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信息编组试题解答技巧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4浙江卷13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但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一句,根据原文“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一句可知,说的是汉代萧何所筑河堰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许逖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又如2005山东卷是选出“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而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句根据原文“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可知,说的是吴翁乐善好施之举。\n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如04年全国卷Ⅰ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再如2005年广东卷是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以下两例: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n的一组是()(2005辽宁卷)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05江西卷)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例1中“胆量”是指“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显然它不是指程序化的言行,而④句的意思是“我冯道掌管文书起草,怎敢不履行职责”,这是冯道奉命行事之语,根本谈不上“有胆量”。考生如果对“胆量”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类似的有2005江苏卷“全部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一题,考生要清楚“智谋”是“智慧和计谋”,重在“讲求谋略”。例2中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有意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05全国卷Ⅱ)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n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向楚庄王求取封赐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之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试题解答技巧:分析概括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文的人、事、主旨、情感、技巧等是否清楚准确理解。考查方式多是选“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这就为考生提供了解答的捷径和技巧,即把握命题人在“设误”上的典型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事不清,张冠李戴: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乙人,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对甲做的事说成为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例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对照原文,选项中的“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文中的太祖)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n再如2004年湖南卷第14题D项:“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根据文意: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文章显然是指作者苏轼作歌,而不是“山人所作”。05年北京卷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根据文意,鲁国赶走庆封是“齐人以为让”(齐国人责备鲁国),而不是“荆灵王”。2、时事颠倒,前后杂糅:命题者有意思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以致于把发生在甲时甲地甲职的事说成在乙时乙地乙职做的,从而造成干扰,产生“不正确”选项。此类与前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事不同。这主要考查考生全面理解和细心。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14题A项:“吴隐之学识渊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上。从原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尚未担任吏部尚书。命题者有意思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干扰考生的。考生还是细心为妙。3、歪曲概念,混淆是非:命题者人为地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或者文中主人公本来是这个意思,选项却解说成另外的意思,把未然说成已然,把想法说成行动,把被动说成主动等,从而造成干扰。这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例如200\n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4题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此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对原文“尝竟不见用”的曲解。“尝竟不见用”的意思是说“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竟”是最终的意思,而不作“竟然”解;“见”在这里表被动。又如05年全国卷第10题: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从原文看,李贵的交代是迫于裴侠的威严而自己主动坦白的,而裴侠并没有去“敦促”。还有05年辽宁卷第7题A项、2004年福建卷第14题B项、江苏卷第14题D项、湖北卷第14题D项、2003年全国卷第14题C项都属此类。这是命题人最常见的“设误”手段,考生应特别重视。4、以偏概全,因果失实:命题者有意地添加或遗漏文中有关内容、观点,导致归纳、概括不当;或者无来由地强加因果、生硬下结论,甚至无中生有,从而引起干扰。如2004年重庆卷第14题D项: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由文中“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可知选项所说的“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当属无中生有;05年重庆卷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最后结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显然不准确,因为前面的“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不能体现“自律不贪”的品质。\n5、夸大其词,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一件事做得不妥,却说成其整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本来只有几个人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这是命题者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而造成的干扰。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14题C项:“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此项“但”之后说桑怿外柔内刚,不善言辞是对的,但说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则是曲解了愿意,夸大了事实。原文虽说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可“亦自修为威仪”“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评述则更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了。 除此之外,命题者还可能设置诸如选项间自相矛盾、分类组合不当、正误连排以及多种错误交叉混编等干扰项,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必须善于整体把握,强化语感,审清题干,读全读准,迁移联系,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筛选信息,准确判断,答题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运用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1—2题。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n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①有大将六人,特进白巡降贼,巡阳许诺。②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③其后复夜缒人,以死士五百斫潮营。④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⑤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⑥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城中,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当时,朝廷的音讯城中一点也得不到。B.令狐潮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特意以兵力不足、难以与敌对抗为由劝说张巡投降。\nC.两军接战,张巡抓获敌军将领十四人,斩杀敌兵一百多人,令狐潮连夜逃跑,退入陈留城不出。D.张巡将擒获的妫、檀两地士兵和胡兵全部杀掉,而荥阳、陈留等被胁迫来的士兵,就释放回家。(二)阅读文章,完成文后3—4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予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椎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n。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大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戏,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史记》一二O卷《汲郑列传》)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通负:拖欠款项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郑庄“廉,内行修洁”的一组是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③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④尝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⑤中废,家贫,宾客益落⑥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当时曾经担任过项羽的将军,项羽死后,不久也就归顺了汉朝。B、郑当时以行侠仗义为自豪,解救了张羽,名声传扬在梁楚一带。他喜欢结交朋友,常常夜以继日邀请拜谢宾客。C、郑当时喜欢黄帝、老子的言论,仰慕年高有德的人;他年轻,官位卑微,但交游的朋友都是与他祖父同辈的人。\n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简析]:1、A。①②③均为张巡智谋之举;④说的是雷万春和令狐潮,⑤仅写贼兵败退,并未直接写张巡的智谋,⑥只写百姓弃贼归顺。2.B。六员大将并非“令狐潮手下”,而是张巡的部将。3、C。①是说行侠仗义,④是说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不敢表明与皇帝不同的意见,⑤是他“廉”的结果和宾客的势利。4、A郑当时未当过项羽的将军,是他的父亲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