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复习microsoftword文档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略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关注近两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在解答文言语段阅读时往往失分偏多。如何指导学生搞好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呢?一、归纳梳理,积累知识。阅读文言文,首先要能读懂文言文。现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材料虽然大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尤其是字词句意思,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因此我们必须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而应该立足于课内文言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就像记英语单词那样进行识记。当然,这里说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字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句子、课文)中去理解记忆。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复习,以便于学生有系统地准确掌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类和比较。一定的词汇量和文言知识的积累是获得文言语感的重要前提条件。二、掌握规律,提高能力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这很重要。文言知识有规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的用法和文言句式规律更明显。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我们便可以提高辨识能力,用它来解决问题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动和意动用法。“使动”是指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带有强制性;而“意动”是指意念(即思想)上认为谁怎么样,带有主观性。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不会混淆词语的使动、意动与一般用法了。再如名词活用作状语也有规律可循。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前面的名词只要不和它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关系,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也是有规律的,如被动句往往借助于“为”、“为……所”来表示,也有不少没有这样的语言标志的,那就根据语境来判断(主语是受动者,是动作行为的接受对象);再比如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在这样的句子中代词(或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会置于动词的前边。如:“且焉置土石?”。还有许多方面,如句读等,都是有规律可寻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三、加强训练,知识迁移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有关规律,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训练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发面:1、词语的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重点是要确定其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尤其是细微的差别)。像前面提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教师要强化训练,注重落实。对于虚词可以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句子的翻译.--\n-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学生在翻译时要抓紧重要的实词和部分虚词。译句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二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3、内容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的考察,主要是注意把握住选段的中心内容和个别语句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主旨和写作意图这三方面对文章整体把握,让学生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概括主题、划分层次、概括段意、体会关键句的作用、概括主旨或意图的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练习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4、开放性试题很多古文蕴涵着哲理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慢慢品读,认真体会,需要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献策型⑥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再适当做些练习,文言文的复习一顶会受到好的效果。中考作文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在中考作文阅卷活动中,有机会对大量中考作文作了诊断与剖析,共性的“硬伤”还显而易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一、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包装成为时尚。考场作文中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时髦的结构形式。日记体、小标题、排比段使用频率很高。这些结构方式一度的确改变了作文单一、陈旧的形式,也的确曾让阅卷老师眼前发亮、怦然心动过。过犹不及,如此作文常常演化为几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机械拼凑,生硬组合,读之无味,有的甚至与中心相去甚远。还有的学生为了求新,更多的在“奇”字上想办法,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样式层出不穷,没有相对开阔的思维,没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积累,往往牵强附会,文不对题。结构形式为中心服务、为内容服务是写作的要义之一。在结构形式上大做文章,严重的偏离写作考试的指向,显然是舍本求末之举,也突显出当下作文为考而教,为考而练的功利倾向。二、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n-作文的浮华风并没有因批评而有所遏止,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初中生要自觉积累词句,而且要善于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的语言靓丽起来。但问题是很多学生作文片面地追求语言用词造句的华丽,在辞藻的堆砌、句段的铺排中,无法找寻到作者真实情感的流动,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自然难以感人,难以让阅卷老师垂青了。事实是——初读,惊诧于作者词语的华美;再读,感叹于遣词造句能力的时尚;复读,只能叹息于作者情感的虚无、思路的混乱。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朱自清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极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无论是语言朴实无华的《背影》,还是美词佳句铺排的《荷塘月色》,打动人心的关键还在于作者的一腔真情。三、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中考作文尽管在“文体要求”部分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说明,但是初中阶段,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的基础上能抒情,会议论。中考作文中文体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要么是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点水式分析议论,要么是一段举例夹一段议论……这一问题暴露出教师作文教学的“不作为”倾向。一是教师写作教学目标的认识偏差,单纯地指向中考;二是教师平时作文指导随意无当,缺乏必要的序列。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练”的数量,没有教师“训”的质量。新课标倡导淡化文体,全盘否定文体教学,抛弃文体要求的做法泛滥,出现学生作文“四不象”的现象也自然不足为怪了。四、无“我”的情感荒芜。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读到更多的是那些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行文干瘪枯燥,只有骨架支撑,没有血肉丰满,或者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作文真实性问题,引起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关键因素在于“无我”导致情感的荒芜。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的老师……没有了“我”与“我”的母亲,“我”与“我”的老师心的交流,情的融合,“我”的母亲都打动不了“我”,“我”的老师都无法与“我”对话,“编”出来文章又怎能唤起别人的情感共鸣呢?背离了“我”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场”,哪会有真情实感,哪有叙事的真实呢?五、无“故事”的简单无味。没有矛盾难以成为小说,没有矛盾难以成为戏剧。同样,没有矛盾也难以成为耐人寻味的故事。学生在作文选材中,简单复制生活的比较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无主次、无详略,不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表达情感;不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展示人物之间、情感前后的矛盾冲突。很多学生考场作文的简单化还在于,选材老套,缺乏时代气息。这样,往往打开作文就“一眼望到底”.--\n-,没有气氛烘托与渲染,没有悬念吸引,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没有情感波澜……这样的文章注定是无意无情无理的,又何来有味呢?考场作文也许真的有其固有的特点,应对中考作文笔者认为还有以下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阅读与写作的孰轻孰重是否能统筹有致毋庸讳言,语文学科一到毕业年级不自觉地沦为学生心中的“鸡肋”,关键问题在于大多数教师把初三语文教学演化为纯知识的灌输纯技术的操练,常常错误的认为语文成绩的提高完全可以借鉴数理化的魔鬼训练,也因此消磨掉学生的热情、兴趣,事与愿违。另一方面,教师总认为,毕业班的作文学生已经定型,提高的空间不大,读与写的孰轻孰重的天平常常倾向于阅读,把写作看成了阅读的剩余品。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阅读,笔者认为,一种是直接指向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一种指向偏重于积累与熏染,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丰满学生的精神垫底子。曹文轩先生强调“阅读经典写出有心性的文章”。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作文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中考作文教学真的无可作为吗?余映潮先生对中考作文教学所做的研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引领:中考作文教学的天地里同样有万水千山。如果教师不能熟稔《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标,跟着感觉走,又怎能收获到中考作文的万紫千红呢?如果说中学作文的序列化问题是当下作文教学中最值得研究最需要突破的课题的话,那么同样中考作文教学高效性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轻重之别,孰轻孰重需要我们统筹安排,那种为考而教的行为自然是狭隘的,事实也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中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训练指导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独运在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前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成为学生练笔的“范题”,前一年的满分作文成为学生练笔的“范文”.--\n-,中考作文题、满分作文对中考作文复习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的教师认为中考题练得多了,学生应付中考作文就有感觉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还有所谓“万能作文法”大行其道。这些很显然,把中考作文教学简单化、随意化和技术化了。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说到底,一在于科学序列的建构,余映潮老师在中考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精心设计了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不仅仅有利于应对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学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必要的作文规范要循序推进,扎实训练。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这些似乎都不是毕业年级所要思考和着力的问题,而恰恰是现实作文教学作文复习中常常被忽略了的问题,由此衍生出诸多中考作文之硬伤。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这真就成为学生写作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理由呢?笔者认为不尽然。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真的无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吗?那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欣赏,用阅读去感悟。正如2008年南通市中考作文提示语所言: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如果真去倾听了,真的去发现了,真的去欣赏了,真的去感悟了,学生的生活还会因空间的狭窄而贫乏吗?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n-解决中考作文的“硬伤”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等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台湾教育的几点印象(2011-12-2611:49:00)赵福楼0推荐在台北教师研习中心听了几天课,又去访问了八所中小学,对于台湾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在很多方面,两岸教育存在共同关注。例如:台湾的教育面对“少子化”问题,我们其实多年来都直面“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台湾教育存在课程窄化的问题,即专注于考试课程的教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们其实也在着力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台湾教育强调优质化发展,希望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与我们强调课堂优化、实施全人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着力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台湾教育也积累了很多可贵经验。依靠见闻,感觉如下值得借鉴:1.学校与社会做“无缝对接”,形成教育合力。杜威以为最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即学校应该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这与“无缝对接”的意思相近。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以分科教育为显著标志的所谓现代教育过于重视书本教育,即引导学生读“有字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社会化需求,即学校与生活逐步隔绝,培养出的所谓人才,疏离生活和社会,更像“书呆子”.--\n-。生活这个“无字书”不被重视。这一弊端早早被教育人士注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重新做学校环境构建,即我们需要构建具有开放度的学校,使得学生在学校可以模拟社会生活,适应未来生活。在这个方面台湾教育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例如,他们的学校管理有三条线:董事会、家长会和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团队。董事会对学校发展进行谋划,家委会是一个辅助校长工作的执行机构,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委会常驻学校,设秘书(他们管理机构的秘书,其实如秘书长,是一个主要管理人员)。每天都有若干人在学校参与管理工作,所到几所学校,家委会办公室里都有很多人在忙碌着。用中山小学李校长的话说:家委会出钱、出力、出人。当时这所学校的家委会正筹划着给孩子举办圣诞节的庆祝活动。.--\n-家委会派驻学校的除了机构管理人员之外,还有更多的志工,所谓志工就是不领工资而志愿参与学校工作的人。这些人大多都与学校和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者是学校孩子的家长,或者就是学校的退休教师,或者是有教育兴趣和专长的人。在士东小学,据校长介绍本校九十九位教师(包括管理人员),义工也有近百位,两个队伍人数相近。可见,这个义工队伍的规模很大。这些义工做什么呢?在士东小学,他们的义工大约分几类:有的协助老师管理学生,例如放学和入学的护导;有的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有的为困难学生补习功课;有的为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讲教师,如在学校阅读力提升项目中,很多志工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等等。这样,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形成了教育的合力。这些志工女性很多,孩子们都称呼为志工妈妈。我们到大安国中,负责引领和接待的就是三位志工妈妈。在一所学校听课,孩子们说到最爱自己的人,一个孩子就说是志工妈妈。这些志工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实质性的一员。一次参加一所学校的招待晚宴,参加者除了学校管理人员之外,也有董事会和家委会领导,这三者齐聚一堂,为学校发展共同谋划,筹集资金。教育力量进行整合,学校发展得到的援助就多一些,就会顺畅一些。再如,台湾学校不是关门办学。他们的学生与社会保持接触,我在街头看到过这样的两幕:其一,在雨中,路口,几个孩子在指挥交通。不是一种玩一玩的样子,很专业。穿着醒目的黄道道的衣服,手里执着牌子,有文字“停、行”等,根据需要出示。其二,在火车站出口,一些孩子在募捐发票。这些发票定期会有抽奖,募捐获奖的奖金用以资助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做得都很认真,也没有老师在,是他们自己的行动。2.教育中的执行力突出,其行政效率之高令人钦佩。.--\n-学校运转需要一个高效率的行政团队。台湾学校的行政团队结合具体任务,有突出的执行力。我们到访学校较多,对于其安排接待等有亲身体会。几乎所有学校都精细化安排了我们所在这个时段,按照分钟,把做什么都清晰化排置。我们一到,其计划就到手了,也就知道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了。而且,在精于策划,在细节处可见管理水平。初到学校,在门口照相,访问结束学校就给每人提供了镶上镜框的照片了。一些校长考虑到我们出访行程负担太重,更多提供了电子资料。除了学校之外,接访的台北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也提出了“五心”服务。一下飞机,就提醒吸烟的老师注意场合,而且送上很精美的烟灰盒。这给吸烟人提供了很大便利。士东小学的阅读力提升项目的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参观了它的读书馆。他们为了便于学生读书,提供了班级图书和小组图书,即按照定制,发送到每一个班级和学习小组。这些是规定阅读书目。然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阅读,到图书馆借阅。读书量多,每次还书老师还会送上一个小小的纪念品。图书馆里还有一个小的课室,学生席地而坐,志工妈妈会为孩子讲故事。这所学校实施教育非常具有创意。3.逐步探索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台湾课改提出了学科领域的思想,改“科目”为“领域”,在一个领域内整合多个学科内容。建议学校按照领域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例如在艺术与鉴赏这个学科领域,就含美术、音乐、表现与鉴赏等科目。一本教材融合多个教学科目的内容,这些科目互相交叉,在学生学习上走向融合。.--\n-课程的融合虽然不容易,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其在发生良好转变。参观中发现很多学校设有美劳教室,展示了很多学生的美术和劳技结合的作品。例如为了庆祝圣诞节,孩子们糊纸做出灯笼,再装饰起来。其动手与审美就结合得很好。还有的学校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会制作灯笼留给学校,他们点燃灯烛,在学校度过最后的滞留的时光,使得自己的留恋学校的感情得到释放。这种基于生活需要的课程学习,整合了各种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需要高度结合,受到学生的喜爱。据台湾的教授介绍,在小学和高中两端,课程的窄化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而国中(初中)阶段,科目的教学依然比较突出。4.教师专业发展备受重视,在教师入职和培训等方面更加强调选择性与自主性。.--\n-台北教师研习中心是一所专事教师培训的管理机构,其开设很多课程提供给老师进行选择。他们根据不同学校人员角色的需要预设课程,如作为校长需要的课程与作为教师需要的课程不同;同样是教师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需要;甚至作为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医护人员,也需要不同的课程学习,也有针对性的培训设计。他们提供的课程面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学科。例如,我们观摩了他们的一节影视教育的课程。这是为美术和音乐教师提供的,请来一位导演,用一种非洲鼓来演奏,让教师体会节奏,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的培训也许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但是对于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培训课程是菜单式服务。教师在网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课程学习,只要修满学分就算合格。这样一来,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同于按照指令和规定的学习了。看得出,台湾教师的学识修养普遍较高。学校的多数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很大比例是博士生,再加上有这样的持续选择的培训学习,这保证了教师的专业高素养。听了一些课,各种课程的,我们的老师反映其教师素质都很好。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训俭示康》,王安石的一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很多领域,看得出其学识素养非常好。课下被告知,这个老师是博士毕业。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可以使得课堂显得丰实,有内容。.--\n-台湾也有直接干预和指导教师教学的组织机构。他们叫做辅导团,其职能有一点像我们的教研室或名师工作室。辅导团设学科领域召集人,其被叫做主任辅导教师,类似于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负责召集一些骨干教师,主持教学研究课题,并深入学校进行观课和送教等。辅导团是行政设置,属于督导室管理。最近台北督导团正研究并入研习中心,使得研训一体化。辅导团有经费支持,人员为教育管理部门聘任。但是,辅导团的教师为兼职,他们平时都在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辅导工作,其在学校发挥的作用还有限。在台湾一些岗位的兼职人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台北研习中心的信息中心,他们有一支兼职电子课程建设队伍。没有工资,在业余这些老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干得津津有味。把兴趣、工作结合起来,做事情充满热情。这种生活的状态颇令人称奇。台湾的教师学习体,叫做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他们非常重视这种学习社群的构建。这个所谓社群,即按照学习和研究主题,邀约一些教师资源参加,利用网络和活动,他们联系起来。这是一种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制,获得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资助,台湾有一个很完善的网络管理平台。由此,我们看到台湾强调教师走自主专业发展的道路。5.学校里学生异质,分类施教,彼此融合。台湾学校里根据学生的异质特点,有各种类型的编班。如,一些有残疾的学生,为特殊教育编班;有些有智障的学生,编入资源班;另有一些智力超常的学生编入资优班。更多是普通编班。台湾学校资源班比较多见。虽然有特别编班,便于因材施教。但是,不与之歧视。有的学校根据这种异质特点,让普通学生更多接纳特殊的孩子,体会他们生活的困难,献出爱心和提供支援;而又通过一些活动,让特殊的孩子能够融入正常学生的生活群体。本来异质的存在是教育的困难,他们努力将之转化为良好的教育条件。.--\n-学生异质是客观存在,怎么对待其异质发展历来是教育的难题。台湾学校这个做法也许值得商榷,但是在异质的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彼此相容这无疑是一个突出优势。在参观中,我们看到特殊教育的小班里教师配置人数远远多于正常班,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加周到和细致。校长还嘱咐,不要照相,这里的孩子要得到尊重,要小心呵护。学校都设有辅导处,为特别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心理、课业等多方面的帮助。台湾的学校行政人员有限,主要的机构为教务处、学务处和总务处;以教务处主导,其主任类似于我们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另外设立辅导处,可见学校对于学生的差异化帮助的重视。学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人性化服务,其细心关照处处可见。在所有学校都设哺乳集室,这是为哺乳期教师设立的,为哺乳期有特殊需要的老师提供便利。对教师如此呵护,对待学生更是这样。我在南山中学看到学校图书馆设有流动电子媒体车,因为有了轮子,图书和电脑设施等可以到达学校有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更加便于教师使用。学校把管理转化为一种服务精神和态度,行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这就使得学校充满温情。虽然台湾的考试也领导教学,他们用“领导”这个词,其实就是主导的意思。也就是说,考试主导了教学。但是学校里还能洋溢着读书的氛围,班级有图书,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图书服务做得周到。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在学生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参观必要到的地方。这与我们的学校缺乏自由阅读的氛围形成比照。自主选择,人文关怀,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得你处于学校环境里,时刻感到温暖和温馨。有差异化的教学,但是异质的人彼此尊重和关心。.--\n-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不少学校班主任的办公桌都设立在教室里,即班主任与学生在一个生活空间里。显然班主任更便于了解学生和指导学生。6.电子化服务有利于改进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设有医务室,采用电子管理。即有一个联网的管理体系,各所学校的学生看病都在这里留下健康记录。学校存有每一个学生的纸介档案和电子档案。因为电子档案便于进行数据处理,所以就可以随时掌握所有学生的身体健康资料,便于进行分析。台湾教育的信息非常完备,在网站上可以查阅各类数据。想来也是与这样的电子化管理有关系的。电子化服务在学校图书馆建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参观的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都进行了图书的电子编码,便于查找和借阅。有的图书馆也设有电子阅读专区,其使用率很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电子化阅读,尤其一些视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习惯更为接近。课室里,电子化教学的辅助设备也都是齐全的,教师教学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尤其,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上,很多的视听活动都依赖于电子媒体。7.教育项目规划与实施颇具创意性,努力引导教育进入主流轨道。台湾的教育管理中柔性的东西很多,他们很少规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指令性的东西少。反之,重视疏导。例如,台北教育提出了“教育111”.--\n-,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一校一特色,一人一专长。他们要把这些教育行动纲领转化为教师行动,进行了项目设计,就包括进行学生特长申报和审查。台北的学者,往往承接一些教育项目,不仅你要拿出一个规划,你还要带着队伍,把这个项目落实了。这样他们学术转化的能力很强。管理上也带有学术味道。例如,台北施行优质教育项目评鉴。规定了优质教育的九个维度,例如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长魅力、学业成绩等等。每一个维度都拟定标准,把这些宣讲和公布出去,学校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自我发展鉴定,可以申报综合优质和单项优质。由此,带动学校按照优质标准进行办学。这种管理不是硬性的,而是以疏导为主流。我们在学访中见到了两位卓越校长单项奖获奖的校长,的确名不虚传。他们有理想,有教育理念,有工作热情,有行动力和号召力。公布标准,给出努力的时间,然后可以申报,最后组织评定,这个流程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二)台湾教育工作者与我们交流中,也流露出一些焦虑。他们感觉有两个方面需要汲取我们的经验:其一,教师入职难,而一旦入职其职业发展就一马平川,久而久之存在职业倦怠,也利于进行管理。他们经过考查,感觉我们施行的教师职级制值得借鉴,有利于对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阶段设计,促进其自觉主动谋取进步。但是在台湾环境里,教师不容易接受这一机制。他们的一些尝试刚刚提出就受到了阻击。.--\n-从世界范围看,教师施行职级管理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希望把中小学职称打通,增加正高,设立教授级教师,意味着在高级教师之上另加层级,有利于引导教师谋求职业的最高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经验。其二,教师课堂教学自主性很强,教师多不接受管理者对于自己课堂的监控和干预,于是从课堂面貌上看,台湾的课堂讲风盛行,教学效率由此受到制约。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新课堂。经历十年课改,我们的教师在理念上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课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教学容易被公开化,观课与评课蔚然成风。而且有教研室专业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的技术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不仅与台湾相比如此,即使在世界范围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具有技术优势。在当前教师队伍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最会上课,这种基于课堂教学技术层面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施效率。(三).--\n-教育的影响面很广,学校并不会独立于社会存在。社会以及社会人群投射于教育的影响也注定作用于学生个体。当我们强调育人的重要的时候,确实有必要加强全社会的优良风气的改造。正如当前我们强调的文化制度建设,就是要扭转一些金钱至上,人际趋于冷漠的现象。用一个温暖的社会和良好的人际才能给教育最大的支持,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形成共鸣。即,社会教育的、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的,都是一个声音,学生由此接受主流意识和思想。这又反过来用学校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在台湾访问期间,听到介绍说,学校注重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所谓“三生教育”的主题。其中根据台湾的环境特点,倡导海洋文化教育。用强化一种爱护环境的意识,用孩子影响和教育大人。这种教育的反作用于社会的认识是值得思考的。我们在台湾考察期间,遇到了一些小事,颇值得玩味。一次,一个老师买到化妆品后感觉价格偏高,另外地方有便宜点的。他想退货,联系后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以为退换货容易有争执,就约了几个助阵的一同去。没想到人家客气,不断道歉,说明我们的商品采用小包装,价格稍高一点,如果你不满意可以退掉。为此,给你造成不便我们感到歉意,不断道歉,道歉。满脸诚恳,这让退货的老师反而觉得自己对不起人家。事后,反复讲述这件事,这对我们也是教育。另一次,在一个偏僻地方,一个药妆店买药。人家的药理师不厌其烦给介绍这样药物要注意什么,其作用和副作用都说明清楚,似乎比我们到医院看专家门诊更为周到和专业,并建议通过服用其他来减缓副作用。这又是出乎我们老师意料的,很感慨。一次去一个小店铺,我们走后,一个老师遗忘了一个水杯。还没醒觉,人家一个老大爷,七十几岁的样子,呼哧带喘地追着送来。又是感动不已。.--\n-这不是学校教育,与之似乎无关,但是这样的一些体现社会温情的例子又似乎与学校育人有关。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应该成为社会主流。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应该专业化。在台湾教师入职要考评,有门槛;做校长也要有资质,也要经过考评获得入职资格;甚至做一个义工,也要参加培训,有入门考试,有资质才能工作。所以,在学校里各个角色的人都在按照既定的规则有规范的做事。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化了。社会文化也会投射于教育。作文评改应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作文能力,是综合各项语文素养的最高要求,是语文教学成败的标杆。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重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忽略学生自我实践的感悟提升。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指导→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种模式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指导上,学生完成习作后由教师加以评定,就是写作的终结,它忽略了写作者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螺旋式的提升,把学生摒弃在作文评改的实践大门之外,使学生成为写作的客体。语文届同仁虽然推出了诸如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模式,情境作文训练模式(创设情境,观察情境,审美体验,开拓思路),“作文三段训练模式”等等,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它们都比较侧重写作的前期指导工作,对作文评改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写作者自我觉醒、自我完善恰恰对提高写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潜在价值。“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诗圣杜甫自我修改的经验。“捻断数茎须,方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宋朝王安石曾的修改体会。鲁迅先生曾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文章不厌百回改”,“树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彩”,“玉不琢不美,文不改不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n-,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今作文教学恰恰忽略了通过评改提高作文能力这一重要途径,注重评定而不是注重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巴西]保罗·弗莱雷)。当下的作文教学评改充斥着伪对话,缺少交锋,自说自话、强权独白仍广泛存在。一方面,教师高高在上,拥有话语特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处于失语状态。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往往形式化,模糊化,大而无当等等,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无法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师生双方貌似有来有往,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相封闭:教师在强调写作技巧,学生在述说生活感受,变成了双方的各自言语。这样做的弊端,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全然被看作一个写作的“机器”,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以至于造成了学生“怕写作”的不良心理。二是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文评改以教师为中心,纯属单向交流,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唯唯诺诺,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填鸭式”。调查显示:“(学生)大多看看分数(或等级)就把作文塞在书桌里,那些‘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叙事生动、议论深刻’之类的话,我们(学生)都知道,却又不甚明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改得“越红越好”,批语下得“越细越好”,但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其结果是越俎代庖,虽然教师颇下苦功,但学生只能被动地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仅注重教师所给的分数或等第,既不主动探究,更谈不上自我修改,其结果是教师费神费力,学生无动于衷,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发现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的积极建构者。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个体,学生时刻都在自主猎取各种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作文教学中真正的评价者、修改者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把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逐步让学生获得独立修改的能力,这应是写作教学的最终追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强调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参与,就是要以自主评改为中心,以改促读,以改促写,使阅读、写作、评改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进而打破学生只写不改,缺少借鉴、反思、改正、提升的“高耗低效”的怪圈。主体参与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使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获得“解放”。赞可夫指出:“.--\n-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提倡学生主体参与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使学生能够乐于“倾吐”,通过“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来让学生主动地“倾吐”,进而延续、发展这种冲动。随着我国教学从知识本位向主体本位的转变,主体教学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并以其理论基础的厚重、指导思想的超前、价值取向的多元、方法策略的人文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策略,它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新课改背景,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作文评改的操作者、建构者、发展者、受益者,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师傅并不用理论去阻留他们的徒弟,他们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的工作……”可见,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训练中才能形成,只有在自己的评改实践中才能提高,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较高水准。在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中,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学生自己修改当然也许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但训练多了,学生边写边改,边改边写,反复思考,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就是提高,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作文,才是真正获得写作能力。.--\n-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讲层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或改一句,或改一段,或改开头,或改结尾,或改字词,或改篇章,每次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重点,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习作作为提升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讲时机性。学生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完成习作后,不仅急欲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而且迫切希望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我们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评。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学习小组中互相评改,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应该如何修改,使学生在互评中得到启发,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引导他们将例文与自己的作文对照分析,领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或由老师在讲课前把习作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对同学和老师批改的地方仔细琢磨,写出心得体会,然后选几个体会较深的学生做重点发言,并引导其他学生作补充。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授之以“法”。在评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文修改的十个切入点:一查观点是否正确,二查中心是否突出,三查内容是否充实,四查扣题是否紧密,五查详略是否得当,六查结构是否完整,七查文笔是否简练,八查句子是否流畅,九查用词是否贴切,十查标点是否准确。升格示范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评改方式,我们利用多媒体和讲义来展示升格前后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修改作文的要领,促使学生重视批改,扩大批改的效果。维果茨基(前苏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体参与作文评改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能够促使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氛围之中。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学生完成初作后引导学生采用同桌互助、学生自改等方式来进行初步修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通过评阅他人的作文,不仅会发现他人作文中的不足,还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扩大阅读面,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从语文美育的角度说,写作是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高的目标则是把作文教学立意于做人,并且追求具有当代内涵的“做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做全面而主动发展的完整的人。叶圣陶在《答章熊的信》里阐述“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在写作活动中,学生须把“作文”与“做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在这里是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又好又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把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