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2-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二检考试)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营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日“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则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招抚司克日进兵克:严格限定(日期)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旋:不久,很快C.会倪以书抵孝庆会:恰巧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间:秘密地,暗中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倪以八十七人付之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军乃可安行无虞D.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火”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B.夜不火,火今日,何也C.各携火潜入D.闻哨声则火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n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鸟巢。9.断句和翻译。(10分)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3分)答:②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3分)答:5.D(间:从小路)6.B(A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用。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可不译。两个“乃”都是副词,才,就。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7.C.名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点火”)8.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9.(1)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漏断、错断一处不扣分,每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2)①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3分)(飨:“犒赏”1分,薄:“逼近、迫近”1分,句子通顺1分)②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3分)(迫:“追赶”1分;虞:“忧患、危险”1分,句子通顺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遏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泅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tr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敌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泅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n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设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寸岁,递饵太尉.后父追任太师,谥号忠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 苏舜钦)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n,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注】⑴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⑵\n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⑶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⑷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肯下与庸人小合 下:屈就,放弃操守 B.贰郡者私黠吏 私:暗地里C.贰郡者恶之 恶:嫉恨 D.既而亟召士让之 让:责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客死于淮西道中 性刚峭,喜于背俗,B.又尝以言忤贰郡者 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C.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D.天之厌文久矣 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7.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3分)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③士谢之,终不受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⑥先生竟胡为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n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9.翻译和断句。(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 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②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答案及解析】5.B(私:暗中勾结)6.B.介词,因为(A.介词,在;动词、形容词后缀,不译。C.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D.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7.C②是写牧守、通判对穆修欣赏和嫉恨;⑤是作者感慨穆修坎坷的人生历程;⑥抒发了作者沉痛的哀情。8.B(“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有错,原文写的是张文节派人请穆修作记)9.(10分)(1)(4分)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每三处1分。)(2)(6分)①\n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译出“意”为“留心”1分;“熟”为“反复、深透的”或“仔细、深入细致”1分。大意1分。共3分。②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译出“所以”为“……的原因”1分,译出后两句大意各给1分(“乞载名于石”可以不用状语后置句翻译),共3分。三、苏代兄弟【佛山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试题(二)】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B。“诚”,如果。2.【答案】D。A.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代词,“他”。C.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为“他的”D.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3.【答案】B。题干中的句式为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C项为一般问句;D项为省略句。\n4.【答案】D。“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5.【答案】(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共11处,补充说明:“苏秦兄弟三人”“有类之者”后可断可不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n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补充说明:断错1-2处扣1分,断错3-5处扣2分,断错6-8处扣3分,依此类推,该断不断,不该断处断都算错。(2)【答案】①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补充说明:“则”字表判断,译成“是”“就是”等可给分。“闻”译成“使(让)……听到”,“使(让)……知道”,“使(让)……\n明白”都可给分,没落实使动用法该得分点不给分。“虑”字可翻译为“想”“考虑”“思考”等,翻译作“担心”“担忧”“忧虑”等不符合句意,“计”字可翻译为“策略”“计策”“计谋”等,翻译为“计算”“计划”“计较”等不符合句意,以上两处错一处不扣分,全错扣1分。【答案】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补充说明:“罢”翻译为“疲惫”“疲劳”等给0.5分,“敝”翻译为“困乏”“困顿”等给0.5分,“恶”翻译为“怎么”“如何”给1分,\n“虽”“足以”两处错一处不扣分,全错扣1分。【参考译文】1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n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n2、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n3、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4\n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5\n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6、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古文阅读周练习(五)答案\n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B。(A相好,交好;C恨:遗憾;D添置,备办)2.答案。D。都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A也:助词,表判断,可不译;助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啊,呀”。B以:介词,把;连词,表目的。C之:代词,“他”;助词,衬音作用)3.答案D.省略了四处成份:(郑袤)征拜侍中,百姓恋慕(郑袤),(百姓)涕泣(于)路隅;A.两处: (郑袤)随叔父浑避难(于)江东;B两处:讽名重(于)当世,袤同郡任览与(魏讽)结交;C两处:自昔(毌丘俭)建勋(于)幽州,志望无限。4.答案C。(A豫章太守华歆非郑袤叔父郑浑的旧友;B临淄侯文学和尚书郎任上原文没有说他做官的情况;D是派自己子女把印绶交给皇上的。\n5.(1)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推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纯正/守道冲粹/退有清和之风/进有素丝之节/今以袤为司空。(每对3处1分,共4分)(2)①(郑袤)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者,礼待贤者能者,兴建学校,启发引导后辈。 评分说明:转:改任(1分);旌表:表彰(1分);全句句意(1分)②景元初年,(郑袤)患病双眼失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许可(皇帝没有答应)。 评分说明:屡:多次(1分);乞骸骨:辞官归乡(1分);全句句意(1分)附:[翻译]1\n郑袤,字林叔,是荥阳开封人。父亲郑泰,曾任扬州刺史,名声很大。郑袤很小时便成了孤儿,很早就有较强的识辨能力。郑袤跟随叔父郑浑到江东避难。当时华歆做豫章郡的太守,郑浑前去投靠他,华歆一向与郑泰关系很好,他把郑袤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十七岁那年,郑袤才回到自己的家乡。郑袤性格清纯正直。当时济阴人魏讽做相国的属官。魏讽在当时名重一时,与郑袤同一郡县的任览与魏讽结交成了朋友。郑袤认为魏讽为奸诈之辈,终究会有一天会带来灾祸,劝说任览远离他。等到魏讽落难,谈论此事的人都称赞郑袤。2魏武帝起初分封其子为王侯,精心挑选门客,郑袤与徐干都做了临淄侯文学,后来郑袤做司隶功曹从事。司空王朗征召他做自己的属官,郑袤推选高阳的许允、扶风的鲁芝、东莱的王基,王朗都给它们委任了官职。这些人后来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郑袤调任尚书郎。外调做黎阳县令,当地官员和百姓十分满意,服从管理。太守班下下属的地方负责官员中,被郑褒提拔任用的那些优异人才,为各县之最。郑袤升任尚书右丞。(郑袤)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者,礼待贤者能者,兴建学校,启发引导后辈。\n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起草法规和教令,郡里的人都很喜爱他。郑袤征召侍中时,老百姓十分留念他,都在道路的偏僻处哭泣。3毌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征讨他,文武百官到城东饯行送别,郑袤因为生病未能赶来。景帝对中领军王肃说:“没有见到郑袤来我感到很遗憾呀。”王肃把景帝的这番话告诉了郑袤,郑袤亲自驾车追赶景帝,从近路赶上了景帝。景帝笑着说:“本来就知道你会来的啊。”景帝于是与郑袤共坐一台车,说:“首先当实施什么计策?”郑袤说:“过去我与毌丘俭都做过台郎官,对他有所了解,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务的真相,自从过去他在幽州建立功勋,他志向愿望膨胀。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而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锐利但并不稳固,我军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景帝认为很好。景元初年,郑袤得病失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许可。后来郑袤被授予光禄大夫。官分五等初步确立时,郑袤被封为密陵伯。4\n武帝登基后郑袤官位晋升为侯爵。他虽然患病十年才治愈,但是当时贤良之士都一同推荐他。泰始年间,皇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密陵侯郑袤,办事公正,不在官位时,有清静平和的风尚,为官之时,有清白清廉的节气,将让郑袤作司空。郑袤前后推让,派儿子郑称把绶印送回皇帝,竟达十多次。郑袤坚决拒绝做司空,不久被许可了,皇上以侯爵的待遇去郑袤府上,授予郑袤仪同三司一职,给他添加了门客车马,赏赐给他帐簟褥钱物十万。(武帝)九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谥为“元”。二、2010广州一模【参考译文】1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2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n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3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4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n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5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已经六十一岁了。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后来因为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妄通宾客胡乱B.时吐谷浑寇边侵犯C.及上祠太山还祭祀*D.恶其殷盛殷勤【富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B.熙乃晓谕之今者乃以手教相谕C.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D.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我辈其可违乎【因为,介词。B.于是,连词/却,副词。C.“的”字结构,代词/无实义,表语气的提顿,助词。D.\n他,代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副词。】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3分)①寻授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③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④写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⑥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①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②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⑤写太祖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B\n.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原文中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断句与翻译](10分)(1)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4分。每错、漏三处扣1\n分,扣完4分为止。“犬马之年六十有一”亦可。](2)①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3分。“承”“类”各1分;大意1分。]②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3分。“锁”“诣”各1分;大意1分。]】三、1.(3分)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C遁:逃跑;现代汉语仍保留其义在“逃遁”一词中。2.(3分)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D(A.用于后置定语,“这,这样”/取消独立性,不译;B.介词,表凭借/介词,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他的;D.副词,于是,就)3.(3分)【参考答案】D\n4.(3分)本题考查对相关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A(B.“被贾似道免了官职”应是“贾似道先贬他的官,后指使李可弹劾他使他被免官”;C.“陈文龙杀了王刚中”应为“陈文龙杀了王刚中的使者”;D.“让曹澄孙把陈文龙和他的家人都抓到元军中”在文中没有“林华侦指使曹澄孙”的根据)5.(10分)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1)(4分)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4分,该断不断、不该断断了均算错,每错两处扣1分。“请诏大臣”和“同心图治”之间断开也不算错。)(2)(6分)①你们各位只是\n怕死罢了,不知道一生能不死吗?(或:不知道这一生能不能不死啊?)(3分,“特[只是、不过、只不过]”1分,句意2分)②范文虎丢失襄阳,现在反而被提升任用,这是应当惩罚却获得奖赏啊。(3分,“见[表被动]”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1陈文龙字君贲,是福州兴化人。能文章,以气节自负。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非常敬重他。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是由贾似道出的力。然而从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台谏都没有才能,凡是有什么建议,都把稿子呈交给贾似道看后才实行。到了陈文龙任职时,唯独他不把稿子呈交,这已经触怒了贾似道。 2\n知临安府洪起畏请求实行类田,贾似道主张实施他的意见,陈文龙上疏认为不能实行,贾似道发怒,扣押了他的奏疏。襄阳长久被围困,贾似道每天恣情淫乐,不稍加注意。当时表面上请求督促部队,暗地里让他的党徒保存自己,终于使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极力论述他的失误之处。3范文虎总领部队没有立功,贾似道庇护他,让他知安庆,又任命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陈文龙说:“范文虎丢失襄阳,现在反而被提升任用,这是应当惩罚却进行奖赏。赵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凭什么担当重任?黄万石对政事懈怠荒疏,让他做京尹,凭什么能够治理好?请全部罢免他们。”贾似道非常愤怒,贬黜陈文龙知抚州,随即又让台臣李可弹劾罢免了他。不久,吕文焕引导元军东下,范文虎首先迎降,和吕文焕一起向东进兵。贾似道在鲁港战败,赵溍最先逃跑,因此各城守军跟随他都逃跑了,贾似道这才后悔没听陈文龙的话。4\n当时边地形势非常危急,陈文龙上疏说:“《尚书》讲到,‘三后同心协力,共同走向大道’。北兵现在攻取某城,明天修筑某堡,而我们却用文书表示谦逊,只对他们的踪迹表示怀疑,就好像要拯救落入水中的人和救火,还在做缓步慢走的礼仪。请诏令大臣们同心图治,不要滋生空洞的议论。”5降将王世强引导大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都投降。知福州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顺从,陈文龙把他杀了而把他的副使放还,让他带信去谴责世强、刚中叛国。于是发动民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一千,元军来攻没有攻下,让他的亲家拿着书信来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信杀了他们的使者。有人劝他向元军投降,陈文龙说:“你们只是怕死罢了,不知道这一生能不死吗?\n”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立即投降,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投降,把陈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元军中,想使他投降,他不屈服,左右的人凌辱殴打他,陈文龙指他的腹部说:“这里都是节义文章,难道能够逼迫吗?”敌人强迫他,他终究也不屈服,于是把他捆绑起来送往杭州。陈文龙离开兴化后就不吃东西,至杭州饿死了。他的母亲被囚禁在福州的尼寺里,病得很厉害,没有医生和药物,左右看到之后都掉下眼泪。他母亲说:“我跟我的儿子一同死去,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也死了。众人感叹说:“有这样的母亲,就该有这样的儿子。”把她收殓埋葬了。2005年广东高考试题五、1.B【解析】B项中“候”为动词,解释为“拜访”、“问候”。A项的“拜”是古代授予官职的常用词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授官”意思;C项的“爱”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过“吝惜”的意思;D项“谓”含义“对……说”,是古代对话中常用的词语。考生容易因为臆断“候”的含义而致错。故而不选B。\n2.B【解析】B项中“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的“且”,副词,意为“将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且”,连词,表转折,译为“反而”。A项中,“与”为介词,意为“和,跟、同”。C项中,“以”为原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项“而”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3.D【解析】①为朱晖感叹,无“不惧”。③句虽为表现,但非“直接”。⑤句为他人之为非直接表现。4.C【解析】“挫败阴就的图谋”在文中无依据;“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不妥。5(1)(3分)参考答案一:(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参考答案二:(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一定按照礼仪进退,众位儒生称赞他品德高尚。\n译出大意给2分,“矜严”译对给1分。将“矜严”译成“端庄”、“庄重”、“严肃”“端庄严肃”等算对;译成“严格”、“严厉”算错。(2)(2分)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译出大意给1分,译出“把(这件事)”给1分。(3)(3分)参考答案一: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参考答案二:未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译出大意给2分,“见”宇译对给1分。【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晖早年父亲死去,十三岁时,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婆家人从田间进入宛城。路遇一群贼人,持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服财物。昆弟宾客都惶恐,伏在地下不敢动。朱晖拔剑上前道:“财物都可拿走,诸母衣不许动。今日是我朱晖死的日子了!”贼人看他年小,其志很壮,笑道:“童子把刀收起吧!”就舍弃他们而走掉了。起初,光武帝与朱晖之父朱岑都在长安学习过,有旧交。等到光武即位后,找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朱晖不久困病离职,卒业于太学。性情矜持严厉,进止必守礼节。诸儒生称赞他品德高。永平初年,显宗的舅父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问候,朱晖避而不见。阴就又派家丞送礼,朱晖就闭门不受。阴就听见了,叹息道:“真是有志之士呀,不要夺其气节。”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便送厚礼到他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我不敢闻命,的确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现在相送,表明我不是有爱惜之意。”\n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后而提拔他,很有礼貌地待他。正月初一天明,王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玉石。这时阴就为府卿,贵而骄,官吏傲而不守法。王苍坐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求玉石找不到,王苍回头对掾属说:“怎么回事?”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玉石,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而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奉之于王苍。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求他了。”王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皇上听说称其勇敢。让朱晖作卫士令,后又升为临淮太守。几年后,因违法免去官职。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所忌,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讽他不与众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每石值钱干余,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族都归附他。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朱以老病请求退休。20061.C【解析】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由于此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当为正确选项。A项中的“周”常用意义有“环绕”、“周游”、“周到”、“救济、救助”等。其中,“救济、救助”是最常见的意义,根据原文,\n应是概括杜环热心救助别人的品格的,所以解为“救济”。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食”常用意义是“吃”、“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给……吃”。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错因】此题所选的实词均为中学学过的常见实词,难度不算大。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作出正确选择。但是还是有较多考生臆断为A项。2.B【解析】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考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用来作比较的\n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项中的两个“因”字,有副词和介词两种用法。第一个“因”是副词,泽为“于是、就”。原文由于考试需要而删减了一些文字,故这个句子中的“因”字的用法与意义在语境中就不容易确定了。原文是:“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由于有“问一二人”这个动作,所以将“因”译为“于是”就顺理成章,不难理解。但删节后语句变成了“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由于“因”的前面没有其他的动作承接,故将“因”泽为“于是”就显得有点突兀而不易作出选择了。这种情况告诉我们:文言文命题在选材与整合材料过程中,除考虑选文意思的相对独立性外,还应多关注文章话题的连贯性。第二个“因”是介词,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根据原句的意思,可译为“通过,经由”\n。本题要求选出不相同的一项,故正确选项当为B项。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拿,用,凭着”。第一句意思是“竟然拿其他事情作借口欺骗母亲而离去”;第二句出自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为“用小的替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你的用心呢”。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才”,第一句意思是“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有遇到任何朋友而回来,因为(这样她)才定居下来”。第二句出自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翻译为“一定用长安君作人质,才能出兵”。“才”的义项在学过的课文中较常见,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和《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均译为“才”。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介入对象,译为“给,替”。第一句意思是“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第二句出自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意思是“秦王给赵王击瓦盆”。\n【错因】因为对课文“因”的同义和用法掌握得不是很牢固,臆断其为“于是”,故而选择其他选项,选D项的较多。3.A【解析】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本题要求选出与题干例句句式相一致的一项。“何为而至于此”是宾语前置句式,意思是“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根据古汉语语法规律,代词作宾语的,一般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何为”即“为何”,是宾语置于介词之前。A项“君何以知燕王”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意思是“你凭什么了解燕王呢”,句中“何以”即“以何”,也是宾语置于介词之前,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句式,与题干例句句式相一致。故正确选项当为A项。B项“夫子何哂由也”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子意思是“你为什么哂笑子路呢”,这是一个疑问句,“何”是疑问词,意思是“为什么”\n,不作宾语,所以没有前置。C项“夫晋,何厌之有”,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动词宾语前置句式,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之有”即“有何厌”。课文《陋室铭》“何陋之有”同属此类。D项“何故而至此”出自课文《屈原列传》,意思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是疑问句,“何”作定语,译为“什么”。本题干扰的选项是C项,因为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而宾语前置则有两类,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A项;二是动词宾语前置,如C项。考生在归类时要细分才能辨别清楚。4.B【解析】B项“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的表述有错误。根据原文“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和“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可说明张氏在杜家并非“无忧无虑”,因此,该项对文意的分析概括是不完全正确的,选择B项符合题干要求。\n【错因】ACD三个选项的含义均可在原文找到相关信息,考生如果不细心,则会臆断其不正确。5.(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2)①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②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不过路远不能去呀。”【解析】完成本断句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要通读全段,理清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这个文段开头提出观点“交友之道难矣”;接着从“当意气相得时”与“至事变势穷”两个方面论述观点;然后递进“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n引出对杜环事迹的评价。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段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在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语序和句式。比如“至事变……背去者多矣”之间有较多的对称句式,“事变势穷”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至……”即“到了……时候”,故“至事变势穷”应该断开;“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中的“不能”后所带的是并列关系的宾语,则不可随意断开,这些文言对称结构的特点,都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揣摩、自觉归纳并逐步形成语感才能掌握。再次,借助常用的虚词断句。如文段中的“难矣”、“多矣”、“养其亲乎”等带虚词的词语,就是断句的语言标志。翻译方面,第①句中的关键词语“盍”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不”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有“则盍反其本矣”。另外“非允恭友乎”句中“非……乎”是一个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赤壁赋》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第②句关键词语“第”有“次第、次序”、“贵族的住宅”、“科第”、“只是、但、只管”\n等义项,其中,和作实词的义项较常见,学生对此并不陌生;而用作虚词表“只是”意思的,就较为少见了。【错因】没有关注句子的意思,再加上选段较长,考生断句时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的现象很严重。翻译时,因为对宾语前置句式的忽略而丢分。另外,忽视了虚词“盍”、“第”也导致较多考生丢分。【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同父亲杜一元外出到江东做官,接着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擅长书法,很重信用,乐于解救别人的急难。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道破落。他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靠他?”常母依照那人的话,搭船去见谭敬先。谭敬先却谢绝不肯接纳,常母处境非常困窘,跟随人到了金陵,于是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问:“杜一元现在好吗?”路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了,只有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着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看到常母时,他非常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起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跪拜礼,又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身上的湿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并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向杜环问起常允恭生前所亲近的、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及自己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不能把常母托付给别人,又不知道常伯章是否活着,就暂且安慰她说:“天正下雨,等雨停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们吧!如果真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侍奉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一停止,就坚决地要出去寻找允恭的老友。杜环叫丫环跟着她出去。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有遇到任何朋友就回来了,这样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来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的人,都把常母当母亲来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你而生出病来,你可要早点回去看看她老人家啊。”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路远不能去呀。”杜环回家约半年,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头痛哭。不久,伯章看母亲年纪太老,担心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他事情作借口欺骗母亲而离去,不再回来看望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立刻加重。三年后就过世了。杜环为她准备了棺木并举行入殓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地安葬她,每年按时去扫墓祭拜。史官说:“交友之道真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n常拿自己的生命来做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情势窘迫的时候,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弃离开对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所称的忠义之士也无法超过!可世俗常说今人不及古人,这不也诬陷了天下的士人了吗?”12.(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