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8页

  • 75.05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十六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经典回放一、课内文言字词理解。1.(2014·嘉兴)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去国怀乡(国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C.次北固山下(停泊)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D.清风徐来(慢慢地)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2.(2014·温州)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1)会宾客大宴(    )(2)每至晴初霜旦(    )(3)长跪而谢之(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2014·绍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一狼径去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B.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C.小信未孚,神孚福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则名微而众寡有仙则名二、(2014·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注释】①赒(zhōu):救济,接济。 ②粜(tiào):卖出粮食。4.下列句子中加红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C.以牛自归(返回)D.厚遗以遣之(送走)5.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当为连公行丧为人谋而不忠乎三、(2014·金华)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吴广素爱人(    )(2)广故数言欲亡(    )(3)并杀两尉(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祭以尉首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屠惧,投以骨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考点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型一般为直接解释型、单项选择型、判断正误型、句子翻译型四类。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等。题型和实词的考查基本相同。3.理解常见通假字的含义。知识拓展一、实词1.古今异义词8\n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④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义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1)亡①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③灭亡。国恒亡。④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2)道①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③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④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以咨诹善道。⑤名词,学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⑥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安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③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8\n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其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4.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2)音同(近)、形不同。如:A.一厝朔东,—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8\n,放置。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B.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名题强化一、(2014·衡阳)阅读《岳阳楼记(节选)》,解答下列题目。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1)去国怀乡(2)把酒临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殚其地之出C.然则何时而乐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2014·襄阳)阅读下面文段,答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注释】①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就是衣裳的袖子。3.解释加点的词。(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楚人以晏子短  以头抢地尔B.秦王怫然怒然则何为使子C.晏子使楚因使唐雎使于秦D.谓唐雎曰太守自谓也三、(2014·遵义)阅读下面文言文,答题。捕蛇者说(节选)柳宗元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向吾不为斯役(2)则弛然而卧(3)谨食之(4)故为之说四、(2014·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宋真宗亟④8\n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醉翁之意不在酒B.盖追先帝之殊遇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第以实言之闻之,欣然规往D.帝诘之孰视之,自以为不如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以光先帝遗德(2)尝微行就饮肆中(3)使者反门指点迷津一、理解文言实词【经典题型】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思路点拨】1.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做好文言实词题特别要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不能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文言实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指“妻子儿女”,不能只理解为“妻子”。2.联系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曾出现过,可借助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如“尝微行就饮肆中”中的“尝”字在课文《陈涉世家》中出现过,“尝与人佣耕”。3.巧妙借助语境推断。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如“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字是“喂养”的意思。4.引申组词推断词义。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许多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最恰当的。5.分析语法推断词义。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推知它的词义。如“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一句中,名词“药”和“之”在一起,不符合语法规律,所以,前一个的名词应该作动词,“给……吃药,用药治”之意。6.根据通假分析词义。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或者字形(部分)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义。如“以属客而告之”中的“属”字。二、理解文言虚词【经典题型】辨析加点虚词的意义。【思路点拨】1.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实例。如“之”“其”“以”“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不同意义的典型例句。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推论虚词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如“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些句子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2.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3.结合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考点跟踪突破26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一、(2014·天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崔昭行贿事李 肇8\n裴佶①尝②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③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④,又令秣⑤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⑥千匹。(选自《唐国史补》)【注释】①裴佶(jí):人名。②常:通“尝”,曾经。③阍(hūn)者:看门人。④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⑤秣(mò):喂牲口。⑥絁(shī):粗绸子。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会其朝退(适逢,正赶上)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B.如此安得不乱(怎么)窥谷忘反(通“返”)C.束带强出(勉强)皆朝于齐(朝廷)D.又令秣马饭仆(用饭招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佶至宅看其姑 门人弟子填其室B.将鞭之公将鼓之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面山而居D.乃昭赠官絁千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崔昭是一个靠行贿博得“众口称美”的朝廷官员。B.裴佶姑父“呵阍者”“良久,束带强出”,表明他是一个素有雅望、为官清廉的人。C.这则小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与黑暗。D.文章塑造崔昭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二、(2014·随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①李 白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②。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③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④。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⑤。先生六十而隐化⑥,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注释】①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②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③忝:辱没。④痗:忧伤。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道教大师紫阳道人。⑥隐化:委婉语,指死。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仆与倩公一面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B.季梁为大贤贤能为之用(《隆中对》)C.始生紫阳先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D.以写别意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6.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李白与倩公深厚情谊的一项是①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 ②言归汉东,使我心痗③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④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 ⑤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 ⑥思亲遂行,流涕惜别 ⑦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A.①②③⑥  B.②④⑤⑦C.②⑤⑥⑦D.③④⑤⑥三、(2013·苏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7.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B.8\nC.D.8.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A.日光下澈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9.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10.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四、(2013·黄石)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不要说)C.处处志之(记住)D.寻病终(不久)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   其人视端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4.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C.这篇文章既描绘了桃花源里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表现了它的虚无缥缈,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明白,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五、(2014·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8\n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则报恩塔是也(2)闻烧成时(3)半日方散(4)必顶礼赞叹而去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17.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下联: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