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13页

  • 44.5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很多人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通五经,贯六艺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③13/13\n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④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⑤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⑥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侘傺[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选项   实词  课文例句     解释   课文篇目A   拔   拔石城   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13/13\nB   附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归附   《论积贮疏》C   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涉江》D   北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败逃者  《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斤,斧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践、踏,用脚踢)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慎而恭敬)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3/13\n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简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13/13\n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  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在B中,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  6,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优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3/13\n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B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C句借助“竭”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D句中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  7,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法)语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这些语境来推断。  A,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B句中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8,代入推断法:仅适用于选择题。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高考)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B项把“审”释为“知道”,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D项把“信”释为“使者”,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C项把“樵”释为“打柴”,关键看是名词还是动词,从“取樵”这一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柴”,所以本题选C。文言词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察,除了考查学生实词的积累情况以外,突出强烈了判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重点考查语言推断能力。所以考生在掌握足够量的实词以后,重点应放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要求上,掌握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技巧。  一、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概括的,但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具体的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但要理解每个词的基本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每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13/13\n  例如,1997年全国题中这样一道小题:“我为子不孝;以至是”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有四个选项: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根据语境分析可知,唐高宗这句话是对狄仁杰“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的回答,故而应选C.可见,“因文定义”是阅读中的一个原则。  二、据形索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如“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的“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又如“刃”,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锋,可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刃”用其本义。  三、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句子的结构进行语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语境中的意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它们的意义。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四、结构分析法  高考选文尽管多是史传类的记叙文,但与现代文相比,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仍然很突出。因此,根据相对应的上下句中相并列相对照的结构来推断词义,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有效方法。如《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中“通”和“贯”是同义并列,均为“精通”之意。  五、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中的一道小题:下列句中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13/13\n  四项中划线字在当时课本上均有出现:“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战》),“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可参考、联想课文语句意与之比照,进行判断,C项中“乘城”应为“登上城墙”之意,故C项为答案。  另外,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联想我们平时掌握的相对应的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疾”字推断是“强”的意思:“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之,是“寻求,寻找”之意。  六、修辞推断法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意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要考虑到修辞的因素。例如,“仆赖无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报任安书》)中的“待罪”不能解释为“等待犯罪”,而是做官的谦词。意谓身居其职而不能胜任,必将获罪,故谓之“待罪”。“虽少,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这里触龙两次说到死,一处说自己的死,叫做“填沟壑”,一处说太后的死,叫做“山陵崩”。“死”是人所厌恶的,故不直言,而婉转地说出“死”的意思。这里用了委婉的修辞,理解时应注意。  七、识别、推断通假法  首先,当遇其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五人墓碑记》)中的“信”就只能解释为“伸”,文意才畅通。再如“今若遣此妇,经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中的“取”字,解释为“争取、夺取”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八、代入检验法  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也不失为推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的一道小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贾”字在这里读作“gǔ”。考生一般能够掌握它有“买进”与“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可以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思,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等意思。但把题中所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如此检验,正误分明。  只要广泛阅读,大量积累,系统归纳,寻找规律,重视课内外知识沟通,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肯动脑筋,灵活运用方法技巧,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13/13\n《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字形推词义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绳索  (2)金就砺则利(《劝学》)       磨刀石  (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  (2)自放驴,取樵炊爨    灶  (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  (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  (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  (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意思为“时间短”13/13\n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  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未到”。  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  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13/13\n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    做名词,登上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  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忧虑)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  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3/13\n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破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后退)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傲慢)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  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13/13\n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13/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