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76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永州市冷水滩珊瑚学校唐绍能)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注重其工具性,更要发挥其人文性作用;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要精讲少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疏理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建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可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时,依然是“涛声依旧”,手执的是新课改教材,实施的却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仍然按应试教育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是切切实实的“新瓶装旧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勿加了苗圭鮒徃田古AH:“读书百遍,翼义自见。”指的就是读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了。可现在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先范读一遍或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如有可能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对一些篇幅比较长,读起来比较拗口的文章,在课堂上根木不让学生读,怕学生读不好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结果对于文言文教学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诵读就没有利用起来了,学生对字形还没看清,字音还没读准,对课文还是陌生的,对于你的讲解,他们有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能收到教学效果吗?二、教师以串讲为主,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相去甚远,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都有“怕”和“厌”的情绪,于是乎有的教师就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越俎代庖,采用以串讲串问为主的方式组织教学,逐层逐段甚至逐句逐字讲解串通文意,读一句,讲一句,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处在这种单调而沉闷的教学氛围之下,木来对文言文有畏难、厌烦情绪的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三.文言文教学纯粹变成了知识技能传授课,背离了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过分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等,语文课变成了知识技能传授课,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被支解为一个个与考试相应的知识点,这种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不仅难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反而让学生在麻木地听讲中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组织文言文教学比语体文教学困难,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不够重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n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的学。其实与语体文相比,文言文的教学既有他的个性,也有共性,语体文的一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教学。结合这些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其工具性,更要发挥其人文性作用。大家都知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肯定不例外。而现在我们过分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其实际就是只注重了其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它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文言文教学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要求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它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则在于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上,而应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研求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课文内容恰当联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鱼,我所欲也》除了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虚词“向、为、之”等的用法及意义,了解作者论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过程及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理解孟子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的艺术特点。又如《岳阳楼记》,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还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二、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木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诵读训练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经验。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默读、齐读、跳读、精读、分角色读等,不要限于“读课文一至两遍”之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理解文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和作考进行心灵沟通,品味古文的意蕴美。文言文诵读分三个步骤:i、藁一步;前读。要求学生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辨准语句结构,区分不同语气,把握好停顿节奏,了解大意,整体感知。2、第二步:理解性诵读。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读出来,通过诵读,结合注释弄清每个字的词义,搞清楚每句的语义,读懂文章。3、第二昜:有感情的品读。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n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品味岀语感。女口《岳阳楼记》第2、3、4段把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起来,句式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只有反复诵读才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才能领会到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句,以及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得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才能体会到文章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才觉得“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等等;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J景明心喜,景暗心悲。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领悟出作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才能受到感染,激发出强烈的止确的忧乐观。如果教师以讲解替代学生的诵读、领悟,是绝对不会激发出学生的情趣的。三、精讲少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刚接触文言文的低年级学生外,他们或多或少已掌握了些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体现当前的教学新思潮,借鉴研究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尽量摒弃串讲串问的方法,精讲少析多练,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让他们养成看注释的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可以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字,了解文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大胆质疑,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或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与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师生互动。不难理解的句段可以让学生讲译、分析,教师再根据引导学生进行修止、完善。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或句子,教师可以进行串讲或简要点拨,再引导学生挖掘词句的思想内涵,进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岳阳楼记》第三四段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试着结合注释去翻译、分析,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理解就更加透彻了。而第5段是全篇的核心,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学生从未见过,而且对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有必要串讲。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阔大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的呢?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一步步市浅入深地设疑“古仁人之心是怎么样的呢?作者又是如何得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的呢?作者又由古仁人之心得岀了一个什么论断呢?”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并组织他们讨论,他们就很轻松地理解到作者是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认识、感受。又如《鱼,我所欲也》的论证过程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些问题,市浅入深,启发、点拨,才能让学生把握到作者运用了具体事例、止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n小'°师生互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四、引导学生学会疏理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文言文基本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积累文言知识,要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的活用,特殊句式等作为重点,碰到教材中某个知识点就要引导学生把相关联的知识相互贯通、归纳整理,在不断的融通中慢慢掌握知识。如中学生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时,就要告诉他们文言实词的解释一般可以通过“加字”(组词)或“替换”的办法来解决。“必细察其纹理”中的“细”、“察”就可以通过加字法来解释,其意思分别是“仔细”、“观察”。“昂首观之”中的“昂”、“首”,可以通过替换法来翻译为“抬”、“头”。又如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与意义是阻碍学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只拦路虎,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类,找出特征,便于理解。在《陈涉世家》中基木上来了个“聚会”。它的三种用法在“集合”。“辍耕之垄上”中的“之”作动词,意思是:至I」、去。它的明显特征是:在表地点名词的前面,且充当这句话的谓语。“鸿鹄之志”中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它的明显标志是:它前面是名词不达意或形容词,后面是名词,且前面的词对后面的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二世杀之”中的“之”是代词,代公子扶苏,作“他”解释。它的明显特征是:位置在动词后面,且充当宾语。在教学时必须将文中的“之”字句选择岀来,还要将以前接触到的带有“之”字句子列出几个典型,让学生练习。另外在教学中要适当穿插知识,扩大知识面,有所发现,并能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阅读文章。学《醉翁亭记》可以联系前面学习了的《岳阳楼记》,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借写景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怀和政治抱负的散文;学孟了的《鱼,我所欲也》可以联系己学过人的另一篇论说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这两篇文章在论证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思想认识,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辅以恰当的引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厚实学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