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 62页

  • 140.00 KB
  • 2022-08-24 发布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

  • 6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考点及知识点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7中考会议已规定07年中考古文材料是课内一段课外一段。课外的无从猜测,但课内的古文应该牢牢抓住,尤其是新课标确定的16篇优秀古文,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文言文常见的考点是:1、文言字音——生字词、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2、字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近义)词、词性活用、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以、其)等等。3、句子翻译——句子中除包含以上因素外,在句式上一般都有一定的特殊性。4、朗读停顿与断句——特殊的句子或关键语段。5、背诵积累——名句、佳句。6、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是那些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我们来看几道试题:1.加点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是()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同“饲”见:同“现”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n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书:书信罾:用网捕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植:种亵:亲近而不庄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意义的把握。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项。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n分析:(1)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论。这两句话可以译为:A.带着妻子儿子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B.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2)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因此复习时我们要过好以下几关:(1)过好背诵默写关。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2)过好文言实词关。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3)过好重点语句关。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的难点句。(4)过好课外迁移关。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相当。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可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不少同学怕学、不喜欢学文言文。其实,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规律,你会发现它其实也不太难学。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n文言字音: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文言文里有不少生字词,需要我们下功夫去记忆。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利用造字法并结合词语的意义去记忆,应该能事半功倍。如:“数”在“数有功”、“”、“”中分别读作shuò、shù、shǔ,因为这个字在句子中分别理解为“屡次”、“数目”、“计数”。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通假异读现象。文言文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应读pī,因为它通“披”。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应写“甲”字时,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这时我们就称“甲”为“本字”、“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现在的就法,就是写了别字。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悦”通“说”。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如果遇到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古今异义:\n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如: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征于色(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学习古今异义词难点不在这些意义差别大,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难在那些用现代汉语似乎也能翻译,也说得通的。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牺牲玉帛(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要特别重视。如:可以一战(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如: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n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号:1、há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等。1.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一定要认真掌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n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再如:“一狼洞其中”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不能名其一处”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n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例如:“香远益清”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也可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以……为异,认为……奇异”,这是意动用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可译为“以……为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4.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铠甲”、“武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奖勤罚懒”等。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n5.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 “使…惊、使…鸣”。“忿恚尉,令辱之”忿恚,使……恼怒6.动词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其妻献疑曰”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前人之述备矣”“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以、于、而、然等。之\n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何陋之有?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王之蔽甚矣。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怅恨久之。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题名其上。2、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不同的语气。例:其真无马邪?\n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以1、作为介词,译为“凭、靠、用、拿、把、按照、在、从”。例:“何以战”“策之不以其道”。2、作为连词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偶尔作通假字,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于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6、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被动,可以译成“被”例:受制于人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n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杂然相许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4.“是的”、“对的”。例:吴广以为然。有时还会理解成“认为……对”,例:田忌信然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n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2)用副词“乃”、“则”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3)以动词“为”表示判断。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为他所用、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n(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1)主语省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村中人”就省略了。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后一句中的主语“异蛇”也省略了。(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省略了谓语“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省略了谓语“断”。(3)宾语省略。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省略了延的受动对象“渔人”。余闻()而愈悲。省略了“闻”的内容,即宾语“之”。(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如,林尽()水源。口技人坐()屏障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4.倒装句\n(1)主谓倒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句子的基本格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如,甚矣,汝之不惠。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2)宾语前置句。常见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如,且焉置土石?微斯人,吾谁与归?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彼不我恩也。城中皆不知觉。三是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如,何陋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4)状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用“以”和“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咨臣(以当世之事)。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上这些倒装句类型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注意。\n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确定句中停顿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n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七、“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翻译句子时还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好古汉语的翻译,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二、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时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n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三、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文言文总复习(二)论语八则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二、语音1.通假异读:说、女;2.生字词:愠、罔、殆、识、悱、隅三、通假字\n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四、古今异义词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是一个能愿动词。2.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不喜欢,憎恶。五、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东西。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3.不耻下问耻,形容词作动词,意动,以……为耻。六、一词多义1.而表顺接,学而时习之;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七、重点词语愠、君子、温、诲、是、识、愤、悱、举八、特殊句式1.是知也——判断句这是真知啊。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3.是以谓之文也——倒装是以,即以是,因此。 4.何有于我哉——倒装即于我有何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呢?九、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n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知之为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十、课文内容理解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这两句话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死读书和空想都是错误的。2.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大师。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二、语音\n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四、一词多义为1今为(为了)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接受)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种途径,这种手段)而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2呼尔而与之(给)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比)\n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2呼尔而与之(给)之1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呼尔而与之(代词,他)3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代“万钟”,优厚的俸禄)五、重点词语实词有:1、义:正义或仁义。2、患:祸患,灾难3、丧:遗失4、心:本性5、得兼:能够同时得到。6、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7、恶:厌恶。8、蹴:用脚践踏9、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10、加:好处11、穷乏:贫穷。\n虚词有:1、所2、使3、如使4、则5、弗6、之7、非独六、重点语句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此之谓失其本心。七、课文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文中与成语“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5、舍生取义的事例有: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麸。——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n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同《鱼我所欲也》二、语音舜、畎、鬲、说;曾、拂三、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四、古今异义词\n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动词。)2.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3.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所以动心忍性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7、人恒过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作名词,然后充当句子的状语,在国内。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然后充当句子的状语,在国外。六、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3)征于色-在(4)生于忧患——由于2.发\n(1)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2)发于声——表现3.而(1)而后作——表承接(2)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4.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2)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七、重点词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国恒亡恒:常八、朗读节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九、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n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十、课文内容1、本文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2、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段从思想、行动、生活三方面来阐述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的道理。第三段从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和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来阐述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作用。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论述了了磨练对国家的意义。4.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二、语音刿(guì) 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n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五、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六、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n2、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5、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6、以1何以战(凭,靠,凭借)2必以分人(把)3必以信(用)4必以情(根据)5可以一战(凭借)7、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2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3公与之乘(代词,他)4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5公将驰之(代词,齐师)\n七、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望其旗靡靡:倒下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4、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5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八、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省略句4、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九、朗读节奏1、可/以一战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十、重点语句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n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轻率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曹刿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n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二、字音昳丽、朝服衣冠、入朝、窥、间进、期年三、通假字孰视之同“熟”,仔细。四、一词多义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同“熟”,仔细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私情4.朝服衣冠——早晨;皆朝于齐——朝见5.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指这种情况。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2.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3.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4.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六、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n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提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2.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皆有求[于我]、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七、重要字词讽、纳谏、修、昳丽、服衣冠、窥、莫不私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虽欲言八、重要语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九、课文内容\n1.本文通过邹忌以切身经历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有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本文中邹忌的进谏技巧还告诉我们:如果能以委婉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更能被别人接受。2.本文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部分写邹习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是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邹忌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第三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3.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如:三问三答反映了人物间关系的亲远近。如: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4.成语“门庭若市”。出师表一、文学常识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是文学作品中“智绝”的典型形象。先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使全国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辅助后主刘禅。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二、语音三、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n四、古今异义词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十分憎恨2.臣本布衣布衣:平民百姓——布制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品质、语言、行为)低劣、不道德4.由是感激感激:感动奋发——激动感谢5.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商店开始营业6.临表涕零涕:眼泪——鼻涕五、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3.陟罚臧否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4.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5.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6.不毛之地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六、一词多义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3.道:中道八、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n2、当奖帅三军(激励)3、躬耕于南阳亲自4、后值倾覆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5、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治7、宫中府中皇宫中。朝廷中8、陟(奖)罚(惩罚)9、论其刑赏罚10、夙夜忧叹早晚11、庶竭驽钝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确良12、攘除奸凶排除、铲除13、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怠慢、疏忽14、以彰其咎表明15、以咨诹善道询问九、朗读停顿1、咨臣/以当世之事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5、然/侍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n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十、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十一、内容理解1、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给刘禅提出了哪一条建议?目的何在?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三条建议。其目的在于使蜀汉政治清明,根基巩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争取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n2、课文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3、积累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4、相关内容:1杜甫的七律《蜀相》2陆游《书愤》3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5、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n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任(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语音豁、髫、间隔、语云、诣、骥;便要还家三、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运输和交通业的总称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不管(连词)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男方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之地——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不充足,不满6.说如此如此:像这样——这样7.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指事物在窨或时间上的距离8.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五、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六、一词多义1、为武陵人捕鱼为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舍便舍船;屋舍俨然\n3.之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4.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七、重点词语1、黄发(老人)垂髫(小孩)2、悉、咸、并、皆:全都3、具答之具:详尽4、扶、缘:顺着5、延:邀请6、向路:原来的路八、特殊句式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句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4.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省略句九、重要语句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十、内容理解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n这一理想社会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社会?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东晋末年,政权分裂,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课文中有三处暗示:忘路之远近;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借此来表现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3.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三峡一、文学常识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二、字音\n郦、嶂、曦、襄、溯、湍、巘、漱、属;阙三、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中断。四、一词多义1.属:属引凄异(连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2.绝:沿溯阻绝(断);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3.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如果)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六、特殊句式(无)七、重要词语1.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2.略无:完全没有3.巘:山峰4.或王命急宣:有时5.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八、重要语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n3.虽乘奔御风,不以(不如)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清荣峻,良多趣味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九、内容理解1.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文章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是按水流水势从大到小的特点安排的。春冬的特点相似。3.引用渔歌衬托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文言文复习(三)马说一、文学常识\n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昌黎先生文集》。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二、语音1.伯乐相马骈死槽枥粟2.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三、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四、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这里意为驱使。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名作动,行千里五、一词多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虽有千里之能(的);执策而临之(它)4.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恐怕)\n5.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策勋十二转(记载)六、重点词语1、虽有名马:即使2、祗:只是辱:受屈辱3、骈死:并列而死4、或尽粟一石:有时5、是马也:这6、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7、执策而临之临:到(它)跟前,面对8、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七、特殊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2.一食或尽粟一石——补语提前、定语后置八、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不以千里称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九、朗读节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十、课文内容理解\n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3、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人们又称他为“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本文是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初中课本里还有他的《捕蛇者说》。二、语音篁huáng洌liè坻chí佁yǐ俶chù翕xī斗折蛇行dǒu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suì三、词类活用1.名作状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皆若空游;日光下彻;俶尔远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犬牙差互2.形容词用作动词心乐之(意动,以……为乐,喜欢);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四、一词多义\n1、以: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修饰);以其境过清(因为)2.而:潭西南而望(表修饰);乃记之而去(表顺接)五、重要词语1、清洌:清澈。2、可百许头。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3、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六、特殊句式1.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介词宾语前置2.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主谓倒置3.影布石上——影布(于)石上,省略句4.坐潭上——坐(于)潭上,省略句七、重点语句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借一幅美妙却过于凄清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作者抑郁忧伤之情。\n2、文中对景色的描写紧扣小、石、潭三字。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3、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考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1046年,谪守巴陵郡的挚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二、字音谪守巴陵郡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日星隐曜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薄暮冥冥宠辱偕忘 忧谗畏讥 皓月千里三、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俱”,全,都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四、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废弃的事情。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作状,向北,向南。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作动,做郡的行政长官。\n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作状,在……之先,在……之后。五、一词多义 1.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一:在洞庭一湖——一个;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完全3.极:南极潇湘——到达;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4.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看5.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然则北通巫峡——那么;则有去国怀乡——就6.其:其必曰——表推测推测语气;增其旧制——它,指岳阳楼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因为8.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一种文体;岁赋其二——征收,敛取;更若役,复若赋——赋税六、重要词语1.兴2制3.作文(古今异义)4.胜状5.备6.大观7.然则8.淫雨9.开10.薄11.排空12.景13.惊14.集15.偕16.把酒临风17.求18.迁客19.骚人20.是进亦忧,退亦忧七、朗读停顿1.若夫/淫雨/霏霏(然则、至若)\n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然则/何时/而乐耶4.微/斯人,吾/谁与归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八、重要语句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反问句)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前置)九、内容理解1.本文借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和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本文开头提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结尾以感叹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文,这样写的用意是既表达自己坚定的志向,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规箴之意。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n因为他们没有阔大的胸襟,计较于个人的得失,不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4.本文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物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如: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作者早年因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而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醉》一文是其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二、字音滁琅琊(lángyá)壑辄暝伛偻冽肴蔌觥筹射者中(zhòng)弈颓翳三、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上(沿着山路)2.名之者谁——名作动,命名3.朝而往,暮而归——名作状,在早晨,在傍晚4.杂然而前陈者——名作状,在面前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n四、一词多义 1.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年又最高;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暮而归2.之:山之僧智仙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舒缓缓语气,无实义)3.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吾与谁归4.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无异乎;得而腊之以为饵5.秀: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6.乐:山水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谓: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称)8.临:临溪而渔(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的意思)9.环:环滁皆山也(环绕);环而攻之而不胜10.名:名之者谁;卷卷有爷名11.乎:颓然乎其间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2.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到)五、古今异义词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意思,心意六、重要词语1.尤 2.林霏 3.野芳发 4.伛偻提携 5.洌 6.陈 7.酣 8.丝竹\n七、重点语句(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八、内容理解1.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也隐隐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抑郁心情。2.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文中共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这四种乐都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3.全篇采用判断句,共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句调,极有特色。读来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铿锵悦耳。\n4.积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爱莲说一、文学常识周敦颐,字茂叔,宋代著名哲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我们学过的有《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这种文体的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二、字音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三、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文中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3、亭亭净植植:树立。\n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如:莲,花之君子者也2.感叹句如: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设问句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陈述句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五、朗读节奏1、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六、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作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莲,花之君子者也。\n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七、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它“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代表了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等种种美好的品质,这正象征了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2、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莲花君子的高尚气节。3、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4、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n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写作此文时作者被贬于黄州。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有时用于说明,如《核舟记》;大多是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岳阳楼记》等。二、字音荇、寝三、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2.念(想)无与为乐者3.空明(清澈透明)4.但(只是)5.相与(共同)6.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7.耳(罢了)四、重点语句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原来是)竹柏影也(判断句)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设问句;定语后置)五、课文内容1.课文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下庭院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n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试作简要赏析。3.一个“闲”字,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呢?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常识宋濂,明朝著名文学家。序,古代一种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二、语音嗜、砚、逾、硕、俟、衾、烨、缊、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三、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2.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3.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通“辩”。四、古今异义1.录毕,走送之:跑——行走2.援疑质理:引、提出——帮助3.持汤沃灌:热水——多指烹调后汁水特别多的副食4.日再食:两次——表示又一次\n5.撰长书以为贽:信——大多作动词“写”。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的老师——学位的一种五、词类活用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作状,每年2.主人日再食——名作状,每天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作状,用朱缨、用珠宝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间挂着5.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名作状,每天6.手自笔录——名作状,用笔五、一词多义1.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2.之: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与之论辩;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腰白玉之环3.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俯身倾耳以请;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4.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六、重点词语解释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就)3、既加冠\n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尝趋百里外6、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此指拥挤)7、致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8、执经叩问(问)9、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10、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11、(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12、(礼愈)至:周到13、(至)舍:学舍,书舍14、寓逆旅(旅店)15、媵人,这里指女仆16、(右备)容臭:容臭,香袋。17、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18、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19、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20、(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21、假诸人。诸,之于22、流辈:同辈的人23、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七、特殊句式\n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八、朗读节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卒/获有所闻手指/不可屈伸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是/可谓善学者矣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九、重点语句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5.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十、课文内容理解1.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的事实,现身说法,揭示出求学要心志专一的道理,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情真意挚,语重心长。\n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既能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又使文章富有波澜)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朝孙康映雪读书。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11/2007121192143.asp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