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文言文阅读 3页

  • 33.50 KB
  • 2022-08-24 发布

浅谈高考文言文阅读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浅谈高考文言文阅读淮滨第二高级中学李超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博大深邃的文化渊源,蕴涵了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华夏文明,我们不应该学习继承吗?然而在高考语文考试中,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总是心有余悸,担心自己读不懂文言文文本,害怕自己做不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只要我们对近年来的文言文文本及试题结合高考考纲中的相关说明进行一些研究、比较就会明白: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了解了出题规律,掌握了解题技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全国普通高校2006年语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说明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里说的“浅易”标准是:(1)词汇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文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3)文章体裁是记人叙事形式。(4)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较少。(5)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其实,“浅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所谓“浅易”程度的不同认识。因而这里的“浅易”应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开启古代语言文学府库的钥匙,如何披荆斩棘闯过路障重重的高考关口,熟练地在前贤文海中徜徉遨游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读方法。一、考题文本取于课外,知识能力源于课内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文章大多为史传类文章,这类文章具有如下特点:1、选材多出自历史著作,如《史记》、《三国志》、《旧唐书》、《资治通鉴》等。2、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精练。3、主人公多是有名的文臣武将。4、思想内容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鞭挞奸佞邪恶为主。或表现爱国情操,或表现清正廉洁的品质,或表现忠直守法的精神。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考生要借助课本文言文梳理、积累文言文知识,优化文言知识结构,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要做为重点复习,以此为基础,编织出知识网络,注意提高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认真真地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此外,官职变动词语使用的频率较高,平时必须予以积累、重视。授予、提升官职: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调动官职:迁、转、调、徙、补、改。降职、罢免官职:贬、谪、出、罢、黜。还要熟悉史传行文的特点。史传文章一般围绕人物的性格品质,叙事概括简练,常把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也常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二、试题文本趋于浅显,选材内容情钟传记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3\n李若水传》、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赚》、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主人公胡质胡威父子)、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2003年选自《旧唐书•裴矩传》、2004年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2005年选自《北史•裴侠传》、2006年选自《南史•何远传》。以上选文均为浅易的文言文,并且以史传文为主,以《三国志》《史记》《汉书》新旧《唐书》《宋书》等历史著作为主。从文言文角度讲,这些文章多为有代表性的较为典范的古文。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具有积极健康的现实意义的人与事,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的案例。这些文章,素材、人物是古代的,但思想的内核很多是现代的,学生阅读和理解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一、掌握正确阅读步骤,静心从容观照思考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整体阅读刘勰以为:“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这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要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应像鱼鳞似的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要求:第一,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第二,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高考史传类文章一般是经过加整理的人物小传,此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记叙,阅读时可从三个方面把握:1、明确主要人物身份,如朝廷官员,功臣烈士、高人文士。2、明确所记叙事情的类型,如官场运作、官职升迁、对上进谏、宽爱士卒。3、理清事情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的动机和态度。第二步:细读题目数学方法很多,像代入法、换元法、分组法、合并同类项法等等。如果把这些方法融会到语文学科,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文言文阅读题后的第一个关于实词考查的题目(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解题时可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代入原句,再结合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贯通文意,若能,则说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要求:第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第二,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度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或保持操守,善于破案;或处事高明,勇而有谋;或清正廉洁,性行俭素;或重视教育,举荐人才;或严于执法,惩治恶霸;或勤于治政,劝民农耕。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一篇文言文中,围绕主要人物往往还会有若干个次要人物,理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主仆关系等)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无疑是有较大帮助的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3\n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邻里相推,来曾却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知新知。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生句,积句成章。”可见,句乃字与章的“技经”之处,是理清文意各准确解题的切入点。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踏破铁鞋无项选”之时,不妨利用句子结构旁敲侧击,也许能“以四两搏千斤”、“得来全不费功夫”。如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句中的“追亡”与“逐北”相互对应,即“追”对应于“逐”,“亡”对应于“北”。由“追”“逐”同义可知,“亡”“北”也应同义。“亡”义为“败逃者”,那么“北”之义也应是“败逃者”。由此可判断该项对“北”的解释是正确的。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简介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注意,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这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在于平时持之以恒、勤学苦练。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