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复习 11页

  • 122.00 KB
  • 2022-08-24 发布

八上文言文复习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上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欲穷其林 6、无问津者 7、屋舍俨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诣太守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不复出焉 12、便扶向路。扶: 向: 13、此中人语云 14、具答之 15、咸来问讯 16、悉如外人 17、皆叹惋 18、便要还家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二、古今异义词1、芳草鲜美古: 今: 2、阡陌交通古: 今: 3、豁然开朗古: 今: 4、无论魏晋古: 今: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三、一词多义实词:舍: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志:1、处处志之 2、寻向所志 寻:1、寻病终 2、寻向所志 虚词:乃:1、乃大惊 2、乃不知有汉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其:1、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得其船 之:1、忘路之远近 2、渔人甚异之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具答之 四、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n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五、试试中考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从口入过中不至,太丘舍去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得一山而或长烟一空B.鸡犬相闻其一犬坐于前C.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D、欲穷其林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3、与例句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A、受任于败军之际B、宋何罪之有C、康肃笑而遣之D、战于长勺,公将鼓之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一项是()A、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访问、离开、寻找桃源的经过。B、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们自在安乐的生活情景。C、桃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他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生活。D、文中描写的桃花源,直接反映了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短文两篇》(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课文分析:《陋室铭》铭,是古代文体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警戒劝勉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作者这篇铭文表明虽然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只要住的人志向远大,品格高尚,就不会感到住的是陋室了,体现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于清贫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本文通过莲的美好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以及对追名逐、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夷和厌恶。牡丹喻 。菊喻 。莲喻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 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 惟: 德馨: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乱: 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劳形: 5、可以调素琴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 白丁: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入: 8、可爱者甚蕃甚: 蕃: 9、香远益清益:清: 9、亭亭净植。亭亭: 植: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n11、濯清涟而不妖。濯: 妖: 12、不蔓不枝。  13、陶后鲜有闻。 14、宜乎众矣。宜: 众: 二、一词多义可:1、可爱者甚蕃 2、不可亵玩焉 远:1、香远益清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之:1、无丝竹之乱耳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水陆草木之花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莲,花之君子者也。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四、试试中考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A.无案犊之劳形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C.腰白玉之环D.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C.环而攻之而不胜╱人不知而不愠D.斯是陋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11\n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6.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核舟记》(魏学洢明末)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许: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修狭: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5、左手倚一衡木6、其两膝相比者7、珠可历历可数也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了了:9、罔不因势象形。罔不:因:象:10、尝贻余核舟一。尝:贻:11、盖大苏泛赤壁云。12、石青糁之。13、东坡现右足。14、如有所语。15、佛印绝类弥勒。16、矫首昂视。17、神情与苏、黄不属。18、其船背稍夷。二、一词多义:实词:奇:1、明有奇巧人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可:2、高可二黍许2、珠可历历数也绝1、佛印绝类弥勒2、以为妙绝3、群响毕绝4、夜久语声绝端:1、东坡右手持卷端2、其人视端容寂虚词:1、为宫室、器皿2、中轩敞者为舱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通计一舟,为人五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道之行也》一、写出加点词的含义1、选贤与能11\n2、古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第二个“亲”3、不独子其子子:子:4、男有分,女有归分:归: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6、盗窃乱贼而不作7、是谓大同是:大同:《三峡》(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言语家,著有〈水经注〉)(2011年南宁中考考查:《三峡》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考查)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景象:夏天(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天(凄婉美)。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1、至于夏水襄陵至于: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奔:以:疾:3、素湍绿潭素:;湍:4、不见曦月5、属引凄异属:;引:6、或王命急宣7、良多趣味8、绝巘多生怪柏9、略无阙处10、沿溯阻绝沿:溯:。二、一词多义:绝:1、沿溯阻绝2、绝巘多生怪柏3、哀转久绝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三、翻译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短文两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广西近五年未考查)《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11\n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作者称自己是“闲人的深意是:“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1、四时俱备四时:俱: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颓:沉鳞: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遂:至: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6、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7、月色入户8、欣然起行二、一词多义与: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三、翻译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试试中考(2013年眉山)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人(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而含有深长的意味。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观潮》(南宋周密)课文分析:本文写了南宋时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课文分四段写了①海潮的壮观景象形11\n(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③弄潮的健儿;④观潮的人群。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出: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略:4、随波而逝5、皆披发文身6、如履平地履:7、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既而:尽: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标:9、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0、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虽:容:二、一词多义实词:观:1、观潮2、天下之伟观也虚词:仅: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仅如银线为: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海涌银为郭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是日更定2、雾淞沆砀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及下船6、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7、惟长堤一痕8、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一词多义更:1、是日更定矣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1、上下一白2、惟长堤一痕白:1、强饮三大白而别2、上下一白古诗词赏析1、选出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辽阔的齐鲁大地被苍翠的山色掩映着,烘托出了泰山的高大。B、颔联,实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割”字用得生动C、尾联,化用孔子的名言,写尽青年时代杜甫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D、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有远望,有近望,也有细望。2、对《望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大气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傲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11\n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3、对《春望》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之情。4、《归园田居》其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南山下,事情是除草。B、“草木长”“露沾衣”“理荒秽”说明劳动之辛苦劳累。C、第八句“愿”字,主要指作者脱离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指对自己劳动收成的憧憬。D、这首诗记叙了诗人的劳动生活和参加耕田种地的感受。5、(2012南宁)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6、(2012柳州)下面对《使至塞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7、(2012年柳州)下列对《使至塞上》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8、对〈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9、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10、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分裂、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局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一、《望岳》分析:前两联着重写泰山的整体形象。首联:写远望所见,以设问起句,写地域之广阔,写出了初见泰山时那种喜悦惊叹、仰慕之情;颔联:近看所见,写景色之秀美、山势之高峻。“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用夸张手法,写出泰山的巍峨高大。后两联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颈联写细望所见,并由静转动,用“曾云”衬托出山高,“入”字表现了山腹的深远。通过细节写心情之激荡与眼界之开阔。尾联:表明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体现诗人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11\n主旨: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热情地赞美了泰山,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用泰山和自己的志向作比较,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远大的政治抱负。1、(2013抚顺)选出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辽阔的齐鲁大地被苍翠的山色掩映着,烘托出了泰山的高大。B、颔联,实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割”字用得生动C、尾联,化用孔子的名言,写尽青年时代杜甫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D、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有远望,有近望,也有细望。2、对《望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大气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傲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二、《春望》杜甫分析: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深”字表现国家遭难,百姓生灵涂炭的情景,一幅破败的景象跃然纸上。颔联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溅”“恨”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情和绵绵的愁绪借用“花流泪”和“鸟伤心”表现出来。颈联“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与“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人们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搔”字刻画了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主旨:全篇围绕“望”字展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借景抒情,情景结合,饱含感叹;后四句写思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对《春望》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之情。三、《归园田居》分析:首联: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颔联:“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的艰辛,但却轻松愉快。颈联: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为后文“衣沾不足惜”作铺垫。尾联:抒情,“愿”字蕴含了诗人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对暗含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主旨: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表现了诗人远离污浊的官场环境后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012崇左)《归园田居》其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南山下,事情是除草。B、“草木长”“露沾衣”“理荒秽”说明劳动之辛苦劳累。C、第八句“愿”字,主要指作者脱离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指对自己劳动收成的憧憬。D、这首诗记叙了诗人的劳动生活和参加耕田种地的感受。四、《使至塞上》王维首联:“单车”形容出使随从不多,“欲问边”是出使目的,微露诗人的失意情绪。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的处境,表现诗人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之情。颈联:“圆、直”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意境雄奇、苍凉,很好地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尾联: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11\n主旨:这首诗写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1、(2012南宁)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2、(2012柳州)下面对《使至塞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3、、(2012年柳州)下列对《使至塞上》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五、《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这两句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颔联:写楚地的山川景物,视野开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随”字化静为动,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再现出来。“入”字写出了水的气势的博大,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颈联:以水中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境界。尾联:紧扣诗题,呼应首句,表现浓厚的离别情绪、思乡之情。妙在不直说自己思乡情重,却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极写“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厚意,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至荆门外。主旨: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旅途中所见到的长江两岸秀丽的景象,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1、对〈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2、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六、《登岳阳楼》分析:首联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句写举目所见的苍茫的暮色,景色凄迷、苍凉,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颔联:第三句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第四句写面对满眼的湖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颈联“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11\n。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道出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吊古伤今,感怀伤时,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主旨:这首诗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分裂、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2012乌鲁木齐)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分裂、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局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