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6页

  • 59.0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句式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n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三)特殊的双宾语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n(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六)习惯句式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1.不亦……乎?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2.无乃……乎?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3.得无……乎?\n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4.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5.何……为?何以……为?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6.……孰与……?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有所……,无所……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8.有以……,无以……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n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虚词1、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2、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3、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4、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5、第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6、独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副词,唯独)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难道)7、特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8、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9、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n10、固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副词,确实,诚然)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到底,究竟)11、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12、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13、见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14、相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15莫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16、微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17、每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18、幸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特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