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0 KB
  • 2022-08-25 发布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八年级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版2011年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教师版人教版中考语文8年级重点文言文解析八年级上册《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阅读探究】1、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迁移运用】1、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19\n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基础积累】(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三、简答: 【阅读探究】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迁移运用】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9\n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积累】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探究】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19\n)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迁移运用】 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陋室铭》(刘禹锡唐)【基础积累】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基础积累】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益:副词,更。2、植:树立。  3、鲜:少。4、濯:洗涤。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7、蕃:多 8、宜:应当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19\n  【阅读探究】“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迁移运用】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桃花源记【基础积累】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19\n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阅读探究】(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迁移运用】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19\n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基础积累】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阅读探究】19\n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19\n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迁移运用】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理解背诵: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反映他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2、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19\n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 3、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我是猪,我说脏话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重点实词:会意: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 亲旧:亲戚、朋友。造饮:到、往。到别人家里去喝酒。 期:希望,愿望。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打补丁。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兹若人:此人。 俦:朋友,伴侣。觞:酒杯。嗜:爱好,喜欢。 5、重点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我是猪,我说脏话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阅读探究】【迁移运用】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马说》韩愈【基础积累】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阅读探究】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19\n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迁移运用】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2、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3、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9\n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阅读探究】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19\n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迁移运用】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小石潭记》【基础积累】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佩(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19\n】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闻水声,如鸣佩环。1619\n.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迁移运用】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③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醉翁亭记  【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9\n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阅读探究】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19\n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迁移运用】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基础积累】岳阳楼记   一、生字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19\n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阅读探究】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19\n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迁移运用】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9

相关文档