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倒装句三.省略句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2.用“为”、“乃”、“则”等词表示。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夫战,勇气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乃”“为”“则”“是”“皆”(1)此皆良实。(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无标志(1)臣本布衣。\n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其中又可分为: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提前4用“是”“之”将宾语提前。分项分析: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n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n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第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n(《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n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状语后置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躬耕于南阳”。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即“于南阳躬耕”。《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介宾短语后置:“于”“以”(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n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欲信大义于天下欲于天下信大义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D.介词省略E量词省略省主语(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谓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n省宾语(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君与()俱来。省介词“于”“以”(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受之()天也省量词(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