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虚词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考点解读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的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但在2009年和2010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中体现并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前预习1、明确《考试说明》常见的15个文言虚词有哪些?2、了解这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预习《核按钮》小册子P93—P103)3、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预习《核按钮》P78页)4、复习重点:了解并掌握解答文言虚词类题目的基本方法。(预习《核按钮》P80页二)基础知识补充1.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2.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词,后者如音节助词)。教师精讲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n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二、复习“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规律总结\n课堂训练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三、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四、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n3、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2008年江西卷翻译题)7、吾其还也。《殽之战》汝其勿悲。《与妻书》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五、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2、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5、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规律总结\n课堂训练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六、复习“若”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七、复习“所”\n典型例题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八、复习“为”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5、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9、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10、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n12、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辩日》1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板块二文言虚词”1、4、6、7、9题第二课时九、复习“焉”典型例题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5、或师焉,或不焉。《师说》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n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十、复习“以”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8、作《师说》以贻之。《师说》9、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10、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13、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14、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15、奚足以语文事?(2006年高考湖南卷)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n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十一、复习“因”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3、因利乘便。《过秦论》4、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5、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7、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n十二、复习“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6、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十三、复习“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3、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4、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6、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规律总结\n课堂训练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十四、复习“则”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4、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7、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n十五、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4、何陋之有?《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5、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6、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8、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板块二文言虚词”2、3、5、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