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方法谈 20页

  • 61.5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阅读方法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指导一.明确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一般占试题的12%)。因而在复习备考时是应该重视的。文言文阅读对同学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1.读文言文也可以培养提高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因为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也需要有理解词句、把握内容、分析评价等阅读理解过程,因而阅读文言文对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大有好处。2.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有效的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语言的发展不能割断传统,现代汉语与文字也有继承和吸收的关系。一个人要真正精通母语,就离不开深厚的文言素养。况且文言中的很多语言因素都活跃在现代汉语中,文言文的文字简洁、典雅、形象生动的特点会对现代汉语的表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阅读文言文可以有效的提高思维能力。这是因为阅读文言文时要把它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内部语言,这就需要对语言进行一番整和,是一个强度较大的思维过程,因而对提高思维能力大有好处。4.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分数应该得到。因为同学通过20\n中学语文课的学习,已掌握了相当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再经过认真的复习、备考训练,具有技能和技巧是可以答对高考试题的。但也应看到,不少同学的语文成绩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极易拉开差距,这就提示同学要重视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备考,切实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二.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同学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三方面内容。1.理解词语和句式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是: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共26个虚词。)(2)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理解文句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二点。(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能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文章20\n这在语文能力上属于C级,即考查的是分析综合能力,这是比理解能力高一层级的。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二点。(1)分析文章的内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1.字训其义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1)实词实词不仅数量多,词义也比较复杂,了解实词词义特点,能正确理解、解释实词之义很重要。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古今异议和一词多义。先请看“古今异议”,注意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0\n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④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以上①句中的“刺”是“指责”之义,②句中的“私”是“偏爱”之义,③句中的“数”是“命运”之义,④句中的“负”是“对不起”之义,⑤句中的“率”是“全都”之义。可见这类词的古今之义是不同的,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就要有这样的观念,注意到“古今异义”,要正确理解、解释其“古义”,不要用“今义”去误解。再说“一词多义”,请注意下面的“幸”和“逆”在各句中的词义。①幸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C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逆A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C逆阉防伺甚严D宣公如齐逆女E凡事如此,难可逆见20\n这里的“幸”就是“一词多义”的实词。它在A句中是“幸运”之义,B句中是“宠幸”之义,C句中是“幸好”之义,D句中是“临幸”之义。“逆”也是“一词多义”。A句中是“抵抗”之义,B句中是“违背(意愿)”之义,C句中是“叛逆”之义,D句中是“迎接”之义,E句中是“预先”之义。对此,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虽然“一词多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它就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这也是理解实词之义的难点。(2)虚词虚词的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因而也要认真学习掌握它们。文言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几类,此外一部分代词和副词一般也划入虚词范围。对于常见虚词,要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请看下面例子。其①代词的用法。可译为“它,他,那,那个,那里;它的,他的,那里的,其中的”等。②副词的用法。A.用来表估计、推测,一般可译为“大概”。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B.用来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如“且行千里,其谁不知”。C.用来表祈使、希望,可译为“一定”、“可”等。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0\n以①动词的用法(其实这属于实词的兼类,为便于掌握,也在这里说一说)。A.当“认为”讲。如“皆以美于徐公”。B.当“用”讲。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介词的用法。A.可根据情况译为“用、凭、把”等。如“(屠)以刀劈狼首”(译为“用”)。“君何以知燕王”(译为“凭”)。“屠惧,投以骨”(译为“把”)。B.可译为“因为”。如“不赂者以赂者丧”。③连词的用法A.用来表目的的关系(前面的原因是为了达到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B.用来表因果关系(前面的原因,导致后面的结果),可译为“以致”。如“孤违蹇叔,以辱二子”。C.用来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而”。如“各各竦立以听”。文言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则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因而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其具体意义和用法。总之,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20\n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文章的内容来决定。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有的故意注解错误)。2.句贯其意这是指在“字训其义”的基础上,使句子的意思贯通,也就是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能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时要补上介宾:“为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又如“而民悦之,使为王”,翻译时应补上兼语:“使之为王”。此外,文言文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也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也要注意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好在词类活用的规律性较强,不难掌握。20\n在“句贯其意”时,一般可用这样的方法,即替、扩、袭、增、减、移。“替”是指由于古今异义,用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文言文中的词,如“兔走触株”,用“跑”去代替“走”,用“撞”代替“触”,用“树桩”代替“株”。“扩”是指由于一词多义等情况,在文言词上加一个字,使它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折颈而死”的“折”扩为“折断”。采用“扩”的方式对译的文言词最多。“袭”是沿用不变,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用名词不译而照用在现代汉语中。“增”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增加一些东西,主要指文字省略而言,比如增加省略的主语、宾语、介宾、兼语等。“减”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减掉一些东西,主要指有些语气词如“者、也、哉”之类或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可减掉不译。“移”是指文言文一些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来说,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结合起来,在准确理解词义基础上,做到能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是次要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翻译,不必字字句句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20\n3.文寻其脉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了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这实际上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对文言文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1)知人明事。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情,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这中间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人围绕同一件事,表现各自的思想观点;二是通过叙述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现其思想品质;三是几个人所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情,表现某种思想品质。(2)分析综合。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弄清某个问题的性质、某个思想观点的根据等。总之,“文寻其脉”是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应具备的较高层级的能力。4.篇会其旨这是指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属于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或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要避免以偏概全、偏离主旨、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以上所讲的四句话“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些能力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的整体能力。只有做到了“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才能进而做到“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而做到了“文寻其脉,篇会其旨”又反过来指导正确地“20\n字训其义,句贯其意”。四.文言文阅读答题要领《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实真正完全符合“浅易”标准的文言文可以说没有,因而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选段都是经过技术处理了的:如有的经过删节,减掉了艰深的部分;有的不浅易的地方加了注释;有的则是不浅易的地方不设题。所以在阅读高考文言文时,没有必要字字句句全弄通,只要读懂大意就可以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的答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明大意”,二是“通语句”,三是“能辨析”。1.明大意“明大意”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明白了文章大意,就可以进一步把握文意、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明大意”是前面所说的“文寻其脉”、“篇会其旨”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明大意”是回答文言文阅读试题的依据。因为明白文章大意就为理解具体的词句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也就是说,依据文章大意,可以指导、帮助理解确定句子之意,再由句子之意理解确定词(语)义。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明大意→理解句意→理解词(语)义“明大意”不能是一句空泛的话,应该是对所阅读的文章做到“知人明事”20\n,即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情,表现出怎样的思想观点、品质;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事件的性质等。高中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文言文,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只要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明大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做好这一步,回答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2.通语句这是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义和句子的意思,这也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设题方式。“通语句”一定要依据“明大意”,也就是理解词(语)义,要根据所在句子的意思来定;而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根据文章之意来定。理解词(语)义、句子意思的原则是:词(语)义、句子意思的原则是:词(语)不离句、句不离篇。3.能辨析所谓能辨析,就是指在全面准确把握文意后,能够正确回答有关文意的检测。学生应能辨析某人做了何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符合,事情的经过是否符合,从而正确的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紧紧把握文意。要注意干扰项经常出现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五.例题练习辅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题。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②,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20\n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时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中医未竟,而本欲急于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注:①烦剧:事物多而杂乱。②军卫:防守一方的军士。1.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先蒙古族也先:祖先。B.前令率不能堪堪:胜任。C.亮祖破械脱之械:脚镣和手铐。D.后使者甫到甫:刚刚。2.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数以威福撼同辄巧诋以罪条陈其事奏之帝不知其由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20\n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抑买:压价购买。B.同械其魁通衢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C.其人骨鲠可用骨鲠:耿直。D.自是上官益严惮严惮:非常怨恨。第4—5题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①民赖以少安②亮祖不能屈也A.人民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亮祖不能屈从于他B.人民依靠他而稍微安定亮祖不能屈从于他C.人民依靠他而稍微安定亮祖不能使他屈服D.人民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亮祖不能使他屈服5.①会同奏亦至②笞竟使遣A.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打完了竹扳子才送走B.正赶上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20\n打完了竹扳子才送走C.正赶上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竟然打了竹扳子才送走D.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竟然打了竹扳子才送走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严正刚直的一组是①非理者一切抗弗从,②数以威福撼同③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④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⑤县民悼惜之⑥遣卒语同释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同做番禺知县,不象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抗拒当地的军卫横行霸道非礼之事,使当地能稍微安定。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受土豪家贿赂,置酒召道同说情,道同严词拒绝,后来朱亮祖擅自放了土豪,还借他事打了道同。C.富民罗氏娶朱亮祖的女儿,他们兄弟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把朱亮祖所为上奏朝廷。20\nD.朱亮祖先劾道同讪傲无礼的情况,帝遂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又因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来到之前被杀。下面依照“明大意”“通语句”“能辨析”的文言阅读答题要领来解说。第一部是“明大意”。在认真阅读原文之后,应做到“知人明事”,可以以这样的自我问答来落实“明大意”是否到位。问;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人的事?主要人物是谁?事情关系到的其他人物还有谁?答:这段文言文主要是写番禺县令道同的事,其他人物有永嘉侯朱亮祖、富民罗氏兄弟、皇帝以及布政使徐本等。问: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道同的什么事?几件事?20\n答:主要写了道同严正执法、不畏权势而最终被迫害而死的事。共写了他五件事:一是在番禺严正执法,敢于抗拒不法军卫的无礼行为,使百姓得以稍微安定。永嘉侯朱亮祖来到番禺多次威胁动摇道同,道同不屈服;二是道同严厉惩治压价购买珍货的不法土豪,在大路上给他们上了刑具示众,土豪家人贿赂朱亮祖请求赦免,朱亮祖置酒席劝道同放掉这些土豪,而道同严辞拒绝并责备了他,后来朱亮祖竟擅自放走了这些土豪;三是姓罗的富民把美女送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依仗朱亮祖的权势做坏事,道同追查惩治了他们,而朱亮祖又把他们抢回去放了;四是道同看到做了这么多不法之事,于是把朱亮祖的事逐条奏告朝廷,他的奏告还未到,而朱亮祖恶人先告状,诬告道同对他傲慢无礼,皇帝不知其中缘由,便派使臣去诛杀道同,当皇帝看到奏章时才明白事情的缘由,又派使臣去宽免道同的罪,可是后面到的使臣来到时,道同已被害而死;第五件事是追述道同曾依法惩治一犯法医生,而一省之长的布政使徐本要找这个医生,派士卒去说情让道同放了这个医生,道同责备了布政使徐本,最终还是打完了板子才把这个医生送走。第二步是“通语句”。第1、2、3题都属于对理解词语的考查。学生应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过的文言常用词(实词和虚词)知识来回答这类问题。尤其要注意根据文意乃至句意来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实际上是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的方法是“词不离句”。第一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我们可分别把解释代入到句子中去验合,联系文意、句意,就会发现把“堪”讲成“胜任”是不行的。因为原文中是说:“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这里的“堪”应该是“承受、忍受”之义,“不能堪”就是受不了的意思,而且“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是“前令率不能堪”的原因,并不是县令不能胜任职责之意。至于其他项把“先”讲成“祖先”把“械”讲成“脚镣和手铐”把“甫”讲成“刚刚”都是符合句意乃至文意的。第二题采用比较两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题型,要求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数以威福撼同根据文意,此句是说朱亮祖多次用权势威胁动摇道同,(威福,指权势。现成语有作威作福),这里的以是介词“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它该讲作“凭”,其实仔细体会,“用”20\n在这里有“使用”的动词意味,而且朱亮祖专横,他确实直接用权势威胁动摇道同;如果讲成“凭”,就表达不出这样的意思了)。“辄巧诋以罪”是个文言文特殊句式即状语后置句,“辄巧诋以罪”,“巧诋”据文意,可知是“诬陷”之义,联系文意是说土豪用罪名诬陷达不到他们满意的货主。因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再看“条陈其事奏之”,据文意,是说道同逐条叙述朱亮祖的事情奏告朝廷,因而这个“其”是代词,“他的”。“帝不知其由”,据文意,是说皇帝不知朱亮祖做不法之事,反而诬陷道同讪傲无礼的缘由,这个“其”是代词“其中的”。因而可判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三题是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可看作是扩大了的对实词的考查。同样把对这些词语的解释代入到原句中验合,根据文意、句意,则①项把“严惮”解释为“非常怨恨”是讲不通的。原文讲布政使徐本平素敬重道同,可是这次要徇私情让道同放走不法医生时,道同说了责备他的话:“徐公竟然也要仿效永嘉侯吗?”而最终还是打完了医生的板子才放走。讲完了这件事,文章说:“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是说从此上级官员更加惧怕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为这样严正执法而招致灾祸。据文意,“上官”是指“布政使徐本”之类人,他们畏惧道同是因为道同太严正,但绝没有“非常怨恨”道同之意。同学也不能把朱亮祖陷害道同与此事相混淆,认为“非常怨恨”的解释对。其实“严惮”根本没有“怨恨”之义。第4、5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意思的理解(兼考查了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只要把握住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本着“20\n句不离篇”的原则,是不难做对的。第4题中第①句的重点词是“赖”,“赖”既有“信任”之义,也有“依靠”之义,只有根据文意来判断哪个解释对,仔细体会文意,当然是“依靠”正确。第②句的重点词是“屈”,还是要联系文意来判定,文中说“亮祖不能屈”,好似指朱亮祖不能使道同屈服。因为朱亮祖权势大又专横,他自认为是可以使道同屈服的。如果译成“亮祖不能屈从于他”,等于说朱亮祖不能向道同屈服,是脱离了语境的错误理解。第5题第①句中的重点词语是“会”和“奏”。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知识,“会”有“恰巧,正赶上”之义,而没有“随后”之义;“奏”这里指“奏章”,也不是指“送奏章的人”。第②句中的重点词是“竟”,它在这里是动词“完毕”之义,做“笞”的补语,“笞竟”是“打完了板子”之意,决不能把“竟”讲成“竟然”做“笞”的状语。再联系文意,前面说“同方笞一医未竟”,那里的“方”是“正在”之义,“未竟”就是“没打完”,和后面的“笞竟始遣”正好呼应,这也是提醒我们答题时,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文意,从而解决好词句问题。第三步是“能辨析”。第6、7两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文意的准确理解的,需要对回答问题项做认真的辨析,以判定正确的选项。第6题要求从六句话编成的四组选项汇总选出全都说明道同严正刚直的一组。做这类题一定先要注意题干限定的条件,从而根据其要求去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符合要求——能说明道同“严正刚直”20\n的语句,再进而去选出正确的项。通过逐句分析或辨析,也要回到原文中去验正。第③句“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不是说道同的品性,而是土豪的恶意行为;第⑥句的“遣卒语同释之”,是布政使徐本让士兵来说情放过不法医生之事,也不能说明道同的品性。而①②④⑤句都是能说明道同刚正品性的,其中有难度的是第⑤句,此句是县民哀悼痛惜道同。恰恰是道同刚正引起百姓对他的爱戴。这样正确的选项是D。第7题考查对文意全面、准确的把握,需要认真辨析。经过逐项的和文意验合与辨析,C项中所说“富民罗氏娶朱亮祖的女儿”是不符合文意的,原文中是说富民罗氏巴结献媚朱亮祖,把美女献给朱亮祖来讨好,进而依仗他的权势做坏事,这可以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和把握文意而辨析C项的这种说法不合文意。再说“纳”有“送交,收取”之义,在本文词句中是“送交”之义;如果是“娶朱亮祖的女儿”,原文不会说“纳女于亮祖”而应该说“娶亮祖之女”。至于其它各项的叙述通过辨析是符合文意的。以上就例题让同学做了练习并相应的做了辅导,请同学认真总结经验,从而真正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答题方法,切实提高应考能力。多阅读一些文言文,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很重要,请同学针对自己的能力状况,在确实学好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的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练习,并且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相信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20\n2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