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 文言文阅读 30页

  • 153.00 KB
  • 2022-08-24 发布

专题8 文言文阅读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8文言文阅读  【考点透视】  2012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从选文来看,仍以八、九年级课内基本篇目为主,但命题者更喜欢选用一些经典篇目,如《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隆中对》《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曹刿论战》《孟子》二章等。从考查的内容看,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的解释、关键句子的翻译、朗读节奏的划分、名言警句的默写、成语典故的填空等仍占有相当大的分值,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实词和虚词作为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在2012年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中,有降低难度的趋势,即只考查常用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对其用法、词性不作要求。对实词的考查,有的联系语境才能作答,这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词语意义的题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注意掌握“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的意义,而对虚词则应特别注意掌握“之、而、其、于、以”这几个词的意义。  翻译文言文语句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中考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中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为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  断句,即古人所说的“句读”30\n。断句能力的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考生只有理解了文言材料的大意,才能顺利完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其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最后,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2012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经典题型异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探究性阅读题涉及对原文深刻的思想意蕴、丰富的文学内涵的揣摩,可以使考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省市中考命题者试图使文言文阅读远距离地联系教材,体现“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特点,如欣赏题型、比较题型、评论题型、感悟题型、献策题型、补写题型、联系题型等,让人真正觉得文言文阅读不是简单的字词句,也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识树,而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最富生机、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要想做好此类试题,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课文必须烂熟于心,其次平时要多关注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  【典型例题解析】  (2012年达州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8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30\n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2.下列几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30\n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解析】前三个小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识记和句意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必须读懂、理解并准确翻译,有助于检测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第1题的答案:(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  第2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测试考生对虚词用法的把握水平。答案选D。A项“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意思是“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从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无陇断焉”中的“焉”字相当于“于是,之”,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表示语气的作用逐渐加强,而表示指代的作用逐渐减少,因而在有些句子中就变成了表示停顿或提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B项“惧其不已”中的“其”意思是“他”;“其如土石何”,30\n“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C项“以君之力”中的“以”意思是“凭借”,“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以”通“无”,是“没有”的意思。  第3题,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此题需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参考答案:(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李白为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第4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理解性默写能力,命题以选文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实际引申至对考生知识整合能力及迁移能力的考查,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中考改革的方向。参考答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5题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考查,重在整体性理解,倡导探究性阅读,需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参考答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第6题是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将课内外知识勾连,将考生的知识储存激活,突出对联想能力的考查。联想可谓是课内外衔接的“桥梁”,这些题目看似节外生枝,并没有考查文段本身的内容,其实考查的正是对语文学习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又因为联想的是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所以本题的阅读指向很明确。参考答案: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等。  第7题表面看好像是对局部问题的分析,实际上要联系整篇文章综合考虑,特别不能忽视课文的写作目的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0\n  第8题考查对课文写作艺术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从整体上加以领悟。考生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清局部的内容,并再回到整体探析人物的形象。此题有一定深度,对于敦促学生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有很好的导学导考作用。参考答案: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2年昆明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5题。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30\n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2)益习其声()  (3)技止此耳()(4)遂蛇行而入()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虎因喜/罔不因势象形  B.驴不胜怒,蹄之/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其如土石何  D.以为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用原文词句填空。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A”,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B”;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C”,最后用“D”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二)(2012年眉山卷)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1―3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30\n“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30\n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三)(2012年泸州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0\n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鄙:  (2)小惠未??:  (3)神弗福也福:  (4)齐师败绩败绩: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0\n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2012年泰州卷)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1―4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释: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公叔痤对曰()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  ④悖者之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0\n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五)(2012年宜昌卷)读冰雪之文,养浩然之气。  一卷冰雪文序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30\n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藉()异()  遂()固()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30\n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雾凇沆砀,,。  (六)(2012年盐城卷)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30\n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趋:快走。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面刺寡人之过者  (3)不以封君之弟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今齐地方千里  (2)文侯问于群臣(曰)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3)规劝结果:  (七)(2012年襄樊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30\n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30\n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八)(2012年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一)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30\n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宄(?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客谢之谢:  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  ④以病去去:  4.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30\n  【新题预测】  (一)陈情表①(节选)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④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⑤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⑥;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⑦,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⑧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①陈情:陈述衷情。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汉后,密成为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征召李密出仕,李密无心事晋,又不愿得罪晋武帝,故有此表。②闵凶:不幸。闵,同“悯”,忧患。凶,指死丧事。③见背:相弃(指丧亲)。④愍:同“悯”,怜惜。⑤婴:缠绕。⑥30\n矜育:怜悯抚育。⑦乌鸟私情:乌鸦反哺情。⑧矜愍:怜悯。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于成立()②终鲜兄弟()  ③日薄西山()④卒保余年()  2.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4.李密之孝,情动千古。试从文中摘录出表现其孝行的句子。  5.“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读了这篇《陈情表》,晋武帝司马炎终于准许李密回家奉养祖母。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除了李密的千古孝心外,还有哪些理由打动了司马炎?(答出两点即可)  6.积累链接。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本文同为表中典范,光耀史册。请默写出《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避身乱世、不逐名利的两个句子。  (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0\n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造饮辄尽  ②短褐穿结  ③每有会意  ④衔觞赋诗  2.翻译下列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象出来。  4.据说诸葛亮少时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正是这种“观大略”的读书法,使诸葛亮学了一肚子文韬武略。你认为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与陶渊明是否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5.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节选)。  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你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6.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李白曾说:“30\n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也曾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请你结合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说说陶渊明对你的影响。  (三)读书之法  曾国藩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①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a)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b)。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摘自《曾国藩书信》)  注释:①密咏恬吟:密,静寂,默默地。恬,安静。形容读书时静下心来,默默地吟诵,细心体会其中含义。②日知所亡: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即: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阅读全文,请在文中(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请根据上下文,在文中(b)处填一个合适的文言虚词(两个字)。  3.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后填空。  A.本文作者着重从和两方面谈读书之法。  B.根据文章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30\n  看书――()读书――()  4.文中加横线句子从诗文两方面列举了多位文学名家,请你至少分别写出其中一位的姓名及作品名。  名家之诗,如:()的《》;  名家之文,如:()的《》。  5.揣摩。文中“日知所亡”中“亡”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亡”字意思相同()  A.亡羊补牢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国恒亡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四)《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若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30\n  (选自《养晦堂文集》)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养晦,隐居待时的意思。堂,正屋。②浸(qīn)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被绊倒。④蹶然: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每履之履:踩,走  B.顾而笑曰顾:拜访  C.已而复然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  D.则反窒焉而不宁窒焉:受阻碍的样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3.用“/”给文章最后一段断句。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4.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认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小中见大、即事寓理的。  (五)30\n  [材料一]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不做贼,心不惊;不吃鱼,嘴不腥。常运动,浑身轻;不运动,易生病。书不在厚,有味则馨;言不在多,醒世则经。山静养性,水动慰情。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节选自《中华圣贤经》  [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也;羞恶之心,也;恭敬之心,也;是非之心,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②,紫绮裘,素娥③无赖④,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⑤,相对永登楼。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神宗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同往,并在徐州停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道词来告别其兄。②帔:披肩。③素娥:月亮。④无赖:无可奈何。⑤王粲(177―217):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作有《登楼赋》。  1.请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2.我们曾学过的一篇古文中有一组句子与材料一中的“书不在厚,有味则馨;言不在多,醒世则经”句式完全一致,请在横线上写出。  3.为材料二的第一句加标点。(直接在材料原句上加)  4.结合句意,将礼、仁、智、义四个字分别填入材料二中的空格处。  5.材料三中点明兄弟曾离别之久的词句是:30\n;点明苏轼对苏辙怀念之久的词句是:。  6.苏氏兄弟可谓情意深厚,请写出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经典名句。  (六)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夹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本处意为揉胳膊,捶腿。④王(wàn?):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亲()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30\n  3.请摘出乙文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4.①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要实现的理想社会。  ②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七)板桥家书两则  郑板桥  [阅读提示]这两篇短文都出自《板桥家书》。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所选两则家书都与大自然有关,人与大自然应当怎样和谐相处,读了这两则家书,你一定会有所感悟。  [甲]体天之道①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②物之性以适③吾性乎!至于发系④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⑤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⑥劬劳⑦,一蚁一虫,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⑧乎  注释:①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屈:使屈服。③适:顺应。④发系:用发丝系住。下文“线缚”指用丝线绑缚。⑤顽:同“玩”。⑥化育:造化长育。⑦劬(qú)劳:辛劳。⑧托命:安身立命。30\n  [乙]  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①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②,如《云门》《咸池》③之奏;及披衣而起,?面④漱口啜茗⑤,见其扬?振彩⑥,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何如也!  注释:①扶疏茂密: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②啁啾(zhōujiū):鸟叫声。③《云门》《咸池》:古代乐舞名,相传是黄帝和唐尧之舞。④?(huì)面:洗脸。⑤啜茗(chuòmín?):喝茶。⑥扬?(huī)振彩: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图娱悦  ②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③将旦时  ④倏往倏来,目不暇给  2.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两个逗号把它断开。  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4.用四字短语给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5.请用甲文中的一句话阐释“天之道”的内涵。  6.这两封书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共同的道理?30\n  7.仔细体会甲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话,你认为郑板桥担忧的这一情形在当今有出现么?请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50字左右)  8.欧阳修有诗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你认为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哪一则家书表达的情感一样?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1)靠近,接近(2)熟悉,习惯(3)同“只”,仅(4)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2.B(A项,前一句“因”译成“于是”,后一句译成“就着”;C项,前一句“其”译成“它的”,后一句译成“况且”;D项,前一句“为”译成“当作”,后一句译成“被”)3.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4.A庞然大物B技止此耳C窘迫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5.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  (二)1.B(A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项,“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D项,“语”:告诉)2.B(A项,于是,就;竟然。B项,因为。C项,向;为了,表目的。D项,正确;这样)3.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三)1.(1)鄙陋(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普遍(3)赐福、降福(4)大败2.A(A项,两句中的“而”都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B项,前一句“于”译成“在”,后一句翻译成“比”;C项,前一句“以”译成“凭”,后一句翻译成“来”;D项,前一句“乃”译成“于是”30\n,后一句译成“你”)3.(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2)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4.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四)1.(1)①回答②希望③一天天④错误(2)C2.此/非/公叔之悖也3.(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3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