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中短语 9页

  • 118.84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状中短语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状中短语目录:1、实词性状语:1)形容词作状语;2)数词作状语;3)时间词语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5)其它实词性词语作状语。……………………………………………………………………………………12、介宾性状语: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2)其它介词状语。…………………………………………………5状中短语时常充当状语的,有实词性词语,还有介宾短语和副词注意:这里明确了状语的基本构成。。关于副词做状语的情况可以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副词部分,这一节主要介绍实词和介宾短语做状语。一、实词性状语在实词性词语中,经常用做状语的是形容词、数词、时间词语、方位词,此外名词、疑问代词和动词也可以做状语注意:这里明确了实词性词语做状语的基本构成是:形容词、数词、时间词语、方位词、以及名词、疑问代词和动词。。关于方位词做状语的情况,请参考第三章第五节方位词,这里不再介绍,以下介绍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1、形容词做状语形态形容词、事态形容词注意:形容词分为:性质、形态、事态三类,除性质形容词外,其余二类均可以作状语。其中:形态形容词主要表示人、物、事的形态、数量特征。可以做谓语、状语和定语。事态形容词主要表示对行为、事态的评价,可以做谓语、状语,很少做定语。常做状语,主要说明形态、数量方面的特征。注意1:形容词做状语时,很少加“而”注意:这里是古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与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是大的不同点。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通常要加“而”。。例如:○《论证·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父母健在,就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门,就要去父母知道的地方。)本例中的形容词“远”是形态形容词,做动词“游”的状语。○《战国策·赵策一》:楚人久伐而中山亡。本例中的形容词“久”是事态形容词。注意2:在复音形容词中,有后缀“然”的最常用做状语,有后缀“焉”、“尔”的,较常做状语。有后缀“尔”的形容词做状语时,一般要有“而”。以上这些状语一般都有一定的描写性。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油然:盛兴貌。作云,沛然沛然:充盛貌;盛大貌。下雨,则苗浡然浡然:旺盛兴起的样子。兴之矣。(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本例中复音形容词“油然”、“沛然”、“浡然”分别作动词“作”、“下”、“兴”的状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谆谆:反复告诫、再三丁宁貌。焉如八九十者,不能不能:不可能、不可以。久矣。(而且年纪还没满五十,就絮絮叨叨好象八九十岁的人,不可能活得长久。)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谆谆焉”作动词“如”的状语。○《论证·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轻快地回答说。)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率尔”后加“而”作连谓短语“对曰”的状语。2、数词做状语数词常做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次数。例如:9\n○《吕氏春秋·察今》:病万变,药亦万变。本例中的数词“万”作动词“变”的状语。○《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梁:魏国的简称;使:使者;反:通“返”,即往返的意思;固辞:古礼以再次礼让为固辞,后以坚决推辞和谦让为固辞。。(魏国使者多次往返,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本例中的数词“三”作动词“反”的状语。注意:数词的“一”(有时写作“壹”)做状语时,除了表示次数之外,还有下述四种意义,与一般数词又有不同。1)“一”可以有“皆”、“完全”、“实在”、“竟然”等意思。例如:○《礼记·三年问》: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成文理,则释之矣。(壹:皆)(所以先王对此确立折中折中: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制定限制,皆使大家完全可以做到合乎情理,然后再除去丧服。)本例中的数词“壹”作动词“使”的状语,具有“皆”的意思。○《史记·吕太后本纪》:元年,号令一出太后。(一:完全)(少帝元年,朝廷号令完全出自太后。)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出”的状语,具有“完全”的意思。○《庄子·大宗师》:固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一:实在)(原来真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呀?颜回实在觉得奇怪。)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怪”的状语,具有“实在”的意思。○《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之于寡人注意:“于寡人”:“于”宾短语作补语,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句中“之”是指代前面所说的事情,这里好象差一个谓词,是不是省略了?,一至此乎?(一:竟然)(静郭君对我,竟然爱到了这个地步呀?)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具有“竟然”的意思。2)两个“一”呼应使用,可以对举两种交替出现的现象。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治”、“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左传·昭公十六年》:一共共:通“供”,供给的意思。一否注意:这里省略了“共”,应该是“否共”,即“不共”的意思,为罪为罪:“为”宾短语构成的目的状语,可译为:“因为罪过”。滋滋:<副>表程度,可译为:更加、愈益。大。(一次给了,一次不给,因为罪过会更大。)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3)“一”重叠后做状语,表示逐一或依次而无例外,常有“一个一个地”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听”的状语,表示“逐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摇树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揭遍)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摄”的状语,表示“一个一个地”。4)“一”用在复句或连谓结构的前一部分,表示后一部分所述的事实,是紧接着前边出现的;或表假设,或表时间短促,有“刚一”、“一旦”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曰:“位其其:<副>表反问,可译为:难道不可不慎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死于诸侯“于诸侯”:于宾短语作处所补语,“于”可译为:在……中。,况其下乎?”(一:一旦)(君子说:“身份难道不可以不谨慎对待吗?蔡、许两国的国君,一旦失掉了他们的国君身份,就不能列在诸侯之中,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呢?”)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失”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假设。9\n○《史记·平原君列传》: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于九鼎大吕”“于”宾短语,在形容词“重”之后,属比较补语结构,可理解为:“而使赵比九鼎大吕重。”。(一:刚一)(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时间短促。注意:在表示两次或第二次时,通常用“再”,而不用“二”。例如:○《战国策·齐策一》: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再战而再胜秦:再次交战,再次胜秦国。)○《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于是:连词,表示承接。三呼邪?(再呼:第二次呼喊)3、时间词语做状语这里的时间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包括时间量词时间量词:用来说明与行为变化有关的时间的量词。常用的有:日、月、年、旬、岁、世、朝、夕、夜、宿等。时间量词常做状语,还可以做谓语、定语、宾语。和时间词时间词:表示时间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历法时间词和相对时间词。等。时间词语做状语常见下述三种形式。1)加有定语的时间量词做状语。这种状语说明比较确定的时段,常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延续的时间,有时也表示经过某段时间之后,才发生某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本例中加有定语“火”的时间量词“三月”做动词“灭”的状语,表示大火燃烧延续的时间。○《史记·陈丞相世家》:陵怒,谢疾免疾免:因病免官。例如:《史记·儒林列传》: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杜门杜门:.闭门,堵门。竟不朝请朝请: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泛称朝见皇帝。,七年而卒。(王陵发怒,称病辞官,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本例中的时间量词“七年”做动词“卒”的状语,表示经过七年之后,才去世。2)相对时间词常用做状语。例如:○《韩非子·难三》:郑子产晨出。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晨”作动词“出”的状语。○《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循表而夜涉:连谓短语作谓语。。(淮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里渡河。)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夜”作动词“涉”的状语。注意1:“今”做状语时,有时有“很快”的意思。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以王为能市马”:“以…为…”句结构,主语和谓语分别在“为”前后,可译为:认为……。,马今至矣。(今:很快)(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要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会到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至”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竖子竖子: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不足与谋,吾属吾属:我等,我们这些人。属:类今为之为之:“为”宾短语组成的被动句。虏矣!(今:很快)(小子不值得共商大计,我们这些人很快就会被他俘虏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虏”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注意2:相对时间词常组合在一起做状语。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义与单用时常不完全相同。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亡我,几亡矣。”(朝夕:不时)(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说:“鲁国不时进攻我们,我们几乎就要灭亡了)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朝夕”组合一起,作动词“亡”的状语,表示“不时”。○《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注意:这里的动词“至”作补语。,岂敢反乎?(日夜:时时刻刻)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日夜”组合一起,作动词“望”的状语,表示“时时刻刻”。3)“岁”、“月”、“日”、“时”等可以单独做状语,它们主要表示“经常”、“总是”、相当于9\n“岁岁”(每年、年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时时”(不时)的意思;有时还可以表示按照一定的规律;“日”有时还可以表示“一天天地”。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月更刀,折也。(岁:每年。月:每月)(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本例中的时间词“岁”、“月”作动词“更”的状语,分别表示“每年”、“每月”。○《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日:每天)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闻”的状语,表示“每天”。○《礼记·月令》:季春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行冬令冬令:冬季施行的政令,后世指冬季的气候。也指冬天。如: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则寒气时发。(时:不时)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发”的状语,表示“不时”。○《国语·周语下》:于是乎于是乎:连词。于是。表承接。气无滞阴,亦无散阳散阳: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时:按照一定的时令。)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表示“按照一定的时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事日急急:<动>着急、使焦虑。,诸公莫敢复明言明言:犹明辩,明白辩说。例如:《庄子·大宗师》:“汝必躬行仁义而明言是非。”于上注意:“于上”:“于”宾短语作补语,引出交际对象。“上”:皇上。。(日:一天天地)(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说明这件事。)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急”的状语,表示“一天天地”。4、名词做状语名词做状语在先秦并不常见,到《史记》中增多。名词做状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性的,另一种是实在性的。1)比喻性的状语是用名词作比喻来说明有关的行为或人、物。这种状语如果用人、物的外形作比喻,常说明某种形态;如果用人、物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常表示完成某个行为时所持的态度注意:名词作状语,可用于比喻性的状语,其又分为,人、物的外形比喻状语和人、物的内在关系比喻状语两种。。例如:○《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人立:像人一样站立。)本例中的名词“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是说“豕(猪)”站立起来像人,这是用人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儿啼:像孩子那样啼哭。)本例中的名词“儿”作状语修饰动词“啼”,是说老人象小儿一样哭泣,也是用小儿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师事之: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本例中的名词“师”作动词“事”的状语,“师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老师的人,而是说像对老师一样,即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为我”:为字短语作目的状语,表示服务对象,可译为:替。,吾得兄事之。(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本例中的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兄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兄弟,而是说像对待兄弟一样,即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2)实在性的状语不是比喻,而是某种事体确实与行为有关。事体可以是工具、准则、处所等注意:名词作状语,可用于工具、准则和处所等事体状语。。例如:○《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9\n(剑斩之:用剑斩杀他们。)本例中的名词“剑”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工具。○《史记·陈涉世家》:失期失期:耽误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法皆斩。(法皆斩:依据法令都要斩首。)本例中的名词“法”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准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以秦王之威:“以”宾短语作工具状语。,而相如廷叱之。(按秦王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敢在朝庭上呵叱秦王。)本例中的名词“廷”作动词“叱”的事体状语,与“叱”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处所注意: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用”或“拿”;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准则,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依据”、“凭借”;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在”。。5、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注意1:疑问代词做状语时一般构成疑问句。注意:疑问代词作状语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形式上相似,但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述语不另带其它宾语。而疑问代词作状语时,则述语带有其它宾语。例如:○《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言事?(赵胜我怎么敢谈论这件事情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言”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战国策·赵策三》:梁王安得晏然宴然:平安、愉乐貌。而已乎?注意:疑问代词作状语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区别。(魏王哪里能够得到平安快乐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得”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注意2:动词与动词性词语连用时,通常构成连谓短语,所以做状语比较少见注意:这里讲明了连谓短语与动词做状语的基本形式差不多,要从语义来分析其做状语,还是连谓。。例如:○《史记·田叔传褚补》: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本例中的动词“坐”作动词性词语“观成败”的状语。○《汉书·李广传》:破败广军,生得广。(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本例中的动词“生”作动词性词语“得广”的状语。二、介宾性状语介宾短语做状语时,最常见的有两种:工具状语、偕从状语,此外还有目的、与事、与物状语,以及时间、处所状语等这里明确指出:介宾性状语有七种。。介宾状语中最常用的介词是“以”和“为”、“与”,此外还有“自”、“于”、“由”、“从”注意:这里明确指出:构成介宾性状语的介词有七个,其中常用的有三个。同时可以看出,由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原本是最常用的,但多用于介宾补语。而次于“于”的介词“以”却多用于介宾状语。等。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1)工具状语这里所所说的工具,是广义的。工具状语主要由“以”宾短语充当,在这种状语中,“以”可以理解为“用”、“拿”、“凭借(着)”、“根据”、“占有”以及“按照”等意义。除了“以”之外,“由”、“自”、“从”有时也可以构成工具状语。在这种状语中给介词做宾语的,通常是无生名词,即使有时是使用有生名词,时常也并不表示人,而是表示抽象事物。注意1:在表示“用”、“拿”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具体的,有时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例句中的“子之矛”和“子之楯”都是定中短语。其中:中心语都是无生名词。。(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或“拿”,所引出的事物比较具体。○《左传·定公四年》:王孙由于以背受之。(王孙由于用背去挡)9\n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或“拿”,所引出的事物比较具体。○《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例句中的“神”和“目”都是有生名词,但在例句中都是泛指而表示抽象的事物。(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以”所引出的事物都比较抽象。注意2:当“以”表示“凭借(着)”、“根据”时,它的宾语经常表示抽象事物。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注意:“闻于诸侯”:述补短语,介词“于”引出的是交际对象。。(廉颇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闻名。)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勇气”表示抽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注意:例句中所指出的“言”和“人”都不是具体的人或事,而是泛指,是抽象的人和事。(君子不能凭言的好坏来提拔人,不能凭人的亲疏去废止言。)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都表示抽象。○《史记·滑稽列传》: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以人民往观之者:凭借百姓的身份去看的人。)本例中的“以”宾短语做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人民”比较抽象。这是因为“人民”不表示人,而是表示某种身份。注意3:在表示“按照”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一方面为施事所用,另一方面又对施事是一种约束或限制。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子皮以子展之命例句中的“子展之命”是定中短语作宾语。“饩”是状中短语的中心语。,饩饩:本义:赠送人的谷物。国人粟,户一钟。(子皮按照子展的遗命,把粮食赠送给国人,每户一钟。)本例中介词“以”可理解为“按照”,例中的子皮按照子展的命令去办事时,一方面子展的命令是子皮办事时的依据,为子皮所用;另一方面子皮办事又受了展命令的约束,不得任意而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司空以时平易平易:修理、整修。道路。(司空按时整修道路。)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按照”,例中的时是按照司空的命令去平易道路。注意4:有时,有生名词如果代表了某种抽象事物,也可以作为行为的标准。例如:○《左传·定公四年》: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先王:指的是先王的标准。)(用先王的标准来看,却是尊重德行的)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用”,而引出的事物是行为标准,是抽象事物。○《左传·文公十七年》:以臣观之,将不能。(臣:指的是我的眼光。)(用我的眼光来看,恐怕做不到)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用”,而引出的事物是行为标准,是抽象事物。注意5:“由”、“自”、“从”、“用”带代词“是”、“此”做宾语后,常与“观之”组合在一起,表示根据什么来看某事。注意:“由”、“自”、“从”、“用”在古汉语中均可为介词,而在介词中都有“凭”、“拿”、“用”的意思。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相去:相距;相差。远矣。(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本例中的介词“由”带代词“是”,组成“由”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庄子·让王》: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由此看来,两只手臂比天下更为重要,而自身又比两只手臂重要。)本例中的介词“自”带代词“是”,组成“自”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韩非子·奸劫弑臣》:从是观之,父之爱子也,犹可以毁而害也。9\n(由此看来,父亲爱子,尚且会因诽谤而加害。)本例中的介词“从”带代词“此”,组成“自”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荀子·性恶》:用此观之,然则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人之性恶明矣。(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本例中的介词“用”带代词“此”,组成“用”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2)偕从偕从:一起或共同参与其事。状语偕从状语主要表示率领、操纵、携带的对象等,这种状语大多由“以”带有生名词来充当。当“以”宾短语表示率领的对象时,全句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支配“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注意:这里说明了两点,一是“以”宾短语带有生名词,为偕从状语中的大多数;二是全句的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是通过支配“以”的宾语,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的。所例举的例句是介词“以”表示率领时的例句。。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侵”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率领或带领,例句中的主语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侵”所表示的行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注意:动词“夹”是动词性词语“攻子西”的动词状语。夹攻:从两方面同时进攻。。(狐毛、狐偃带领上军从两方面同时攻击子西)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攻”的偕从状语,“以”可理解为率领或带领,例句中的主语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攻”所表示的行为。注意1:在表示操纵时,如果施事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其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而只让“以”的宾语去完成该行为、变化,那么,此时的“以”与“使”的作用有些相近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操纵时,可译为“使”。同时,这里讲明了构成操纵状语的基本条件。。例如:○《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中心词“霸”的偕从状语。由于施事主语“管仲”并没有直接参与事物的行为、变化,而是“以”的宾语“其君”去完成该事物的行为、变化。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使”。○《战国策·秦策一》: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注意:动词“使”后省略了宾语“齐”,是承前省。。”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事”的偕从状语。由于主语“冷向”并没有直接参与事物的行为、变化,而是“以”的宾语“齐”去完成该事物的行为、变化,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使”。注意2:有时,“以”所表示的操纵意义比较轻微,只是表示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是主导一方,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是协同完成的另一方。这样的“以”跟“与”的作用已经比较接近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操纵时,可译为“与”。。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宴”的偕从状语,由于“晋侯与齐侯宴”表示在这次饮宴中,晋侯是主导,而齐侯是协同,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与”。○《战国策·秦策一》: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天下一有祸乱,大王你就割让汉中与楚国求和。)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和”的偕从状语。由于“王割汉中以楚和”表示在这次割地的事件中,“秦王”是主导,而“楚国”是协同,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与”。注意3:表示“携带”时,“以”的宾语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没有自主权的人,动词经常用运动动词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携带时,既可带人,也可带物,可译为“携带”、“带着”。。例如:○《左传·定公十年》:吾以剑过朝注意:此例句中“以”宾短语作工具状语和偕从状语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用”或“拿”工具,而后者却是“携带”工具。。(我携带剑经过朝廷)9\n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过”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携带”或“带着”,而“以”的宾语是无生名词“剑”。○《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息妫(guī):亦称息夫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陈国人。本系息侯夫人,楚文王灭掉息国后掠其为宠妾。因为相貌美好,也被称为“桃花夫人”。归。(楚子灭亡了息国,带着息妫回归楚国)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归”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携带”或“带着”,而“以”的宾语虽然是是有生名词,但“息妫”并没有自主权。2、其他介宾状语除了以上两种状语之外,其他介宾状语还有目的状语、与事状语、与物状语以及时间状语、处所状语、关涉关涉:关联;牵涉。状语等。1)目的状语目的状语主要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服务的对象,最常用介词“为”构成注意:目的状语包含有目的、原因、服务对象等构成内容,其常用的介词是“为”。介词“为”表示原因和目的时,可译为:因为、为了。而表示服务对象时,则可译为:给、替。。例如:○《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来”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为了”,而“为利”是“来”的目的。○《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而辍广。(上天并不因为人们厌恶严寒就废止冬天,大地并不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不再宽广。)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恶”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因为”,而“人之恶寒也”和“人之恶辽也”表示原因。○《墨子·公输》:公输为我造云梯,必取宋。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造”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替”,而“我”表示服务的对象。2)与事状语与事表示与施事一起参与某种行为、活动的人,与事在参加该种行为活动时,有较大的主动性,并不直接受施事支配注意:这里讲明了两点,一是“与事”是指与施事一起参与某种行为或活动的人;二是与事在参与的行为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一定受施事的支配。同时,指明了介词“与”是构成与事状语的大多数。通常可译为:跟、和、及。。常见的与事有两种,第一种是与事是与施事一起才能完成动词所表述的行为,另一种与事则跟施事都可以单独完成该行为。与事状语最常用“与”。例如:○《韩非子·难一》:吾将与楚人战。本例中的“与”宾短语作动词“战”的与事状语,介词“与”可理解为“和”、“跟”、“同”,而本例句中的施事“吾”和表示与事的“楚人”一起才能完成“战”的行为。○《战国策·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同行。(老虎认为对,所以就跟它(狐狸)同行。)本例中的“与”宾短语作动词“行”的与事状语,介词“与”可理解为“和”、“跟”、“同”,而本例句中的施事“虎”和表示与事的“狐(之)”的任何一方都能独立完成。3)与物状语与物与物:宾语表示祈使、告之的内容,其大多数为动词性词语充当,我们称这些内容为“与物”。(在第三章第一节动词中我们曾经引入“与物”这个概念,请参看)也主要由“以”宾短语充当。“以”所支配的事物,往往是从施事的一方,转移到宾语所表示的一方。这种用法的“以”时常是用在双宾语动词的前面,有时也可以用在非双宾语动词的前面注意:“以”宾短语在做与物状语时,其所支配的事物,是从施事一方转移到宾语所表示的另一方。这点不同于与事状语,是由施事一方支配介宾短语中的宾语一方。同时,介词“以”可译为:用、拿、把、凭借。与工具状语不同的是,“以”所支配的事物,往往是从施事的一方,转移到宾语所表示的另一方。。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以璧授公子。(子犯把玉璧还给公子)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授”的与物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把”,而“授”9\n是常带双宾语的动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以术说卫元君。(荆轲凭借剑术游说卫元君。)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说”的与物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凭借”,而“说”是不带双宾语的动词。4)时间状语、处所状语、关涉状语在古汉语中,时间常用主语表示(请参看第六章第五节背景句),处所常用补语表示注意:这里指出了时间常表示主语,补语常表示处所,这些古汉语的特殊用法。(请参看本章第五节介宾短语),所以这两种状语都不常见。时间状语主要由介词“以”、“于”带宾语构成注意:通常介词于带宾语作处所补语,而当介词“于”宾短语做状语时,表示时间状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宾短语通常是做状语,而“于”宾短语则是作补语。。注意1:由介词“以”、“于”构成的时间状语注意:当“以”“于”宾短语表示时间状语时,介词均可翻译为:在。这里与实词性状语中的时间状语所不同的是,在时间词语前加有介词。,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生”的时间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在”。○《论语·学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本例中的“于”宾短语作动词“哭”的时间状语,介词“于”可理解为“在”。注意2:由介词“于”构成的处所状语,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宋国是先朝的后代,在周朝来说是客)本例中的“于”宾短语作动词“为”的处所状语,介词“于”可理解为“在”。○《史记·封禅书》:文公获若云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在陈仓北面的山坡上,建城立祠奉祀它。)本例中的“于”宾短语作动词“祠”的处所状语,介词“于”可理解为“在”。注意3:关涉状语常由“于”构成,主要表示“对于”,但也不常见注意:从下面句例看,关涉状语中的宾语多为代词或有生名词构成。。例如:○《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例中的“于”宾状语作动词“如”的关涉状语,介词“于”可理解为“对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本例中的“于”宾短语作动词“有”或“为”的关涉状语,介词“于”可理解为“对于”。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