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 杜 20页

  • 261.00 KB
  • 2022-08-25 发布

文言文翻译技巧 杜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技巧\n翻译文言文的原则:信:忠于原文的内容;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尽量做到语言优美,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n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孰)更快乐呢?练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庭院周围砌上垣墙”).\n二、 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只想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损失。(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早晚辛勤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折磨。(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件。\n另: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例:夫战,勇气也.译文:战斗,是(靠)勇气。(“夫”,句           首发语词,不译)\n三、 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n四、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n(三) 嵌入式。1、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n五、 留。对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可以照录,不必翻译。1、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专有名词(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n(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n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n六、换。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n找一找,换一换(1)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2)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3)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4)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枝”通“肢”,肢体)(“田”通“畋”,打猎)(“卒”通“猝”,卒然,突然)(“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n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的词语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试一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2)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n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1、调整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的语序。移一移,译一译(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沛公安在?(《鸿门宴》)(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5)是以见放。(《屈原列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7)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主谓倒装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助词“之”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n2、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作: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齐策》)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n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找一找,补一补(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赤壁之站》)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n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易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大家的大力相助不行。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译文二: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那个人的大力相助,我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国境。\n分析:上面译文一对于文意的表达大致准确,但是没有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如“夫人”的“夫”为指示代词“那”,漏译;“不及此”译为“不行”,未做到对译;“亦去之”的宾语“之”(指代郑国国境)漏译,等等。译文二能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资治通鉴》译文一: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区割据。译文二:孙权割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分析:原句旨在强调孙权割据江东已历多年,根基稳固,陈述的重点是“已历三世”。译文一把“三世”移到前面同“孙权”一起做主语,这样改动原句语序和句法结构的译文,其实已改动了原句的意味。译文二根据原句句型、语序,采用一一对译的做法,比较忠实于原句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n例、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分析:对比之下,译文一把前置宾语处理成了状语,译文二则调整了宾语的位置,使句意的表达更为准确。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那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啊!译文二: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啊!分析:原句为反问句,其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比一般陈述句更为强烈。译文一没有按照原来的反问句式对译,而是把原句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肯定的语气较之原句大大削弱。译文二注意把句式仍译成反问句,使句意和语气得到较好的落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