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25 KB
  • 2022-08-25 发布

初高中衔接暑假语文预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30篇(Word版,含答案、译文)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高中衔接暑假语文预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3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3.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第32页共32页\n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4.薛奎识范镇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选自《宋史·范镇传》)5.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6.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第32页共32页\n(选自《魏源集》)7.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8.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9.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第32页共32页\n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0.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11申屠敦之鼎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是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是)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第32页共32页\n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12.强弱之辩夫()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选自唐.罗隐《两同书》)13.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全)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第32页共32页\n,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14.千轴不如一书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⑤前,凡(一共)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15.蒲松龄之妻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16.杭世俊喜博第32页共32页\n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17.答李几仲书天难生于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18.李泰伯改字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玩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⑥扣()第32页共32页\n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19.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他)。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选自《汉书·龚遂传》)20里社祈晴文第32页共32页\n民之穷亦甚()矣!树()艺()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2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第32页共32页\n(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22.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号称)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23.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第32页共32页\n24.康德涵救李梦阳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应该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25.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26.杨万里忧国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第32页共32页\n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27.专力则精,杂学则粗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28.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29.金农为盐商解窘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第32页共32页\n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拿)千金馈()之。(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30.张明善讥张士德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第32页共32页\n初高中衔接暑假语文预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30篇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死亡),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完成)而卒。和帝诏昭就(去,到)东观藏书阁③踵(继续)而成之。帝数(多次)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以…为师)事(侍奉)焉(她),号(号称)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就)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才)出,多未能通(通晓)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跟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翻译】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判罪)死。文姬诣(到)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蓬:茅草,指头发凌乱)徒(光脚)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主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确实)实相矜(同情,怜悯),然文状已去,奈何(怎么办)?”文姬曰:“明公厩第32页共32页\n(马棚)马万匹,虎士(勇猛的士兵)成林,何惜(吝惜)疾(快)足一骑,而济(救助)垂(将要)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赦免)祀罪。(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文化常识]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翻译】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坐者满满的坐在殿里。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话音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曹操说:“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3.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对,向)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明亮,名词用作动词点亮)烛呼?”平公曰:“安(哪里,怎么)有为(做)人臣而戏(戏弄)其君乎?”师旷曰:“盲(失明)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爱好。喜欢)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哪一个)昧(黑暗)行乎?”平公曰:“善(好)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翻译】第32页共32页\n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4.薛奎识范镇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留)于(在)府舍,俾(使)与子弟讲学。镇益(更加)自谦退,每行步趋(小步快走)府门,逾(越过)年,人不知其为帅客(宾客)也。及还朝,载以俱(一起)。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凭借)文学名(闻名)世。”(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翻译】薛奎做蜀地的太守,一见面就很赏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学生们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到薛奎的府门就快步急走,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等到薛奎回到京城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不平常的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5.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老大)帅(率领)师(军队)伐(攻打)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最小)曰:“不如捐(舍弃)之。王欲无厌(满足),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近侍)必以(认为)子(您)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您)。子无以应之,则将晓(告诉)于王,王必信之,是(这)贾(招致)祸也。”弗(不)听,卒(最终)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没有)得,遂谮(诬陷,中伤)诸(兼词,之于)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你)知王之渎(贪污)货(财务)而启(引诱)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文言知识]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翻译】第32页共32页\n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说:“芮伯还有藏私啊!”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6.及之而后知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名词动用实践)之而后艰,乌(哪里)有不行(做)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打柴)夫之一足(名词动用,走一步);谈沧溟(大海)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很快地看一眼);疏(了解,通晓)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喝)。(选自《魏源集》)[注释]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文言知识]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翻译】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7.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全)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担忧)之,以(把)告管仲,曰:“布帛尽(耗尽)则无以(没有用来)为蔽(名词动用遮蔽身体的衣服),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名词动用守卫防备的用具),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怎样)?”管仲对(回答)曰:“夫(发语词不译)凡人之有为也,非名(名声)之则(就是)利(利益)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侮辱)其尸,罪(名词动用治罪)夫(那些)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文化常识]第32页共32页\n“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翻译】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8.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为什么不)已(停止)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抓住)而纺(吊)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求情)乎?”叔向曰:“求系(结交)得系矣,求援(攀附)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为什么)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翻译】 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①既(已经)多,乃(就)令画工图(名词动用画图)之,欲有呼者,辄(就)披(翻阅)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钱财)赂(贿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苟且)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和亲),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只是)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在这时)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第32页共32页\n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翻译】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10.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小牛)以耕,乃牵一大豕(猪)驾之而东(名词动用向东走)。大豕不肯就(靠近)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责备)之曰:“子过(犯过错)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土块)也,蹄之坚能陷淖(污泥)也。豕纵(即使)大,安(怎么)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不)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竟然)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认为)予颠之倒之,予(我)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怎么)不知服田⑥必以(用)牛,亦犹牧(管理)吾民者必以贤(形容词用如名词贤能的人)。不以牛,虽不得田(名词动用耕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回头)谓弟子日:“是(这)盖有激(激愤)者⑧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文言知识]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翻译】第32页共32页\n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11申屠敦之鼎洛阳布衣(平民)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交错),其文(通“纹”花纹)烂如(斑斓)也。西邻鲁生见而悦(喜欢)焉,呼金工象(仿照)而铸之。淬(浸泡)以奇药,穴(名词动用挖洞)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拥有)者略类(相像)。一旦(白天),持献权贵人,贵人宝(意动用法把它当做宝贝)之,飨(宴请)宾而玩之。敦偶在坐(通座),心知是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非常)肖(像)是(这个),第(只是)不知孰(哪一个)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都)曰:“是诚(确实)非真也。”敦不平,辨(辨,通“辩”。)数(屡次)不已(停止)。众共折辱(挖苦嘲笑)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这)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改变)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怎么)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这样)(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文言知识]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翻译】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把这个鼎埋藏在其中三年。泥土和药水一起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心中忿忿不平,多次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12.强弱之辩夫(发语词不译)强(形容词用如名词强者)不自强,因(因为)弱(形容词用如名词第32页共32页\n弱者)以奉(同捧尊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支配)弱。故弱为(被)强者所伏(制服),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所说的)强者,岂壮勇(健壮勇敢的人)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胆小怯懦的人)之谓耶?盖在乎(通“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及其)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断开);则水柔能成刚(刚强),金刚不辍(消除)其弱也。(选自唐.罗隐《两同书》)【翻译】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13.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超越)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意动用法以之为异)焉。遭汉末扰乱(动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亲自)耕于野,不求闻达(闻名显达)。时左将军刘备以(因为)亮有殊量,乃三顾(拜访)亮于(到)草庐之中。亮深谓(认为)备雄姿杰出,遂厚相(他)结纳(结交)。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全)州委(送给)质(礼物)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名词作状语亲自)使(出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很早)服仰备,又睹(看到)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趁着)胜克(战胜)捷,江南⑦悉(全都)平。后备又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取益州。章州既足(充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任命)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第32页共32页\n【翻译】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14.千轴不如一书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凌驾)物(他人)。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主考官)于帘⑤前,凡(一共)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面试)日,衣(穿着)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使动使…惊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名词用如动词用袖子装)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提拔)景优等。时人为之语(谈论)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翻译】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读书人的圆领大袖外套沿着围栏亲自推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15.蒲松龄之妻第32页共32页\n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止之日:“君勿(不)须复尔!倘(如果)命应通显(通达显贵),今已台阁(宰相)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私心)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通“现”)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无)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只)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不满意)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翻译】(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现在(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16.杭世俊喜博先生①一岁(年)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有时)携钱数百与里(乡里)中少年博(赌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去)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车轿)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尽兴)。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遮蔽),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到,去)宅谒(拜见)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狭窄),不足容从(随从)者。”文敏固(坚持)欲前,先生固却(推辞)之。始寻道反(通“返”)。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你)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⑤学使:即“视学”。【翻译】第32页共32页\n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17.答李几仲书①天难生于才(人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钻研),以就(成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被任用),君子未尝(不曾)以(因为)世不用而废学问;其(那些)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您)道(说)者(…的原因),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认为)然(正确),当继此有进(超过)于左右(周围的人)。(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文言知识]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翻译】上天很难生就一个人才,而人才必须经过学问的研究琢磨,来成就晚成之器,那些不能成就的人,就不能归怨上天了。世间真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不一定都被重用,有道德的人不因为世间不用而荒废学问,那些自己颓废懒惰的呢,就怨不得这个世道了。以上和您说的这些话,都是我在朝堂上听那些长者说的,您如果认为是对的,应当从这以后更有进步。18.李泰伯改字范文正公①守(做太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写)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以后)成,以示(给…看)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玩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成名)世。某妄(荒谬不合理)意易(改动)一字,以成盛(大)美。'公瞿然(惊讶的样子),握手⑥扣(叩问)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大),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点头),殆(几乎)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第32页共32页\n[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文化常识]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翻译】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19.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闹饥荒),盗贼并起,二千石(官吏,指太守)不能禽(通“擒”)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举荐)遂可用(任用),上以为(让他做)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相配,相称)所闻,心内轻(轻视)焉(他)。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合乎)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被)饥寒而吏不恤(体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兵器)于潢池④中耳(罢了)。今欲使臣胜(战胜)之耶?将安(安抚)之也?'上闻遂对,甚说(通“悦”高兴),答曰:“选用贤良(形容词用如名词贤良的人才),固(本来)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打发)还。移书(信)敕(命令)属县:“悉(全部)罢(罢免)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都是)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才)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平静),盗贼亦皆罢。遂乃(于是,就)开仓廪(粮仓)假(借)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喜欢)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勉励)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小步快走)田亩,秋冬课(督促)收敛(收获),吏民皆富实,狱(案件)讼(诉讼)止息。(选自《汉书·龚遂传》)[注释]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翻译】第32页共32页\n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姓收获,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20里社祈晴文①民之穷亦甚(很,非常)矣!树(名词动用种植)艺(种植)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形容词动用充实)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被)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几乎)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好的)谷垂(将要)熟,被(覆盖)乎原隰④,淫(连绵不断的雨)雨暴风,旬(十天)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剩下的)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希望),神曷(为什么)不亟(急迫)诉于帝而遏(阻止)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值得)罪(怪罪),固(通“故”所以)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竟然)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使动用法使…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赐)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没有)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什么)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连续)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结交)否,神尚(希望)决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文言知识]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第32页共32页\n',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翻译】百姓非常穷苦啊!生产所得的粮食和禽畜,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但却官吏强夺而去。已经被官吏夺去,百姓不敢怨恨。希望将补偿前面所失去的收入,都期盼在今年的丰收上,可是神灵却又来惩罚。就要成熟的稻谷倒在潮湿的田地上,暴风大雨整月地连续下着,几乎全都打掉了谷穗。如今虽然已经无可奈何,但是一些没有被风雨冲走而散落下来的稻粒谷穗,还有百分之十的希望,神灵为什么不赶紧向天帝报告而阻止下雨呢?官吏贪腐、昏庸,眼看着百姓穷苦而毫不怜悯同情,而老百姓认为官吏坏透,不值得去怪罪,所以就没有去怪罪他们。神灵有智慧,有仁慈怜悯之心,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百姓虽然愚昧无知,不能够很好的顺从并取悦于神,但是春、秋社时用祭祀来报答神的赏赐,如果在丰收之年,从来没有敢怠慢过。假如老百姓得不到所应得的粮食,那么对于神也不利呀。这样,神为什么不看清楚呢?老百姓的生命掌握在神的手中,神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而不连续做下去。该说的话不说出来,老百姓则有罪过;知道了百姓的苦情而不怜悯同情,难道可以与之结交吗,请神灵还是决断吧!2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鞋),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帽子),“人伦'④之衣,拾(捡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偷)唇吻(口舌)之三四,自谓(认为)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嘲笑)曰:“是(这)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您)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名词动用做兄长)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极深道理)哉!李生⑧闻而善(形容词用如动词认为好),曰:“斯(这)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发语词不译)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改变)。”(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翻译】第32页共32页\n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22.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有人)以为痴。尝得瓜果,辄(就)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还)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正道),无以(没有用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迁)以成仁,曾父烹(煮)豕(小猪)以存教,岂(难道)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同“缺”),何(多么)尔(你)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忠实)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眼泪)。谧乃感激(感动激发),就(到)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懈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号称)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翻译】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23.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做官)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遭受)水患,逋(拖欠)赋⑤数十万,敲扑(鞭挞)死者相踵(脚跟)。文胜慨然诣阙(朝廷)上疏(奏章),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回复)。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准备)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通“刭”)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宽限)第32页共32页\n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妻子儿女)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皇帝命令)有司(主管官员)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翻译】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毗邻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文胜的妻子和孩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用百亩公田奉养她。万历14年,皇帝下昭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文胜做春秋祭奠,并赐谥号“惠烈”。24.康德涵救李梦阳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亲近)之,海不与通。瑾拘(抓捕)梦阳②狱,必死(使动用法使…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使动用法使…脱身)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连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强迫)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信)喜曰:“我屈一瑾,而活(使动用法使…活)良友,天下后世其应该许(认可)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第二天)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刘瑾因为康海的文章名气很大,想与他拉关系。可是康海不理他。刘瑾把李梦阳关在牢里,一定要把李置于死地。李的门客说:“我想除非康德涵,没有哪个可以救李梦阳的。”李梦阳说:“死,我倒安心,何必去连累康德涵,况且康德涵也一定不会向刘瑾屈服的。”门客一定要李梦阳给康德涵捎两句话:“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才能救我。”康海得到信高兴的说:“我向一个刘瑾屈服,却救活我的好友,后人会理解我的。”即刻上马到刘瑾家门(说情)。第二天就把李梦阳赦出来了。25.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送给)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救济)其乏(贫困的人)。凡贫士藉(凭借)其生(活下来),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要)之,虽(即使)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品行卑劣)显者,诱之入舟,方(正)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已经)发,乃出绢强(勉强)之(他)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用)。第32页共32页\n(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文言知识]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翻译】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跟酒打交道。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26.杨万里忧国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好)语,由此(因此)不见(被)用。韩侂胄④用事(掌权),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通“嘱”嘱咐)万里为之记,许(答应)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恼怒),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专权)之日也。侂胄专僭(超越本分)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急忙)呼纸书(写)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残害)民,谋危社稷(国家),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⑦邸(d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翻译】第32页共32页\n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27.专力则精,杂学则粗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曾经)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对…说)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害怕)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喜欢)多能,见人一长(长处)辄思并之。夫专(专心)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值得)畏也。”东原以见(我)告,余悚(震惊)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翻译】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28.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①晚年县(通“悬”)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通“早”)作(起来),衣冠(名词动用穿衣戴帽)荐(献,祭)香,肃揖甚敬。或(有人)以(认为)同时声(名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门生)弟子耳,安(怎么)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翻译】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29.金农为盐商解窘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客居)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请)致(招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通“座”)。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酒令)。次第(按次序)第32页共32页\n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认为)先生博洽,始(才)各叹服。其实乃(是)先生口占(吟诵)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过)日以(拿)千金馈(赠送)之。(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翻译】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30.张明善讥张士德张士城①据(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抢夺)夺民地,以广(形容词动用扩大)园囿(园林)。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兴起,出现),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完),士德大愧,卒(最终)亦莫敢谁何(通“呵”呵斥)。(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翻译】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第32页共32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