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类文言文阅读 8页

  • 53.50 KB
  • 2022-08-24 发布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武汉市江夏一中陈静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戢戢:众多B、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御:驾驭C、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蒸:兴起\nD、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雠:响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②众人君之而受命焉B、①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②不克以己之所向C、①尤智者,所君尤众焉②彼其心之所向D、①以坏风俗而贼人才②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①众之所趋,势之所归②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③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挠万物者,莫疾乎风。⑤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⑥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A、①⑤⑥B、①②⑤C、②③⑤D、③④⑤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本文是一篇谈论人才的论说文,作者首先提出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说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然后论证培养人才的方法。B、作者认为统治者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处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个士大夫都要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C、文中作者认为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说天下没有人才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把持着高高在上的显贵位置,不能用自己的理想改变风尚造就人才。D、作者说如果统治者与士大夫都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几十年以后,一定会有收到成效的一天。5、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②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6、给下面文句断句:\n①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②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7、说说本文提出了哪些培养人才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曾国藩《原才》答案:1、B(御:抵御、抗拒)2、C(C、都是所字与动词结合形成名词性词组A、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B、①介词,与“上”结合表示界定的范围②介词,用D、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3、A、(①③⑤⑥都属于作者的观点②是现在的统治者所说的;④是作者的引用之语)4、D(“一定会有收到成效的一天”错误,文中作者的意思是“几十年以后,也许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5、翻译:①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让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也都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使:让;风:教化;道:规范;“风民也皆以义”应翻译为“也皆以义风民”)②有用仁义倡导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有用功利为号召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倡:倡导;死;为……而死;顾:回头)6、断句:①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②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7、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让人才当路在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让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让他们处于高而上的地位;凡是有一官半职的士大夫,都有责任参与培养提拔人才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种方案,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曾国藩《原才》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必然的趋势,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n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更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来说,起初的影响很微弱,最终将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上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必定不会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必定不会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而当时的人才也就从这中间产生出来了。有用仁义倡导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有用功利为号召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骗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一贯保持它,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一贯保持它,就会戒惧谨慎地端正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就会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遵照这种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也许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n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础:柱子底下的石墩B、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夺:丧失C、非特二子之比也特:只是D、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赫赫:显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乃能见微而知著②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B、①孰与天地阴阳之事②孰知祸之至于此哉C、①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D、①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②不然,天下将被其祸3、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①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②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③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④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⑤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n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文中作者认为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都有欺世盗名之嫌,但是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B、作者认为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是不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的。C、文中作者说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能打动别人,言谈影响不了社会,只有鄙陋昏庸的唐德宗,才会重用他。D、文中说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都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种人的。5、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②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6、给下面文句断句:①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②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7、文中作者以王衍和卢杞二人之事为例,究竟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作者对这二人态度如何?苏洵《辨奸论》答案:1、B(夺:强行改变)2、C(C、都是表判断,是A、①连词,表顺承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B、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n3、B、(①③④都属于作者的观点②是自然现象;④是作者的引用孔子的话)4、D(“都不是大奸大恶”错误,文中作者的意思是“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5、翻译:①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像囚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衣、食:穿着,吃着,名词作动词;囚、丧:像囚犯一样,像家里死了人一样)②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使:假如;过,错误;孰:谁)6、断句:①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②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7、作者以王衍和卢杞二人之事为例,是为了论证“不能以个人的爱好与憎恶来看待人事”,进而说明一个人是否奸邪,不能简单评价,应该综合各种因素公正客观的来看待。作者认为王衍虽然有欺世盗名的条件但他原本并不是奸邪之人,他不妒忌,不贪污,随大流,只是遇到晋惠帝这个傻皇帝才会扰乱天下;认为卢杞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才会受到重用。苏洵《辨奸论》译文: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n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