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例解 7页

  • 34.0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句式例解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成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安豢珊鍪拥囊桓隹嫉恪?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   “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成考语文中的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n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成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n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n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成考语文中的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n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成考中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成人高考话题作文应该如何写?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n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子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入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拟题技巧: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分,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有人拟为《花与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拼”上“联想”二宇,拟为《花与刺的联想》,可谓锦上添花。“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绍……”等。  当然,以上五种方法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常常是综合运用,那样会拟得更快,拟得更好。建议1:分阶段复习突出重点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复习方法,就现阶段而言,无论哪一门课程的成考考前复习,大致上都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重点复习,强化练习(7月~9月)。这一阶段成考\n备考生可参加一些考前强化班,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复习,紧紧抓住主要知识点、常出题的知识点、容易得分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成人高考的任何科目考核的重点都是能力的考查,因此复习中要加强练习,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寻求基本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如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即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第二阶段是冲刺复习,模拟测试(9月底~10月初)。这一阶段建议考生参加考前串讲班,在重点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测试,一方面通过测试发现以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拾遗补缺,及时进行纠正与加工;另一方面,通过测试熟悉考试环境,进行心理调整,求得应试最佳心态,提高应试能力。  建议2:在大纲基础上熟悉教材  大多成考生手中都有一本考试大纲,对于成考教材考试大纲的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大纲来帮助学习,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郑小娟指出,考试大纲本身是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是粗线条的,对学习某门课程起提示、规范性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方向性,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生要通过大纲了解学习范围,掌握学习要求。” 大家在熟悉、参照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主要还是熟悉教材,功夫要下在平时。如考试大纲要求掌握该作品的思想内容,但思想内容大纲上并未给出答案,还是要大家先学习书本知识,才能真正发挥考试大纲的作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才是考生获得高分的根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