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文言文 8页

  • 72.98 KB
  • 2022-08-24 发布

(苏教版)七上文言文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七(上)文言文练习《古代寓言二则》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置之其坐()⑵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⑷遽契其舟()⑸楚人宥涉江者()⑹充自信也()2.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恵。■(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3.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4.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5.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⑵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⑶⑷(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⑹是吾剑之所从坠。(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幼时记趣》1.解释字词。(1)私拟作群鹤舞空((3)又雷蚊于素帐中(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②不觉呀然惊恐()(2)项为之强())G)果如鹤唳云端(①凹者为壑(厂)③捉蛤蟆,鞭数十(\n3.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②使与台齐(③以丛草为林,()④余年幼,方出神()\n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常蹲其身()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见二盘斗草间,观之正浓()④鞭数十,驱之别院()4.翻译下列句子。•(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作青云白鹤观(3)鞭数十,驱之别院。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三峡》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略无團处()二、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2、室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空谷传响(四、•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自非亭午夜分(五、重点词语解释)2、))哀转久绝()林寒涧肃()(•••••)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1・至于夏水襄陵(3•则素湍绿漳(5•属引凄异(六、重点语句翻译)2•或王命急宣(■)()))4.良多趣味()6•不见曦月()■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n原句:理由2:原句:《以虫治虫》:1.《以虫治虫》选自,作者,字,浙江钱塘人,代作家。2.解释字词。①蔽()②悉()③旬F1()④穰()3.翻译下列句子。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出之害。①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②旬FI子方皆尽,岁以大穰。4.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5.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6.“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梵天寺木塔》:1.解释句屮加粗的词碣貝塔动()缠|如此()③未囲瓦()③H以金钗()⑤匠师圍査言()⑥闔钉板上下弥束()2.解释句屮的文言虚词①|乏峽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回瓦布之()③贝晅金钗()④晅|逐层布板i乞()⑤问塔动因因()3.分别指岀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回()②密使H妻()③匠师如園言()④g易耳()4.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脏箧。②人皆伏其精练。5.“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6.《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岀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n《论语》1、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1)孔子,名,字,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2)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了是:o(3)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4)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了是:o(5)、《论语》八则中,哪一则即有学习方法又有学习态度和教育人态度是O(6)、《论语》八则中,孔了认为对待知与不知的问题上应:《诗词》理解填空:,01、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口然理趣的诗句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是,O2、苏轼《浣溪沙》中表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诗句3、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悠然不尽,委婉动人的抒情名句是:,04、《水调歌头•明月几吋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0感悟人生哲理的诗句是:,,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屮象征大地冋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的诗句是:,o6、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表现作者在夏夜中靠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的两句诗是,O7、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的诗句是:,O8、《迢迢牵牛星》中集中写出了天下痴情成离恨相思的名句是:,0\n9、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无知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的诗句是:,O2013七(±)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古代寓言二则》1.(1)同“座”(2)拿,携带(3)同逝(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2.(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3.(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4.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5.(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4)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5)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6)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7)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幼时记趣》检测与评价参考答案1.(1)比做(2)僵硬(3)白色的(4)鸣叫。2.①山谷②惊异的样子③用鞭子打3.①在②同③把④正4.①自己②丛草、虫蚁、土砾③二虫④癞蛤蟆6.5.(1)我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我把这个景象)比做“青云白鹤,啲景观。(3)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4)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三峡》一、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二、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四、一词多义\n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五、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六、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子夜就看不见月亮。七、开放性试题: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梦溪笔谈》:(一)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2.①遮盖②全部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收3略。4.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5.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6.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二)1・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2.①在②用③拿④只⑤的3.①塔②匠师③喻皓④指固塔这件事4.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5.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6、以匠师的“无可奈何”來反衬喻皓技术之高。乂用侧而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论语》(1)略(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n(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具不善者而改之。(5)(6)略诗词默写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