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届高考文言文复习应对策略第一部分:高考文言文命题趋势《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为了更好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文言文选材情况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纯粹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在,而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选材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这样就避免了试题选材的机械化、单一化,体现出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与考查的拓展阅读题材、提升阅读境界、熏陶阅读素养的精髓,也符合《考纲》中独立命题、自主开放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提醒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多多提升,要先立足基础,再拓展延伸。第二部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复习不要离开原文,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文言文实词释义的误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文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了对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这一考点辐射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点要高。究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不辨古今。就是指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语在词义上混为一谈,用今义去解释古义。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词义相反)“完”在古代汉语中有“保全”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完”有“完结、灭亡”之意。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这里“完”字正确的解释应为“保全”。2、不知通假。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A、周穷振之,家无余财振:振作上面的“振”是“赈”的通假字,意思是“救济”。而仍按“振”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天津高考总复习卷》,《续资治通鉴.宋论》17题C:身无兼衣,食无重羞;惭愧。回归课本《祭十二郎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应为“‘食物。)3、不明活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词语活用的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8\n该句中的“归”是词类活用,属动词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回家”。如果考生在翻译“归”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就会导致翻译的错误。4、不分单双。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相同。如: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该项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节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而A项却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欺负”,这就导致了解释时的错误。二、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C、公坚不回回:返回从原文“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鞠愈急,二子服”可以看出,因为歙州吏民都认为“富翁家的这两个儿子一向是贤良的人”,所以他们对欧阳颍把这两个人抓到牢狱中审讯的做法感到非常奇怪,纷纷质疑、规劝。“公坚不回”就是欧阳颍对此作出的反应。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C项“返回”的解释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歙州吏民对欧阳颍的质疑、规劝无非是希望他把富翁家的两个儿子放出来,“欧阳颍坚决不返回”又从何谈起呢?根据语境,这里应该解释为“答复、回复”。正因为欧阳颍坚决不答复歙州吏民的质疑、规劝,而是加紧审讯,富翁家的两个儿子才终于服罪。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原文全句为“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在该句中,“胁息”与“扶墙”是对举的,因为“扶墙是动宾关系”,所以“胁息”也应该是动宾关系,“胁”应该是动词,所以D项“收敛”的解释是正确的。(又如,武清区一模《盲者说》: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治理。应为“安定,太平”。)3、语法分析法,与结构分析法相似。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知识再现)8\n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如归有光《悠然亭记》“而为妒媢者所不容”)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D、访微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服:愉快成语“心悦诚服”中的“悦”“服”意为“高兴地”“服从”,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的意思是“周访的声威已经很大,远近的人都很高兴的服从”;而按D项的解释,远近的人对周访只有“愉快”之情,而无“服从”之意,这显然有违上文“访微风既著”的文意。7、古今比照法,要注意,不要犯前面所提到的“不辨古今”的错误。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例如:02年全国高考题《李将军列传》: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直到死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根据结构,“将兵”处在谓语位置)将兵:将领和士兵。(率领军队)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第三部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下面结合一些常见考题,谈几点巧解文言文虚词题的推断技巧。一、推断语境,以文解题虚词的用法繁杂多变,8\n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与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一样,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利用文意解题。如: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项,前一句“之”放在主语“国家”与谓语“需”之间,所以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之”用中心词“石”和定语“铿然”之间,和“者”共同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二、分清虚实,明辨词义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与”,在“失其所与,不知”中,作动词,结交、亲附;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作连词,和;而在“竖子不足与谋”中,作介词,和;在“无乃尔是过与”中,作助词,欤。三、句位分析,以位定义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A.余以柳枝横扫之/然以其猛也A项,第一句中的“以”位于名词“柳枝”前,位于动词“横扫”之前,做“横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介词,用;第二句中的“以”位于代词“其“之前,而“其”作“猛”的主语,因此“以”为连词,因为。四、代入检验,判断词义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例如2007年四川卷: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结合学过的古文中的虚词常见用法进行带入检验推断。B、辞不许,乃归白母于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第四部分;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一、曲解词义 8\n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第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的“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二、对象错位(偷换概念) 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进行错位配搭,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项。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12题C项: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根据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而B项却将荆灵王的干涉“提速”到了庆封离开鲁国之前。四、事件杂糅 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清头绪。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A项: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根据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公卿之所以推荐樊英,是因为他“贤良方正、有道”,而不是他“自幼学贯五经”。所以A项将“求学者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征聘他出来做官”“公卿推荐他出来做官”三件事的原因都归结为他“自幼学贯五经”,就犯了事件杂糅混编的错误。五、无中生有 《天津高考总复习卷》《吕氏春秋.慎行论》3题C:费无忌连设诡计杀害了太子建和左尹却宛,最终害人害己。“太子建出奔”六、表述失度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事件8\n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第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蒲松龄的《武技》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武术技巧则采用了略写的方法,点到即止,所以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的分析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此题涉及到了选文的文体特点,这是文言文理解题考查视角的变化及趋势,此外还有:1、涉及文章的主旨;2、涉及文章鉴赏,如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3、涉及重要句子的理解。如:2005天津卷《庄子•说剑》14题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修辞手法)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重要句子)2008年《兼爱中》14题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文体特点)2009年《管子小匡》11题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主旨)我们要多多关注。 以上对命题人错项设计六种方法的剖析,旨在“知彼”,这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推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是大有裨益的。第五部分: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画蛇添足”)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如:从令纵敌,非良将也。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不是好的将领)。(半文半白)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如:②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译文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②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如:②阿母谢媒人。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8\n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如:②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总之,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第六部分:高考文言文复习的有效途径一、把握三大阶段(一)、整体把握阶段1、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2、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 (三)、实战操练阶段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8\n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上面已经提到一些了,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再谈一谈: 高考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另外,在整个备考阶段应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