量词,文言文屮,表示数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很少用量词与之配合,翻译时要补充量词,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6、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吋,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误译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7、意译法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比喻,要翻译成''像〃,或育•接译出比喻的木体;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即可;委婉说法,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典故,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互文,要结合在一起翻译而不能分开译。误译例句略。)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③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吋要凝缩,只译出意思即可。注意,是''故意〃这种情况才能用此方法。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四)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5•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7•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①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而。(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②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例如:子曰:''学而时习Z,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n8•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句,要用固定译法。第四部分古典诗词鉴赏问题一、常见古诗体1、爱情诗:描写男女爱慕Z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相思Z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诗《上邪》)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一一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一一四季颠倒了;''天地合〃一一再度冋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作者小传】: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咅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弃妇诗,(《诗经•氓》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乐府《古艳歌》)闺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的《闺怨》)2、讽剌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了人民或止直之士的呼声。宫妓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这是一首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题FT宫妓〃,指唐代宫廷教坊中的歌舞妓。当时京城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宫廷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左多善歌,右多工舞。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玄宗开元初,乂置于蓬莱宫侧。诗中所写的宫妓,当是这种内教坊中的女乐。''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前两句描绘宫廷中的歌舞场面,正点题目。汉代未央宫有披香殿,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歌舞过的地方。唐代庆善宫中也有披香殿,''新殿〃或取义于此。但这里主要是借这个色彩香艳而又容易唤起历史联想的殿名来渲染宫廷歌舞特有的气氛。对于披香殿前的歌舞,诗人并没有作多少具体的铺叙描绘,而是着重描写了''珠箔轻明拂玉墀〃的景象。珠箔,即珠帘;玉墀,指宫殿前台阶上的白石地面。轻巧透明的珠帘轻轻地拂着洁白的玉墀,这景象在华美中透出轻柔流动的意致,特别适合于表现一种轻歌曼舞的气氛,使人感到它和那些''斗腰支〃的宫妓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斗腰支〃三字,简洁传神,不仅画岀宫妓翩跃起舞的软媚之态,而且传出她们竟媚斗妍、邀宠取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它还和下两句中的''鱼龙戏〃、''偃师〃,在竞奇斗巧这一点上构成意念上的联系。不妨说,它是贯通前后幅,暗透全诗主旨的一个诗眼。''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假师。〃三、四两句陡转,集中托讽寓慨。''鱼龙戏〃,本指古代百戏中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进行种种奇幻的表演。《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Z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FI鱼,跳跃漱水,作雾障口;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H光。〃可见这是一种变幻莫测、炫人眼目的精彩表演。不过,从题目''宫妓〃着眼,这里的''鱼龙戏〃恐非实指作为杂技百戏的龟龙之戏,而是借\n喻宫妓新奇变幻的舞姿。末句的''怒偃师〃用了《列子•汤问》的一则故事:传说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偃师献上一个会歌舞表演的''假倡〃(实际上是古代的机器人),''抑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以为是真人,和宠姬盛姬一起观赏它的表演。歌舞快结束时,假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吓得偃师立即剖解假倡,露出革木胶漆等制造假倡的原料,才得免祸。三、四两句是说,等不到看完宫妓们那击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君王就要对善于机巧的''假师〃发怒了。原故事中的偃师是一个善弄机巧的人物,然而他却差一点因为弄巧而送命。这种机关算尽、反自招祸患的现彖具有典型意义。诗人用偃师故事,着眼点正在于此。毫无疑问,诗中的宫妓和''偃师〃的关系,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和偃师的关系;而诗中所描绘的''斗腰支〃、''角龙戏〃,乂正和当于原故事中倡者的歌舞:所突出的正是偃师的机巧。那么,透过''不须〃、''终遣〃这两个含意比较明显的词语,便不难看出,诗中所强调的正是善弄机巧的假师到头来终不免触怒君王,自取其祸。如果把这首诗和《梦泽》、《宫辞》等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联系起来考察,便很容易发现''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四头〃和''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之间有着十分神似的弦外之音,宫廷歌舞,原是政治生活的一种托喻;而迎合邀宠、红粉自埋的宫女,一时得宠、不忧将来的嫔妃,和玩弄机巧、终自召祸的偃师,则正是畸形政治牛活的畸形产物。在诗人看来,他们统统是好景不常的。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來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白H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4、送別诗:抒写离愁别绪。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5、记行诗:记游记行,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6、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礦战士生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刀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咏史诗:吟咏或评论历史事故事或历史人物,抒发情怀,讽剌时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8、咏物诗:借吟咏社会或自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vv梅花>>)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北宋•李纲《病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不只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9、咏怀诗:个人抱负,反映讽刺社会。,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晋•阮籍《咏怀诗》)10、山水[□园诗:诗人们以山水HI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03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n11、怀古诗:凭吊古迹而产牛联想、想象引发感慨而抒发抱负的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12、闲适诗:这一类诗的情调比较淡泊平和、悠闲自得,和讽谕诗屮针眨时弊、情绪激切的情景完全两样。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有,月照一天白。(清•袁枚《十二月十五日夜》)2、总结思想内容评价思想内容要明确诗歌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不要''拔高〃或''套用〃,更不能言不及意,似是而非,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有据,答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通常使用的格式是:''描绘……的景物,塑造了……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早寒有感唐•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Z情及隐居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屮''遥隔楚云端,小孤帆天际看〃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隐晦的表明了从政与隐居的矛盾心理。3、古诗中的常见形象(1)豪放洒脫(2)忧国忧民(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悠然自得。(4)爱民惜才(5)儿女情长的形彖。(6)孤芳自赏,高洁伟岸(6)建功报国(7)怀古伤今(8)蔑视权贵(9)愤世嫉俗(10)怀才不遇(11)惜春悲秋(12)思乡怀人(13)别恨离愁(14)借古讽今4、作品风格:(1)作者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辛弄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陶渊明:辞官归隐,恬淡平和(2)时代特色汉代五言古诗:悲怆直白《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胡马依北风,相去日已远,浮云蔽白日,思君令人老,弃捐勿复道,与君生别离。各在天一涯;会面安可知!越鸟巢南枝。衣带日已缓;游子不顾返。岁月忽己晚。努力加餐饭!三国魏晋风骨:苍凉雄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跚躅不敢言。\n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丈夫牛世会几时,安能碟嗖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4、语言特色清新淡雅,平淡自然,简洁洗炼,沉郁雄浑,绚丽多姿,自然恬淡,跃然纸上,琅琅上口,5、结构特色明快浅露,多用口语,简笔勾勒,富有哲理辞藻华丽,明白如话,浓墨重彩,委婉含蓄,雄壮豪迈,体物入微,惟妙惟肖,穷形尽象,诗情画意,虚实相生,水乳交融,动静结合,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颇具匠心,首尾呼应,开头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育•抒胸臆,用典,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托),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白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伏笔,起兴,曲笔阐幽6、评价主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例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兀觉闻繁露坠,寒月上东岭,石泉远逾响,倚楹遂至旦,开户临西园。泠泠疏竹根。山鸟时一喧。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1)诗屮写了哪些意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作简耍分析。(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例二、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杆明月上瓜洲。(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含义。(见荒败秋景,见中原沦陷,又见新秋收复无望,于是心生愁意。(2)词的下阕中''渔杆明月上瓜洲〃一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这一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渔翁(隐士),报国无门,悲愤无奈的心情。例三、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逐题详解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蝶,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極,御此老殽鯨。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極:鞭子。(1)这首诗可分儿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分为两个层次。(1分)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別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屮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是先描写画作的内容,后抒发自己的感受。此诗前四句是画的内容,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想。诗前序一定要读。答出分为两个层次的,给1分;答出两个层次内容的,给2分。共3分。)(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屮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屮''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n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2分)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出园牛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3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答含意,要抓竹、石、牧童、牛所代表的生活一-田园生活。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理由的,给2分。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此题关键句是''石吾其爱之〃和''牛斗残我竹〃两句。)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2分)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3分)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无引用无以做题。〃就是说冋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Z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附诗歌鉴赏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彖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牛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蝶〃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毂触〃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Z,吾不忍其殽鯨,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殽鯨〃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殽賊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殽鯨,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殽鯨"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牛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n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己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吋失势,I口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出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Z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HI园风光与烦嚣的言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陈伯海)一一摘自《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