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2-08-25 发布

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原创精品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姓名:陈国良.--\n-内容提要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虽然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要找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就要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教师要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教材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寻求有效途径,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n-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我国古诗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实际上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正陷在“三难”的困境中,那就是:教师教学很艰难,学生学得很为难,解答试题很困难。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因为“只有同时做到提高教学又合理使用师生的时间,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1】我们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科学地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促进整个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所以解决文言文有效教学的衔接问题刻不容缓。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衔接一要坚持新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朱小健老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语言文学赏析的体悟性、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关联,即掌握阅读的手段与技巧,对文言文进行解读,进而提升运用现代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第二个层面体现为交融,即融入文言文本与之交流,从而品味其中的人性与艺术;第三个层面实现着传承,即在文言文本的阐释过程中,习得、保存、发展文化。”【2】.--\n-这三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是循序渐进的。初高中老师都应该有这种目标意识,既不能在初中时架空文言知识的积累,忽视阅读技巧的训练;也不能在高中的时候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字一句的串讲,忽视了对文章的领会和鉴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3】初高中的教师要明确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基石”。经过几年的实践,高中已经出现了集中学习文言文的教材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些集中的读本,分章节性地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二要对初高中课标做整体深入的研究和领会。初中教师多了解高中课标教材,高中教师多研究初中课标教材。如此,对初高中课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后,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课标和中高考的关系,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n-但是现在初高中的沟通联系比较缺乏,在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初中和高中教学的交流观摩活动,开教研会的时候不必要每次都初高中分开进行,可以进行一些集中学习,帮助两个阶段的老师熟悉不同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顺畅地过渡到高中阶段。在这一方面,我区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受到初高中语文老师的欢迎。二、营造以旧带新的情境高中阶段的一些文言文和初中课本里的一些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可能是出自同一作者、同一作品,可能是同一风格流派的的作品,可能主旨比较接近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它和初中阶段的《曹刿论战》一样都出自于《左传》,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联系适当拓展。首先我们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衔接教学目标定位为: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2.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3.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论辩技巧。第一个教学目标既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则教学目标则向深度理解拓展,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左丘明其人、其事以及《左传》的写作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三则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分析能力并能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作出基本评价。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n-逐步形成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衔接。两篇文章都出自于《左传》,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回忆旧课把它们串起来,让学生回忆《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两者都侧重于叙事类,分别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另外在艺术手法上,《曹刿论战》与《烛之武退秦师》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说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类的,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情节跌宕起伏,行文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善于辞令;注重细节烘托人物形象等。我们在教学中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出文章的行文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左传》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起到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作用。”【4】这种老师引导学生以旧带新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消除了学生对高中知识学习的不适应,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加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衔接。三、搭建内容衔接的支架支架就是“脚手架”,是在学生己有的文言知识水平和潜在的文言知识水平之间搭台阶。一个台阶就是一个支架,形成整个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n-课程是一个可以传递的知识组合,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使这种组合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必须在传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只有在建立了这种匹配关系之后,学习才算是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5】现在的初高中教材已经形成体系,如何搭“支架”来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呢?第一,搭建“支架”的方法:补充语法知识。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在初中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语法教学,老师们只是在上课时零星的讲解一下,所以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理解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第二,搭建“支架”的具体内容:补充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这两类语法知识。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很广,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初中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老师可以从词的类别系统地进行归纳。古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情况更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语序也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高低,补充文言特殊句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新接班级时总是设计一份关于语法知识的学案。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较为简单的文言语法知识的检测,也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两类文言语法知识的总结,针对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来教学,能够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第三,搭建“支架”的时间:我认为关键就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我发现在高一年级新生连“唯利是图”.--\n-是个宾语前置句都感到很难理解,他们从高中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畏难情绪,这很影响以后的学习。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忽视了文言语法知识衔接这一过程,快速地进入新课文的讲解。所以高一年级开始教学进程时,一定不要太快地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要耐心地为学生搭好“语法”这个重要的“支架”,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搭建“支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为高一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起点,这是实现教学成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策略。所以使用初中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数来自于九年级)适当地补充语法知识,就能很好地为已成体系的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系统搭建一个“支架”,让学生学习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四、改进文段阅读的方法诵读是初中生最常见的文段阅读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新课程标准继承了这种传统教法,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6】可目前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实施得并不好。第一种情况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大用逐句翻译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朗读.--\n-是教学过程的一环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朗读的效果。有的教师利用朗读是正字音,有的利用朗读是熟悉课文。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具体提出了“三读”的要求:一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二读读出字词句的字面含义;三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为了确保“三读”的有效进行,我们定期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比如课堂让学生串讲、赛读、默写。多种朗读方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手段,调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强,“猜”、“蒙”的解题能力越来越“厉害”,比如练习中学生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中的“值”字,学生尽管从未学过,但很容易就从上下文语境中作出“遇”这样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在朗读中这些作家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尤为重要的是,初中侧重诵读积累,高中注重研读精思。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初中语文教学多停留在读读背背上,很少去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而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到应用鉴赏的角度,要进入到文本的内心世界。所以,整个高中阶段要注重研读与精思。“所谓‘研’即揣摩,研究。研究课文就是要研究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理性的赏析和评价。”⑦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里面,就分单元地指导如何去研读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n-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很多方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体悟。“有读即有思,有思方促读;但毕竟有侧重诵读以求口齿流畅的阶段,也有偏重思索以求揭示文妙的阶段。精思,点拨,即为后者。”【8】实现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之处,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但只要教师们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9】;只要我们在了解初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编排的体例后,对初高中的教材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只要我们尽快找到可操作的衔接点,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是不容置疑的。注释【1】(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2】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58.【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4】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6.【5】(英)蒂姆·奥布赖恩丹尼斯·吉内著陈立译.因材施教的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4.【6.--\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7】邓焱嵩.解读·研读·熟读——高中文言文个性阅读新探[A].江苏省靖江市礼士中学.【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48.【9】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