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传记类文言文之人物的评价专题导入(读一读,想一想)(3分钟)所谓“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传统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这种笔法的得名来自于《春秋》,它是鲁国史书,文字极其简洁,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来,人们把曲折而蕴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而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手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知识典例(边学边练吧)(25分钟)一、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注重细节的分析理解,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在阅读时要把重要的生平事件、命运转折、思想精神活动的重要细节,全都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地点词语以及相应的事件,概括出主要事件,并分析在这些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传主的精神品质。请看下文: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这是2010年上海高考题,最后一题是: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请看做了标记的词和句子,这些词句都是文章重点内容,对于概括欧阳晔的性格品质非常关键。作者选取了欧阳晔人生中的三个重要片段:拒收贿赂,机智地将贿赂用来赈济灾民;拒绝为上级官员不合法的事情签署同意,而被调走;智断滞狱,从细节中发现破案线索。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n二、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传主的形象。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物,他们的英雄正气划过长空,与世长存。请看下文:孙征君传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④入国朝(1),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而奇逢与人无町畦(2),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作者方苞,有删节)【注释】(1)国朝:指清朝。(2)无町畦: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这是2012年浦东新区二模试题,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请注意,这种题型也是比较新颖独特的。事 例性格特点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1)(2)不慕名利、保持民族气节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3)第一个空,需要通读第二段,弄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牵涉到哪些人物和事件。关键词是魏忠贤、东林党,应该联想课内文言文《左忠毅公逸事》所涉及的内容,而分析本文传主孙奇逢的立场,推测他“倾身为之”的究竟是什么事业。下文“诸公卒赖以归骨”的“诸公”应该指的是上文的杨涟、左光斗等人,孙奇逢和鹿正、张果中三人因为帮助他们收集尸身、妥善安葬而被称为“范阳三烈士”。在当时暗无天日的政治斗争中,孙奇逢能够不害怕魏忠贤的打击报复,而倾力支持东林党人的活动,体现了他的刚直正义、不畏强权。第二个空,要抓住性格特点中的“民族气节”这个词,作为明朝末年人,本文中并未涉及孙奇逢抗击清军的事迹,因为他只是一个文人。文人的民族气节,就表现在拒不接受新朝提供的官职这种事情上。这时,注释(1)告诉我们,第四段中说到了清朝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让他担任国子祭酒这个官职,相当于主管教育的官员,但他坚决拒绝。第三个空,既要借助注释(2),也要对“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这些名词有大致的理解,它们代指社会上的贩夫走卒之类地位相对较低的人,同时也要借助作者的原话“以诚意接之”,得出为人谦和、以诚待人的结论。\n三、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一篇传记结尾处发表自己对人物的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延续下来的传统。司马迁通过“太史公曰”表达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爱憎,客观公允而又卓有创见。后世作者纷纷效仿,我们需要通过这最后一段的评、赞文字来了解作者的观点、价值取向等,并探究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文章记叙的事实能不能完全印证作者的观点。请看下文:阿寄传(1)钱塘田豫阳汝成有《阿寄传》。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别产而居: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踉跄老仆,乃费吾藜羹!”阿寄叹曰:“噫!主渭我力不牛马若耶!”乃画策营生,示可用状,寡妇悉簪珥之属,得金一十二两畀寄,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谓寡妇曰:“主无忧,富可立至矣。”(2)又二十年而致产数万金,为寡妇嫁三女,婚两郎,赍聘皆千金。又延师教两郎,皆输粟入大学,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顷之,阿寄病且革,谓寡妇曰:“老奴马牛之报尽矣。”出枕中二楮,则家计巨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言讫而终。徐氏诸孙或疑寄私蓄者,窃启其箧,无寸丝粒粟之储焉。一妪一儿,仅敝缊掩体而已。(3)余盖闻之俞鸣和。又曰:“阿寄老矣,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骑而遇诸途,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见主母不睇视,女虽幼,必传言,不离立也。”若然,则缙绅读书明礼义者,何以加诸?以此心也,奉君亲,虽谓之大忠纯孝可也。这是2012年虹口区二模试题,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议论性语句。题目是这样设置的:1、选文用阿寄的什么事情表现其“忠”?2、作者评价阿寄为“大忠纯孝”。你怎样看这个评价?作者最后一句表达了对阿寄的赞赏,说阿寄这样的人和读书明礼的人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样侍奉主人的态度可谓是“大忠”,若以此态度对待君主或父母,则是大忠、纯孝。那么文章中记录了哪些阿寄对待主人的方式态度呢?第一段关键词是“画策营生”,体现在他“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一年赚到三倍利钱。第二段写了几个细节,一是让主人的儿女风光地结婚,有好前程;二是死时把多年收入都分给主人的两个儿子;三是自己家里没有任何财物,妻儿穿着残破。所以,第一题,阿寄的忠诚体现在“毫无私心地为主人画策营生”上面,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家庭,全心全意为主人奉献一切。第二题,作者对阿寄赞誉很高,我们要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立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支持和否定都可以,但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封建社会评判人的价值标准中,“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忠”指的是臣民对君王、仆人对主人、儿女对父母、一般人对有恩于自己的人的诚信态度,不背叛,不抛弃,竭尽全力维护主人的利益。这是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其统治基础而给百姓灌输的一种价值观,有“愚民”的作用。但这种“忠”\n,毕竟包含了人性当中值得肯定的正面价值,比背信弃义、两面三刀、忘恩负义、背叛恩主等等不忠不孝的行为相比,更高尚更正向。所以说,如果支持作者的观点,就强调阿寄行为的合理性,说他是感激主人的恩德,比那些以怨报德的小人要高尚得多。如果反对作者的观点,就要强调阿寄的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近人情,应该在报答主人和自身家庭的幸福之间寻求更平衡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这类问题,但一旦选择了自己的角度立场,就从一个立场出发给出完整的解释,而不要模棱两可,没有鲜明立场。四、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文中所提到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文本中涉及对人物的评价时,有作者本人的评价,有当时社会其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各种角度、各种心态都会体现在传记作品中。我们则需要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事实材料是哪些,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其他人的评价是怎样的,这些态度和评价跟记叙的事实有什么联系,这些评价合理不合理等等。具体评价方法详见强化练习部分。强化练习(大显身手吧)(9分钟)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德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估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常因舍之。先以针火杂治,导其血关,然后辅以奇药。诚曰:“第橐虑①。”块居②月余,估称愈。欲归常所许财。常不听。估曰:“先生以为寡欤?”常曰:“不也。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而所受非任,反祸耳。”卒不内。人以常为诈而责常。常曰:“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③,计量于毫铢之间,所入不能补其望。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财必追吝郁惋,宁能离其心?且药加于人,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活而告我,我幸免之,因利其财又使其死,是独不畏为不仁,而神可欺者。吾何敢欺?”(节选自《全唐文•医表者郭常》)注:①橐虑:多虑。②块居:独自一人住居。③榷买:专卖。这是2012年闸北区二模题,最后一题是“‘人以常为诈’,你以为如何?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首先,“诈”并不是诈骗,而是虚伪的意思。文章第一段讲的是郭常替一个商人治好了病,商人原先许诺给他五十万钱,也愿意给他这笔钱,但郭常拒绝接受。他说自己的药材、自己的劳动只具有一千文钱的价值。第二段写到郭常在面对别人指责时,讲了自己的道理,他认为商人赚钱不容易,而且病人尚未完全康复,如果拿走他那么多钱会导致病人心情郁闷,旧病复发,他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出于对病人身体负责的态度,而拒绝了这一大笔钱。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肯定郭常并不虚伪,两点原因:一是他的药材和医疗过程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回报,二是他能考虑病人的身份、心态和身体状况,为病人康复创造一切条件,具有医者应当具备的仁心。\n回顾小结(有反思才会进步哦)(3分钟)一、本次课你学到了哪些分析传记类文言文的方法?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