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准确断句训练 6页

  • 41.0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准确断句训练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准确断句训练(教师用)一.阅读下列语段,根据自己掌握的断句知识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阐述你推断的根据,并尝试翻译划线句子。语段1.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节选参考答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自己呢,却以跟随老师(学习)为耻辱,(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儒家之道,解答那些(有关儒道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断句根据】 内容熟悉;名词性词语或短语;对称的句子;虚词“也”、“焉”、“矣”;判断句式“……者……也”。语段2:②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注】蜩腹蛇蚹,指竹笋的外壳像蝉腹蛇蚹的形状。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此处极言其高。参考答案: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竹笋像蝉壳蛇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十寻高,都是一生长出来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竟然是一节节地勾勒,一叶叶地堆积而成竹子,这哪里(难道)还会有(完整鲜活的)竹子呢?\n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观察,就看到了他所想要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随着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鹰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文与可告诉我的就像这样。【断句根据】名词性词语或短语“竹”“萌”、“节叶”、“蜩腹蛇蚹”“画者”等;虚词“耳”、“焉”、“今”等;句式“……者……也”、“岂……乎”;划分句子成分;翻译句子。语段3: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女曰:‘妾以无烛故,③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女妾自以有益于女何为去我?’女相与语,以为然而留之。④今臣不肖见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战国策·秦策二》注释:江上之处女,住在江边的女子。参考答案:①谓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女?妾自以有益于女,何为去我?”②今臣不肖,见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要点: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翻译】①我因为没有蜡烛的缘故,(所以)我常常先到房子里,打扫屋子,布置座位。你们为何吝惜那一点照在四面墙壁的余下的光亮呢?希望你们把它恩赐给我,对你们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有用,为什么要我离开呢?②现在我由于不成器(没有才能),被秦国驱逐出函谷关,我愿意替您打扫屋子,布置座位,希望您不要赶走我啊。【总结】断句的基本方法:1.识别专有名词货名词性短语(人名、官名、地名等)2.利用虚词标志(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中表提顿的词语、对话中的提示词语)结合文言文虚词的基本作用,了解句中文言文虚词的作用或表达语气。常置于句首的语气词有:“盖、夫、故、岂、至于、若夫、伏惟”等。常置于句尾的语气词有:“之、乎、者、也、矣、焉、哉、耳、邪(耶)”等。\n3.掌握句式特点(文言特殊句式、整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确定词在句中的主要意义,注意分析语序和句式,重点解决文言文中的合成词。4.准确理解词义,疏通语段意义,通读语段或句子,瞻前顾后,把握主要内容。二.运用所学的断句知识,完成下列高考断句题,并尝试翻译划线句子:语段4:2010年湖南卷孔明,伊、周之徒也。……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陈亮《诸葛孔明》节选【注释】偪,通“逼”,接近,靠近。  宥,宽恕、赦免。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B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断句根据】特殊句式“……也”;句式对称“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虽劳不怨”与“虽死不怨”;划分句子成分。【答案解析】A项“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停顿错误,这里“宥”与“刑”都作动词,解释为“赦免、宽恕”和“处罚、施加刑罚”。C项除了“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停顿错误外,还有“虽死不怨/杀者”停顿错误;D项除了“不怨/杀者”停顿错误外,还有“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停顿错误。\n【译文】诸葛亮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他的权力逼近皇帝然而皇帝并不猜疑,威势盖过群臣但下级并不妒忌。振作精神治理蜀国,风俗教化严明庄重。赦免罪过不问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论多小,这是帝王的治政之法。用宽松之法役使百姓,即使劳累也无怨言,用救人之道杀人,即使是死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治政之道。语段5:(2010年广东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賁《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宋忠”为敌军将领名。“上”为“明成祖朱棣”。【参考答案】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断句根据】翻译疏通语段;清理出专有名词有诸将、宋忠、上、庸材、兵柄、小人、狐鼠;对话提示语“曰”;文言虚词耳、何;整句对称;用划分句子成分加以检验。【翻译】各位将士看见已经抓获宋忠,都很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是平庸之人,凭着能说会道取得好处,是谄媚奸恶之人,凭借贿赂得到官职,刚刚掌握兵权,就这样骄横傲慢,此类人是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在我)看来,他们就像狐鼠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文言文准确断句的思路与方法](一)准确理解词义,疏通语段意义。(二)识别专有名词(人名、官名、地名)。(三)利用虚词标志(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中表提顿的词语、对话中的提示词语、复句的关联词语等)(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特殊句式、整句)\n(五)划分句子成分。三、文言文断句知识运用之深化训练:语段6:(2010江苏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司马)迁(班)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节选自《文史通义》【参考答案】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断句根据】翻译疏通语段;注意文言句式特点,对偶句;排比句;句首虚词“夫”;句末语气词“耶”;连词“况”等。这里有一个陷阱为“其传者”为下一句的主语,极富隐蔽性。【译文】欧阳修曾经感叹《七略》四部,目录保存着,文字却没有了,认为那个人(指《七略》的作者)很不幸,大概是感伤文章不值得依赖(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读《史记》《汉书》这类书籍,并且研究徐广、裴驷、服虔、应劭等名家的注解,字里行间却不能参透司马迁、班固的本意的,常常有十分之四五。他们凭借专门攻读研究,尚且不能达到固然精深微妙的地方,何况一般浏览的人所能达到的,恐怕完全凭借自己的好恶吧?对于那些不能流传的,就有空存目录(而无文字)的感慨;而对于那些能够流传的,又有探求过程中曲解了真正意旨的缺陷,与个人好恶不同的分歧语段7:用“/”给下面的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参考答案】\n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断句根据】划分句子成分;虚词“盖”、“方”、“及其”;句式“……者也”;对称的整句;内容的理解。【语段译文】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而把适合人的心意的事作为快乐。而当他对于万物感到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没有事物换取这种快乐;等到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畅快地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哪里需要知道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在内心不觉得惭愧,在外不被他人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