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17页

  • 92.50 KB
  • 2022-08-24 发布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n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n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府吏见丁宁(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举贤以自佐  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n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一言以蔽之  ③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前置教案一什么是词序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n(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  偏正 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 述补介宾 偏正)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二、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2)分类:(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1)疑问句的定义:  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谁安孰 曷奚等)如 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法孰】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   【谓何;说什么】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说何:说什么】\n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臣实不才,有谁 敢 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你跟谁防守  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为何  为什么】古代汉语中形成的一些凝固句式(1)  何如  如何“何如”又可说成“如何”,,在“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 何如  如何意思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伤还没有斯,为什么不再杀伤】③一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如何”是“如……何”的紧缩式,并不是疑问代词“何”的宾语后置,因此在这里如何意义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具有动词的性,但凝固后与“如何”含义相同。\n如   使之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怎么办】(2)如……何  奈……何  若……何 在如……何  奈……何  若……何中间插入词语,意思为“把(对)……怎么样”“把(对)……怎么办”例如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滕文公下》【把宋玉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你怎么办】(3)如之何  若之何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意思为“怎么”也可以放在句尾,意思为“怎么样”①如受吾幤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②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奈何”“若何”与“如何”相类似,也是一种紧缩形式,“奈何”是“奈之何”的紧缩形式,“若何”是“若之何”的紧缩形式,例如 : 先生助之奈何  【奈何怎么样】(4)何以  表示用什么、拿什么  有时还可以表示为什么 如 何以效之《论衡·订鬼》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2为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介词“以”前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②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禧公四年》)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4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n                             【以是介词 何是宾语 何以教寡人就是以何教寡人,其中““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旧用何以,但意思不是以何了而是为什么】这种情况,“于”为常见。例如: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3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一般置“以、用”前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梁惠王上》)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多人认为几乎没有例外,是相当严格的例如《马氏文通》就认为“此不易之例也”。这种情况,反映了疑问句中宾语后置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但是,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也偶然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先秦以前比较少见。例如:①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子夏说了些什么,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就放在动词云的后面】②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小雅。白驹》)         【于焉逍遥在那儿游息宾语疑问代词焉就放在介词于的后面】(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1)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2)语法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必须有否定副“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代词“莫(没有谁)”如不若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君”“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动词之前。】\n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未绝鼓音  《左传·鞍之战》【这两句都是否定句,但是二毛古音都不是代词,所以不前置】宾语前置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如:①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谕尹何为邑》 【不吾叛 就是不叛吾 】 ②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 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句项"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④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前一分句有否定词“.不”因此代词宾语我前置,后一分句没有否定词,因此我放在与后边】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3)分类:A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例如:①子不我思,岂不他人?《诗经·郑风》    【不我思就是不思我,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思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规律,我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    【中;心里此句中,“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要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了】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之未见也。《论语·里人》   \n【“盖大概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上文的“力不足者”,充当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而“我未见之也”“之”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放在见的前面】B以无指代词做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1)、无指代词:古代汉语有“莫”“无”等字,当它们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的时候,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等等,这种用法的“莫”“无”,我们叫它无指代词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莫不仁没有人不仁莫不义没有人不义】②(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相人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为没有人赶得上你刘季的相貌,】这类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③子曰;“莫我知也夫!”【这句话的意思为,没有人了解我啊,它是以无指代词莫做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是代词我,所以放在动词之的前面】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莫之养”译为没有人养活他“之”是代词指代上文的老父,充当动词“养”的宾语,因为这是个否定句放在养的前面】(4)【注意】 ①否定句中,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前。例如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莫之敢禁《。吕氏春秋·勿躬》②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当宾语不前置。例如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n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远不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在先秦古籍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前置的句子。(否定代词作宾语《吕氏春秋》中共出现68例,其中代词宾语前置49例,后置19例上文说否定代词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述语动词之前,正是基于定量的统计)例如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无通毋】两组典型例句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两种词序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为之从动词前移向动词后的演变。(三)宾语用代词复指的(1)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把宾语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加助词‘之’‘是’等来标志(2)语法条件:除否定句中的代用宾语、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可以前置外,普通宾语也可橱置,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当其要对宾语的意义进行强调的时候;第二、必须加代词“之”、“是”、 “之为”等进行复指,除宾语前置外,复指代词也要前置,其前置位置在前量宾语和动词之间(3)分类  A动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等来标志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我们的国君正担心着他自己的罪过,还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吗为了强调恐的宾语其罪,而将它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标志】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亡之不恤,其实是不恤亡的倒装意思为,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为了强调动词恤的宾语亡,而将其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来之 群臣是忧助词是乃是宾语群臣提前的标志】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n【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 。“生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生”“苟利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利”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前,‘之为’二字加载提前了的宾语后面,作为标志,不过,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B介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来标志①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一人指楚康王楚国之为为一人行也由于为的宾语一人无所强调,就没有把它提前,因而也无需助词之来标志】②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黽之与同陼《国语·越语》 【鼋yuan,鳖一类的动物鼍tuo鼍龙,鳄鱼的一种鳖爬行动物,俗名甲鱼 蛙黽,属于蛤蟆一类 陼通渚,水中的小陆地(我们终年)跟鼋鼍鳖相处在一起,跟蛤蟆住在一个地方】3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齐侯说:“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继承先王的友好的关系”【不谷是古代君王自己的谦称,这里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被强调提前后,加助词“是”来标志下文先君之好是继继是动词先君之好宾语是是动词提前后所加的标志】【注意】有时在提前了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了“唯……是……”“唯……之为……”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强调了动词的宾语,而且表示了动作行为对象的(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现代汉语的“唯你是问“唯利是图”的说法就是这种结构的遗迹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等于说唯求敌】   ②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唯仁之为守,等于说唯守仁 唯义之为唯行义】\n(4)【注意】(1)带语法标记的宾语前置句,产生于西周后半期,其初始阶段语法标记是不固定的,除“是”“之”外还有“焉”“斯”“于”等,如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享就是享朋酒译为饮上两壶酒】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晋郑焉依就是依晋】其中的“焉”、“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到了春秋除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才固定下来以"是""之"为主.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感通憾表示怨恨,唯蔡于感表示只恨蔡,于复指前置宾语】①通过对战国时期的五部古书(《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的考察,发现在这五部古书中,“宾·是·动“句式仅有三例,(庄子1例荀子2例),而“宾·之·动”句式共出现196例,以上数字表明,战国时“宾·是·动“已经成为了时代用语的残迹,而“宾·之·动”句式仍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言中。(2)如果复指的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不用“是”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 ;谓我 说的是我复指的宾语是我为代词用之不用是】②“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斯之谓谓斯 说的就是这件事  斯为代词用之不用是】这种格式形成了“是之谓”(谓是,其中是是代词)“此之谓”(谓此)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文中常见。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谓是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谓此不朽,这就是不朽】\n(3)代词“是”作宾语时,可以将其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而不用代词复指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是问:问是 问一问这件事 】君子是则是效 【是则是效“遵循此效法此”是作为宾语置于述语动词“则”“效”之前,没有任何标记】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也时常前置,构成“是以”“是用”,意思都为“因此”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②博弈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③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四、被人忽略的两种宾语前置句(1)、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公》)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例①的“相”代“愚公”,例②的“相”代“它”(驴),例③的“相”代“你”(焦仲卿),例④的“相”代“大家”。这些“相”都作宾语。为了强调“相”,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2)、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n【若,如此;见,相当于偏指一方的“相”,这里可译为“我”;录,记取,收留,这里可译为“惦记”。兰芝这两句话,从“感君”而来,又引出了下文的信誓旦旦,表现了兰芝刚强之外,更有深情的一面。】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例“见”代“我”(刘兰芝),例②的“见”代“我”(李密),这两个“见”都作宾语。为了强调“见”,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见谅”(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等。【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上面所说的两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两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之”或“是”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五、宾语前置的发展史(一)西周以前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萌芽时期。它的特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没有出现;否定句宾语前置条件极为严格;肯定句仅出现了有惟句。(二)西周到汉代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兴盛时期,各种格式广泛见于各类文献中。疑问句中自从疑问词产生后就严格遵守前置的规则,例外并不多见,得到了普遍应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继续发展,但同时后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左传》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代词宾语前置。肯定句中出现了“惟……是(之)……”句式。\n(三)汉代到魏晋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衰落时期。疑问句中从以前置为主到前置的情况极为少见;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更是迅速消失。(四)魏晋以后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衰亡时期。疑问句中还有一些用例,但只是一种仿古现象;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前置极为罕见,较多的是前置凝结成的固定格式,其中有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等。六、扩展练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秦客何言?        《吕氏春秋·应言》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韩非子·内储说》)仲尼日:“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家宰三年。”(((礼记胡为疑问代词做介词为的宾语君何患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部》)——您忧愁什么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莫许之;没有人赞同他。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不恩我;不对我施恩)《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郑伯克段于鄢》)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年》)(亡国之君)虽闻,何闻?虽见,何见?虽知,何知?《吕氏春秋·任数》古之圣王,唯此之甚《国语·周语下》\n【如果前置宾语由代词充当的话,语法标记用之,不用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