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研习专题 8页

  • 53.5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翻译研习专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研习一、考点回顾(一)《考试说明》《2004年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考点说明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属于必考内容。表面上看来,它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但实质上,同时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要准确翻译,必然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否则就难于准确翻译),因而是中考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带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三)命题规律受“标准化”选择题形式的影响,前几年文言文阅读题的试题都安排在第Ⅰ卷,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型。这种题型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的考查还难于判断。因此,从2002年起,全国高考语文卷又恢复了文言文直接翻译(笔译)的考查。即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让考生直接翻译文言文句子,放在第Ⅱ卷。2002年、2003年,所要翻译的文言文句子均从第Ⅰ卷文言文选段中选句,分数为5分。从2004年起,文言文翻译题分数增加到8分,有的省市仍然是从第Ⅰ卷文言文选段中选句,如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也有的省市另选文段翻译,如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另选文段翻译,是文言文翻译题的发展方向,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二、考点梳理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或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8\n“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1、对译法(直译法)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例1:“,,,。”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例2: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8\n   2、增删法   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很明显,括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3、移位法   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转换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例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例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太不聪明了。   4、保留法   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而照录下来,这就是保留法。例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包拯》)同样,句中黑体字都可以照录不译,整体翻译出来就是: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5、替换法(古今异义)   汉语的发展,使得有些文言词现在已经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现在用另外一个意义相当的词来表达了,这就是替换法。例1“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大牢”(古也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种都有)“少牢”(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中的任意两种)“缙绅”(古指高官)“烈士”(古指壮士)等等,这些词翻译时,就可用替换法。8\n   6、意译法   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译,有的句子不能直译。不能直译的句子,可把大意翻译出来,不强求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只求在整体上使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法。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句话很难直译,就必须得意译,可翻译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但注意意译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很容易使译文完全脱离原文,从而使句子变形。意译的方法尽量少用,一些确实直译不了的文言句子,才用意译。(四)过手训练,专项突破。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②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①鲁:鲁国②但:只不过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俄有老父至:遂依而截之:2、翻译句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3、老父在劝诫执长竿者“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时,为什么要说到“吾非圣人,但(2)见事多矣!”4、有人认为,鲁人傻就傻在“遂依而截之”这个“依”字上,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8\n5、请分别写出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的寓意。(1)从鲁人的角度分析。(2)从老者的角度分析。枭将东徙(又名《枭与鸠》)[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枭①逢鸠②。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③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注释:①枭:猫头鹰②鸠:鸟名,样子很像野鸽。③恶:厌恶,讨厌。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子将安之何故不能更鸣2、翻译句子。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何梅谷之妻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8\n(1)垂(2)夕(3)止之则弗从(4)贻2.翻译: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即去()索()予()甚于()阴()2、翻译:(1)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2)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发表一下你的看法。8\n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既欲做人拔之方拔一根不胜痛叫2、翻译句子。(1)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2)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3、文中有一成语,它的原意是,现在用来形容。4、寓言往往借助一个虚构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试简要概括本文寓意。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④,数十年间,遂通其经。(选自《后汉书承宫传》)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1、解释加双横线的字词。少孤,年八岁宫过其庐下8\n见而欲笞之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2、翻译句子。(1)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2)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3、学舍里的学生为什么要制止猪的主人鞭打承宫?4、从承宫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哪些有益的东西?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