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答案 5页

  • 54.00 KB
  • 2022-08-24 发布

课外文言文答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2011学年期末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卷(教师)(共十篇,每篇10分,共100分)(一)吕蒙正不为物累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宋太宗赵匡义)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唐代贤臣李靖)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1、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2分)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间”应是“机会”的意思)(2分)  A.太宗尤所眷遇眷遇:器重,宠信B.有一朝士家藏古鉴鉴:镜子  C.欲因公弟献以求知知:了解,重视D.其弟伺间从容言之间:时间 3、请将文中“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大概)没有(少)嗜好而不受外物牵(连)累.过去(古代)的贤人也难以做到。  4、这个故事写出了吕蒙正廉洁不贪而又宽厚幽默(诙谐)的性格特点。(4分)(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答:(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分)答: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4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三)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神探(或:破案高手)。(2分)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5分)   答: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说出两点依据大意给4分,说得清楚给5分)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n(四)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称赞(2)不知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效法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1)问元方父亲为官时如何赢得称赞;(2)问自己和元方的父亲谁效法谁。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五)管仲、隰朋①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1、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3分)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伐孤竹(攻打)(2)春往冬反(通“返”返回)3、用自己的话说说管仲、隰朋是怎样解决所遇到的困难的?(3分)迷路时,管仲放老马在前引路,队伍跟在后面,找到了路;缺水时,隰朋根据蚂蚁的生活习性,在蚁穴旁挖而得水。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或事物学习,特别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n(六)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1.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或谓君不善学(有的人)(2)王生惊觉,谢曰(道歉)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内容?(3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在李生的一再帮助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4、读了本文,你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获?(至少3点)(3分)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③择善而从之④及时改过译文: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只要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原来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是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者最大忌讳,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答:怎么能够因为情况危急就抛下他不管呢?2.(2分)画线句子中的"此"是指代__"贼追至"。3.(4分)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答: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n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八)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1.划分节奏(4分)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2.翻译: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2分)况且我只听说用德行为国增光,没有听说过用妾和马的。3.从文中可以看出季文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应怎样立身处世?(4分)季文子是一位严于律己,生活节俭、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人。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追求以节俭为荣,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物质的享受。(九)高帽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①。”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①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1、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2分)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宜慎之(应当,应该)(2)汝言亦不为无见(见识)3、“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其人”高帽为什么少了一顶?(3分)因为他的老师已欣然接受了一顶。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反映了怎样的现象?(3分)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少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译文: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n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十)用人之道太宗(1)令封德彝(2)举贤,久无所举。上诘(3)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4),各取所长。古之致治(5)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注释](1)[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2)[封德彝(yí)]名伦,太宗手下的官员。(3)[诘]责备。(4)[器]器具,器皿。(5)[致治]治理好国家。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1)正患己不能知忧虑,担心(2)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只是2、翻译句子。(3分)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古代治理好国家的人,哪里会从另外的朝代借人才的?3.太宗批评封伦“诬一世之人”的理由是什么?(2分)因为封伦为自己长久不能举荐贤才辩解道:当今没有奇才。4.全文阐述的道理是什么?(3分)用人要学会取人所长,知人善用,勿太追求完美。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道理:要知人善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